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博览文学】唐詩的流傳和失傳~從《長安三萬里》想到的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2-23 06:03:33     17

                                                                                                  


2023年暑假看了一部中国几家影业公司联合制作出品的动画片《长安三万里》。

这是一部很适合嗜读中国文学史及爱诗人士看的动画片。影片内容主要讲述了安史之乱後数年,吐蕃大军入侵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受到了围困,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最後在监军的帮助下夺回长安。

《长安三万里》剧照。

影片的重点摆在高适与监军对话,对话中他回忆了与李白的相识相知的过程,他们一起经历的事感动着高适,也感动了观众。整个影片就是一场充满文化底蕴的穿越旅行。

在片尾,高适(高中丞)要离开时,他的书僮帮他将几本书搬出来带走,这时掉出一本《河岳英灵集》(殷璠编选),这是一部诗选集,高适问书僮喜欢集子里哪些人的诗。

在讲了几个诗人後,书僮问了句:“为什麽没有收入杜甫的诗?杜甫的诗不好吗?”

影片中,高适只含糊地说了句:“将来别的集子里会收的。“


书僮精明地回了句:”有眼无珠。”


唐人选诗不爱选杜甫

看起来《长安三万里》的编剧,也搞不清楚怎麽回事,只能藉由电影中高适的口含糊其词地把选杜诗的工作推给“别的集子。”

事实上,唐代自开元时期就出现了大量由唐人自行编选的当代诗歌总集,怪的是,在硕果仅存的十余种“唐人选唐诗”中,只有晚唐韦庄的《又玄集》选了杜诗七首,因此,活在盛唐的高适,生前大概不会有机会见到选入杜诗的诗选。

为什麽唐人选的唐诗,会对杜诗看都不看一眼,没人知道,但由此,让我想到一个话题:唐诗是如何流传与失传的

在开启这次的话题前,先让我们来读一首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相当美,相当有名,最好能吟读出来,更能感受诗中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月落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是七言古诗,全部36句,描绘了江南春夜,语言华丽,音韵优美。读下来,好似诗中的景物都披着月光似的,别有一番风味。

这些赞美的词汇,在读完整首诗後,都会觉得当之无愧。然而最绝的赞美莫如“孤篇压全唐“,意思是,这单单一首诗,就”秒杀”全部的唐诗,换言之,没有任何一首唐诗,哪怕是李白杜甫还是王维什麽的,写的诗,都没有一首胜过《春江花月夜》。它是全唐诗的第一名。

虽然有点夸张,毕竟人人对诗的品味各有不同,但读过《春江花月夜》的读者,也不能不承认,张若虚写诗的功力的确是上乘。

好了,重点来了,这麽厉害的诗人,你知道他留下来的诗作有多少吗?

答案是,连同这首春江花月夜,才两首,另一首是《代答闺梦还》──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着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诗写得那麽好,难道一生只写这两首?当然不可能,只是有很多原因,造成古代,特别是唐朝的诗很难传下来,就连这首《春江花月夜》,也差点失传。

图源:Pixabay


传抄是主要方式

那麽,我们今天看到的唐诗,是怎麽流传和失传的。

先讲流传吧。

首先就是传抄。这又分三种,

一.拜访寄赠: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汪伦是李白的一个朋友,邀李白去做客,临走时,就写下这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长安三万里》有一小段提到这首诗,但没提汪伦这个人。

其实,汪伦的身份的确“不明”了很久,曾有人说他是个普通农民,但1982年新发现的泾县《汪氏宗谱》中提到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名士,与李青莲(按,即李白)、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公解组後,居泾邑之桃花潭。”

大家才知道汪伦这人的底细,当时曾做过县太爷,也算是名士,社会地位不低,而李白与他惺惺相惜,接受招待後,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赠汪伦》。


汪伦大概是在接到这首诗後,觉得很棒,就手抄赠给其他的朋友,他自己是个读书人,转李白的诗,自然也会被人再转发出去。

二,拍马屁或求职献呈名士: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献给张丞相的一首自荐诗,也算是求职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题目的张丞相指的是张九龄,孟浩然写这首诗,名为“赠”张丞相,实则希望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帮他找工作。

如果被赠送的人(张九龄)觉得很好,也会传抄,以他当丞相的人脉,自然也会有人愿意帮他转传。

三,即席发挥,发朋友圈:如王勃的《滕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为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旧址在今江西南昌。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王勃要去交趾(今越南)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刚刚好碰到当时的都督阎伯舆重新修建的滕王阁刚刚竣工,正要举行宴会,王勃也去蹭了顿饭,便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诗篇,让宾客大为拜服,也纷纷传抄。

另外,唐代宗大历年间卢纶、李端等所谓“十才子”(至於十才子是哪十个人,有不同版本,但都有卢纶和李端,因此仅举这两人为代表),常奔走於王公贵族的宴席,四处蹭饭,但饭不能白蹭,吃了饭,还得赋咏酬答,写了诗後,再让人拿去朋友圈转发,从而名声大震。

传抄之外,还有一种是“题诗”,又分两种:题壁和题板。

先谈题壁:《长安三万里》中有一段提到李白在黄鹤楼看到好几面诗板上有崔颢的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事实上,当年崔颢的诗是题在黄鹤楼墙壁上,而非诗板上的,在盛唐时,知名诗人题诗於名胜的墙壁是很平常的事,而题诗於诗板,则是在中晚唐以後比较风行(待会再说)。

看到《黄鹤楼》诗写得太好了,李白说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搁笔不写黄鹤楼了,去了金陵(今天的南京)看到凤凰台,才又提笔写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题壁目的主要在供其他游客观赏品评。写得好的,也会被游客传抄拿去朋友圈分享。

再来就是题(诗)板:前面提到,这是中晚唐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即用木板题诗,称为“诗板”,然後挂起来,供人阅读。晚唐诗人薛能有一次经过蜀地一个叫泉亭的地方,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在当时很普遍。

这种诗板,其实现代也有,来自菲律宾(现居福建)的华裔诗人许露麟,二三十年前在台北市汀州路金石堂书店附近,开了间茶馆「五更鼓」,因为爱诗,许露麟就在店内的墙上挂诗板,请诗人题诗,不过,现在这茶馆已结束营业了。

南投的九族文化村每年春天樱花盛开时,会办一场樱花盛会,其时景区也会邀请几个诗人,题写与樱花有关的诗,再请专人印写在诗板,挂在园中的樱花树上,做为卖点。

官方支持很重要

此外,还有一种画上题诗。这种对能诗又能画的诗人最适合,例如王维的诗集《辋川集》,最早都是题写在他的画上的。

只可惜,王维的画没有保留下来,今天看到的辋川图,都是後人蓦仿画出的,但因为有诗集,王维写辋川的诗倒是流传下来了,比如耳熟能详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再来就是官方掌管音乐的机构负责,在宫廷里称为教坊,在政府来讲,名称叫太常寺。这两大音乐机构会去民间收集诗歌,加以编曲传唱。

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坊,唐代教坊的业务本来是为管理负责在宫庭中演出歌舞、散乐等的男女艺人,而其所演奏的是出自民间的娱乐性音乐,因此需要时时派人到民间去收集传唱的诗歌,回到教坊配乐谱曲。跟诗歌直接相关。

太常寺的本职不是音乐,而是宗庙祭祀,因此,收集整理的音乐,也以适合祭祀为导向。

不管是教坊或太常寺,都算是官方机构,而真要诗流传,民间的传唱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如果出现一首好的诗,民间就会用不同的方言去吟诵。

最後也是最主要的一种流传方式就是收录诗集、词集或者各种文集,也就是选集。毕竟口耳相传的东西就算能够流传下来,多少都有可能走样,比方说,开头提到的《春江花月夜》,其中“汀上白沙看不见”,有人写成“汀上白霜看不见”、“江月年年只相似“,也有写做”江月年年望相似“……就有可能是传唱或传抄时出了错,导致出现不同的版本,相较起来,不如文字保存来得稳妥。

但即使如此,也可能有遗珠。

水可以载舟,也能覆舟。

我们把选集做为唐诗流传的主要原因中的压轴,因为它可以接续接下来我们将谈到的唐诗为什麽会失传,几个主要原因中的其中一个。

《长安三万里》剧照。


为什麽会失传?

造成唐诗失传的几个原因,我自己归纳出原因大约有三。

一,选集不选。是的,收录诗集、词集或者各种文集,在诗歌流传上有很重要的贡献,但它也扮演了”杀手”的角色。

本文开头提到《长安三万里》片尾提到《河岳英灵集》没收录杜诗,书僮斥为“有眼无珠”……

在今存十余种唐人的唐诗选本中,虽然还有晚唐韦庄的《又玄集》选录了杜诗七首,但,That’s all。

直到明朝胡震亨去民间搜诗,才搜到一千多首,我估计杜诗(或因被刻意忽略)散失掉的不止於此,但最後还能找到一千多首,已经很不错了。

信不信,就连前面提到“孤篇压全唐”的那首《春江花月夜》,也差点被选集给“杀”掉!

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都未收录这首〈春江花月夜〉。不仅唐诗选本不选,连唐朝到明朝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

明朝之前,它唯一一次被收录在选集中,是宋代人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收录的原因不是因为郭茂倩看中这首诗,而是《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本来就是乐府旧题,没有道理不收入。

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尽管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数百年,到了明朝,陆陆续续有诗选集收录这首诗,无数的明代诗人学者,终於发现,哇靠!《春江花月夜》原来这麽美!便将这首诗到处盛赞传唱,今天的我们才有幸读到那麽美的诗篇。

二,战火。唐朝之後的五代十国,基本都在战乱中度过。

占有所谓中原正统地位的五代(後梁、後唐、後晋、後汉、後周)中,国祚都很短,最长的是後梁的16年,最短是後汉的4年,且五个朝代都是靠政变夺权而成立,使得战争一直不断,即使宫廷仍有像教坊之类的机构,但因为招不到足够的艺人和乐工,对诗歌保存的贡献实在很小。

而且这个时候,近体诗已逐渐衰落,从晚唐开始发展的词体,已逐渐壮大,这时候,能留下来的唐诗就留下来,留不下来的,也就很难再被挖掘出来了。毕竟,战火频仍的年代,逃难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传唱诗歌。

十国因为同时存在,政局相对稳定,教坊的工作较有持续性,但因为词体已壮大,这时进入宫廷里的,词已多於诗,比方说几个叫得出名字的文学家,如南唐的李後主(李煜)、冯延巳……虽然都写诗,但却都是以词称霸文坛。李後主更被誉为“千古词帝”。

三,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对汉民族文化超级不重视。蒙古的铁骑横扫中原时,也把之前几个朝代所积累下来的文化扫荡一空,造成了汉族文化的中断,原有的诗词歌赋要流传更不容易。

元朝建立之後,废除了科举考试,也使得文人地位下降,激发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创作激情。那些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为了生计、为了抒愤,大量涌向了瓦肆勾栏,使得被泛称为元曲的文学形式大行其道。

於是,我又得唠叨前面的那句老话了:这时候,能留下来的唐诗就留下来,留不下来的,也就很难再被挖掘出来了。

读到你,是缘份!

因为上面的原因,使得能留住的唐诗,越来越少又更少。

清朝康熙时代编的《全唐诗》,全部就四万九千首左右,还不到五万首,後来陆续又有人找到没有收进《全唐诗》的诗作,大约六千多首,也就是说,今天能看到的全唐诗,也就五六万首

有人估计,全部的唐诗应该在五十万到六十万之间,也就是说,真正的“全”唐诗,是今天看到的全部唐诗至少十倍,当然,即使这五、六十万首诗,写得差的想必很多,但写得好的,也一定不少。

《长安三万里》剧照。

举例说,李白的诗,在《李太白全集》中有1100多首,但他自己曾说「写诗过万首」,如果说他夸大,取一半五千首来算好了,即使这样算下来,他的诗也只留下5分之1。没有留下的5分之4,佳作相信至少占一大半。

所以,今天我们还能读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618年——907年)诗歌,真的是八辈子修来的福,也是我们跟那些在时间和战火摧残後「幸存」下来的诗歌之间的难得缘份。

要珍惜。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