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台北故宫 文物展览简介2-商代甲骨文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0-27 11:26:23     27

【2.商代甲骨文】展览

      ​甲骨文是現在所能見得到中國最早的
文字,那是商代王室日常生活、與國家大
事的眞實紀錄,它不但是研究中國文字最
珍貴的資料,也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的直接材料。自從淸光緒廿五年(1899年),發現甲骨文以後,經過許多學者專
家的研究,在短短的七十多年中,甲骨學
便已成爲中國最重要的一門學問。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於民國
十七年(1928年)至二十六年(1937年)間在甲骨文的發現地!
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從事田野考古工作
,掘得甲骨甚多。這次展出的是其中最完
整的珍品,計有龜甲九片、牛骨八片,共
十七片。甲骨上面鑽鑿的穴,是當時的人
爲了使得甲骨文在灼卜的時候,容易坼裂
兆紋作的,那些文字便是記載所卜的事情
而留下來的。這十七片就是商朝武丁、祖
辛、祖甲、廩辛、康丁等五位帝王時代的
占卜刻辭。刻辭的內容,經過該所專家學
者的研究,已有詳細的考釋發表,並受到
當代學者的重視。(中研院史語所提供)

【附:殷商甲骨占卜材料的整治過程説明】
      「甲骨文」是中國三千年前殷商王室
所作占卜後而刻下的記事實錄。所謂「甲」,專指龜甲,「骨」則以牛的肩胛骨爲
最多,少數也有用鹿、羊和豬等的肩胛骨
。從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總數約十萬多片
,其中龜甲居多,這些甲骨材料,在占卜
及刻字之前,都需經過鋸、削、磨、刻及
鑽鑿的整治工作,才能提供卜官與貞人(
史官)使用。
      龜甲的取材,特以平板的龜腹甲爲主
,但穹隆的龜背甲也可分製成「半背甲」
與「條背甲」使用,條背甲上刻有圓孔,
以便穿繩結紮,功能同竹簡編册。牛胛骨需將骨板製平,使它可以積疊存放,又易鑽
鑿灼卜,在初步整治過程中牛胛骨要比龜
甲費功夫。
      甲骨整平後,各在其内面再行刻出灼
卜用的「ト坑」,由梭形「長鑿」與「淺
鑿」構成。早商卜骨只刻「鑽」,形如圓
形的坑窩,有用平口刀刻入骨板之半深者
,後來也有用圓口刀刻出滾圓的坑窩;晚
商卜甲多於卜骨,並在同一甲骨上鑽鑿兼
施,而長鑿溝槽深及骨面。甲骨材料經鑿
刻完成,便儲存以待占卜之用。
      占卜時先要舉行占卜儀式,由王或貞
人向上帝或先王敘說問求之事後,即由卜
官以暗火燒灼甲骨上卜坑的淺鑿處,待聞
「ト」音而知甲骨坼裂,同時在其對應位
置的正面,出現坼裂的「ト」形兆紋,ト
官於是據以研判吉凶,决定王的一切行事
。占卜過後,貞人將問求及應驗之辭,一
一擇要寫記在卜紋之旁,最後再依墨書筆
畫刻出,並填入朱色或墨色,以便存查易
辨,這便是近代發掘而得的殷商「甲骨文
」了。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覽品係取現代的龜甲與牛骨實物,仿製殷商甲骨占卜材料的整治過程,並配合圖片逐步展示,使與出土原物比照研究,用收實驗求眞之旨。

【附:侯家莊一〇〇一號殷商帝王大墓】
      大約在三千三百多年前的晚商時期,有帝王盤庚遷到現在河南省安陽縣的小屯
村建都,傳經十二王,共歷二百七十三年
,創下輝煌的晚商文化。這些商王崩後,
大多築有龐大陵墓,就葬在小屯村北過了
洹河之侯家莊的西北岡上。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秋至二十四年(1935年)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西北岡發掘了此座宏偉的一〇〇一號大墓,成爲中國考古界一項最重要的收穫。
      此一大墓經發掘後,約略以坐北朝南
的方位,呈現十字形墓道,其南北全長約
六十九公尺,寬約七公尺,東西長約四十
六公尺;其交叉處最深,約呈亞字形墓坑
,深十公尺半,從殘留遺痕考知,墓坑中
還建置一間亞字形的木製大墓室,其南北
長九·七公尺,向南爲入口,東西長一一
·二公尺,高三公尺,其室頂係埋在地面
下七·四公尺處,商王的靈柩與所有的陪
葬物,即安放在此一墓室之内。但可惜此
墓不知何年開始,就早經盜墓者多次挖寶
,連商王的骸骨也遭搗失,等到史語所正
式發掘時,所獲僅是墓中殘餘的少數文物
了。
      這批由史語所發掘而得的文物,爲數
雖少,內容仍屬可觀,所見大致有石雕、
骨雕、白陶器、玉器及銅器等類别,其中
立體的動物石雕,栩栩如生,著名的如石
虎、石梟,已成舉世風聞的雕刻品,骨塤
堪稱中國現存較早的吹奏樂器,彩繪骨柶
應是晚商使用毛筆繪畫的眞跡,白陶器則是繼彩陶、黑陶之後新發展的文化表現,
其紋飾大多用刀刻出,尤變彩繪陶器之風
。另外如骨器的雕刻,紋飾精美,顯示當
時確有攻堅刻骨的利刃,其紋飾與陶器及
銅器者相通,都說明晚商的畫工,特
具靈思,能將動態的形象,簡化成靜態的
圖案,以作裝飾之用,實開中國圖案美術
之先河。
      大墓中除了出土精美文物外,還發掘
到大堆殉葬及殺殉的人骨,數量甚多,計
有殉葬的武士、儀仗人員及侍從等;最触
目驚心的是在主要通路的南墓道中,發現
至少有五十九人像牛羊似的被視作犧牲來
砍頭獻祭。當中央墓室填埋後,再漸次填
高墓道的泥土時,便從底層開始向後成排
成排的殺人殉葬,所砍下的頭顱則拾起,
移作上層填土時掩埋。這些「祭品」的年
齡,其在下層者約爲十五歲至二十歲之間
的青年,成年者則埋在中上層,他們可能
都是商王征伐西北所擄來的羌人俘虜。總
計整座大墓殉殺的人數,至少達一百六十
四人之多,由此可以想見三千多年前商代
帝王葬禮的威武隆重。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品,爲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揀選重要資料的大部份,其以雕刻藝術之成熟精美爲突出,並配合發掘實況圖片,藉觀商代帝王陵墓構築的宏偉。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