发布信息

【博览中华文化】之诸子散文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8-04 06:14:34     14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学语说”,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阅读。)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政治、哲学、伦理等方面的论说文,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孟子》


孟轲(约前372—约前289),邹(今山东邹县)人,生活于战国前期,是孔子之后儒家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孟轲的思想本于孔子而有所发展。他主张施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黎民不饥不寒,老者安享晚年之乐的小康景象。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前372-前289)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是游说诸侯,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并和其他的学说展开辩论,伸张儒家的思想。

长于辩论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重要特征。孟子善于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先设计好圈套,欲擒故纵,步步深入把对方引入到自己想要表述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先用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来做引子,待回答者上钩后,突其不意,跳出主题。被说服者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在一些长篇文字中,这种特点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善于设喻

孟子喜欢在论辩中借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有时也借用一些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如“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娶了一个大老婆和一个小老婆。那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饱肉、喝醉酒,然后才返回家。大老婆问跟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显贵。大老婆便告诉小老婆说:“丈夫外出,总是饭饱酒醉才回来;问他同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是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来。我准备偷偷地看他究竟到了什么地方。”第二天清早起来,她便悄悄尾随在丈夫后面,走遍京城中,没见一个人站住同她丈夫说话的。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乞讨。这便是他吃饭喝醉的办法。大老婆回到家里,便把这情况告诉小老婆,她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这样!”她便与小老婆一道怨恨咒骂丈夫,在庭院中相对哭泣。但她丈夫不知道,高高兴兴地从外面回来,向他的两个女人摆威风。在君子看来,有些人所用的追求升官发财办法,不让他们的大、小老婆认为羞耻并相对哭泣的,真少啦!

整个故事简短精炼,但情节丰富,人物性格突出。故事的结尾,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和外貌的洋洋自得,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达到了辛辣的讽刺效果。

文气浩荡

孟子自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所谓“浩然之气”是指在精神修养上能够追求高尚,去除私欲,培养成一种至大至刚的人格。正是在精神上有一种充分的自豪感和自信,在辩论和说理的时候才能做到藐视权贵,不畏强暴。其行文坦露,嬉笑怒骂,绝不作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无生硬语,又喜欢使用层层迭迭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富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

END

本解读摘录自清铧书院

《学语说智能平板》

原文+译文+注释+背诵

+作品概况+作者信息

全方位学习阅读无障碍


看更多有价值的阅读,点击在看,点击名片?,星标我们⭐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