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之学必日新
日新者日进也
在清华大学的第四天
访学团成员
常学常新、深学细悟


(清华大学丁贵广老师的数据结构课堂)
今天我们有幸旁听了丁贵广老师的《数据结构》课程,深受启发。课堂一开始,老师以向量、列表、栈和队列为例,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横向比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些数据结构的特点和应用。
随后,老师以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展示了栈的实现和应用。他巧妙地结合了代码示例和PPT演示动画,生动地讲解了“括号匹配、栈混洗、试探与回溯”,以及“八皇后问题”等栈的主要应用场景。这种实际的演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与广州大学的教学方式相比,丁贵广老师有独特的讲解风格,在课上亲身经历的分享使得这堂课格外生动和有趣。能够获得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深感荣幸,这将对我们的学术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激励我们更加认真扎实地学习数据结构课程。


为深入感受清华的艺术氛围,了解清华的艺术背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李佳珠老师、广州大学计算机学院艾孜尔古丽·玉素甫副院长、丁子旋老师、谭伟强老师与访学团成员一同参观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由国外著名设计师马里奥·博塔设计的,整体采用四层的阶梯结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志愿者王燕斌老师担任本次参观的讲解员。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随方制象”展区,该展区主要陈列了明清时期的特色家具,展区陈列有官帽椅、禅椅、靠背椅及各类案、几、柜等。通过深入地了解各类家具的结构部件,我们感受了明朝家具的简约典雅,清朝家具的厚重庄严。
(左右滑动以查看更多~)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古代木制工艺的榫卯结构,被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深深震撼。王老师提到:明式家具简约大方,欣赏的是他带给我们的美。
一是它的手工工匠出来做出来的线条的美;
二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自然纹理的美;
三是藏在内的榫卯咬合的美。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访学团成员体验榫卯结构)
随后,我们参观了“丝绣华章”展区,该展区主要展览了全国各类刺绣作品,访学团成员感受到了古代绣娘的精湛刺绣工艺。博物馆内的古代服饰传递出了刺绣的高超技艺,如平面绣法,花边绣法,长针绣法,针刺绣法,针刺绣法,刺绣小结。每种绣法都无比精细巧妙。

最后,我们参观了“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展区,看到了清华许多著名大师的书信,感受到了他们为国奉献的伟大精神。我们参观了胡适先生的书信、梅贻琦校长的书信、林徽因的家书、梁思永参加考古工作时的书信等,感受到了清华学人为祖国发展和社会繁荣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通过参观艺术博物馆,增强了访学团成员的艺术素养,开阔了访学团的艺术视野。让我们有机会亲略学术大师风采及古代工匠的精巧。

(访学团与艺术博物馆合照)

《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学问上的商讨研究从古至今一直是交流互进、共同进步的重要渠道。10月18日晚上,访学团成员参与了一场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的学术交流会,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黄奕芃老师、裴忠一老师、吴海旭老师、吴佳龙老师与同学们一同参加了交流会。

(学术交流会现场)
首先,清华软件学院裴忠一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他们团队的全球自动气象预报大模型Corrformer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该模型在2022届北京冬奥会上发挥了显著作用。通过该模型,冬奥会组织者能够更好地安排比赛和保障运动员的安全。

(裴忠一老师发言)
接着,吴海旭老师介绍自己做学生,做科研,做软件的三个学习阶段。他强调,在做学生时,要锻炼自身代码能力,为以后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面对未知自强不息的韧性;做科研时,要着眼于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做软件时,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

(吴海旭老师发言)
最后,吴佳龙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对强化学习的研究以及该领域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并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在他的分享中,学长介绍了强化学习作为一种智能学习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我们受到了学长对学习和研究的激励和启发,将继续努力探索和学习,为构建更智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吴佳龙老师发言)
老师们的学术分享结束后,访学团成员积极提出自己在学习、科研、生活各方面的问题,老师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交流过程气氛融洽,访学团成员受益良多。

(学术交流会合照)
精彩回顾



编辑丨清华访学团
拍摄丨清华访学团
标题丨刘俊威
审核丨吴伟俊 丁子旋老师
责编丨吴伟俊 丁子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