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市情博览】邹城旅游景区——峄山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0-19 22:17:49     36

邹城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系儒家思想的发源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

为了让社会各界人士认识了解邹城、宣传推介邹城、投资建设邹城,特设“市情博览”栏目,助力邹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



邹城市拥有丰富的


自然生态资源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


交相辉映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综合旅游区

是著名的旅游圣地



峄山


       峄山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峄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儒、释、道、梁祝等多元文化并存,是我国古代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有“千古奇山”“文化森林”之美誉。


  峄山又名邾峄山、邹峄山、邹山、东山,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城东南12公里处。海拔582.8米,其极顶名五华峰,最高点为五华峰之插天石。周长10公里许,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古时“绎”与“峄”二字相通,后遂写作“峄”。孟子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一语中的东山即指此山。山之西麓有京沪铁路纵贯南北。峄山北衍泰山之灵秀,东引凤凰山系之诸峰,西瞰微山湖之银波白练。峄山以巉岩叠垒,幽洞玲珑,集泰山之雄、黄山之秀、华山之险于一身的独特个性,与五岳之首的泰山斗美,故有“岱南奇观”之称,又因其神话传说新奇优美,各名胜景点多有轶事掌故而令人神往,故而又有“邹鲁秀灵”“灵通泰岱”之美誉。

“环鲁之山多骄,论其玲珑秀峙,未有此山之奇者。”(《邹山志》)峄山之玲珑、之秀灵、之奇美,主要源于它移步异景、目不暇接的名胜。其精华锦绣有二十四景、五大奇观、二十名石(元明年间有三百名石之说)十二福地、峄阳三十六洞天(峄山之阳、之阴、东山、西山各三十六名洞,共一百四十四名洞)、七十二庙宇(峄山上曾先后建有庙宇二百八十八座)。





峄山二十四景华峰

五华峰为峄山极顶,因其制高点是五块突兀巨石插天抱立,形若芙蓉而得名。五华极顶称“绝颠境处”,基石五尺许,甚方正,朝天刻“五华仙顶,白云菴记”八个字。唐开元十年(722年)曾以金石建五华仙阁于峰上,1942年日军在峰上筑炮楼,古建筑被毁一空。极顶尚存“永嘉”、“开皇”“大历”等石刻及棋盘、足印等传讳中的仙人遗迹,传为老子李耳与仙人对奕、铁拐李由此一步迈向铁山等传奇故事。“绝颠”对面刻有“五炁颠无”四字,“颠无”石亦名“孔子座”,传为孔子登峰探日之处。因有古诗赞曰:“绝颠丸卵罡风飒,直上九重云仙家;放眼华夏锦绣土,飞空凛魁小天下。”极顶偏东有石刻“一步登天”四大字,相传为秦始皇登峰时,李斯为壮君胆制锦囊曾书“一步登天,立成神仙”。峰西下阳面刻有“光风霁月”,每字高六尺,潇洒飘逸,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邹县令王自谨的老师罗景所书,意为所观景象如天朗气清的和风,又似雨后天晴的明月,表达了攀临绝顶后的心旷神怡之感。峰偏东刻“插天”二字,谓五华峰耸翠九霄,插入天表。插天石下有居龙洞,居龙洞东北口号称“通天玉井”,仅容一人而立,挺身攀登而上,有一千载不生不长不枯不死的小而古的树相接,名太平树,传为仙人韩湘子的笔毫坠落而成。攀树再上,过“神仙椅”,穿“玲珑窍”,越“天堂廊”,跨“裂天刃”即“一步登天”,似凌高腾空,无限风光尽收眼帘。



峄山五大奇观空中楼阁   

空中楼阁处在峄之西山,为峄山五大奇观之首,孔子第六十二代孙孔闻德赞道:“峄独之我,空中楼阁。谷窍玲珑,我峭我峨。不土不木,绿竹节节。圣泉神水,真人高卧,孔孟生徒,燕居樵火。上重国威,万民游乐。”它系天然形成,隐于金甲连环洞之中。金甲连环洞孔窍相连,洞口众多,如龙鳞龟甲,节节片片,闪闪烁烁。各洞窍虽不甚开阔,但各成一体,独立而为观、为庵、为宫、为殿。各洞原雕塑尤多,今仍可见水府三官、混元老祖的五尊石雕。


孔子燕居处出口豁畅通达,洋洋大观。突兀的峭石顶端,榜书“孔子燕居处”五个大字,四厢壁多历代游人颖刻。金甲连环洞更以“圣泉神水著称:圣水泉、响水泉、金鸡鸣天泉、空中清泉、清凉泉、混元泉,弗涌弗竭,清清冽冽,异常甘美。饮之有祛污浊清身心欲升仙之感。空中楼阁窍西有升仙楼,四周有古代摩崖石刻如“绿竹径”等。绿竹径原指古人在此种植绿竹,曾形成竹林幽径。如今虽绿林无存,但若钻进金甲连环洞,仍如行于“绿竹径”之中:左右转,或上下,或钻攀,时斜弯,孔径连,节节见,仅一幽孔可达西山之巅,此乃绿竹径奥妙之所在。升仙楼后,一石为隔,就是空中楼阁。它处于垒卵万石之上.一巨石为顶、为棚、为盖,危石悬岩,砥支半驾,阁之中心有一台,四面泄光,八方浴风可坐卧,可对弈,也可炊燃樵宴。夏避暑,冬驱寐,幽雅奥邃,静中响水击金,滴漏叮咚,犹入仙境。难怪孔子62代孙、太学生孔闻德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登此后赞叹:“空中楼阁自在噫!斯地也,斯景也,可居也,亦可乐也。暑莫不神奇,庙貌山藏,宛如画图,诚天下之奇观,古之胜景也!”


峄山二十名石子孙石

子孙石挺立于峄阳盘路元明路路口,为峄山的标志奇石。通高丈许,石体周围凸凹奇异,阳面腰凹处有元代人题刻的“子孙石”三字。石顶端平整,上建有子孙堂,始为元末明初建,清代多次重修,后又毁,1985年再次重建。堂内塑有云霄娘娘:肩背褡裢,呈登峄朝拜状,褡裢前后口袋里装有童子数人,意为世人增添子子孙孙。欲生儿育女者可将一石子投其堂内即可,当然这只是有趣味的迷信举动罢了。




峄山十二福地太平兴国寺

太平兴国寺位处御路岭西北侧,冠峄山十二福地之首。原有大雄宝殿三楹二进,南向,“庄严世尊丹护,掩映金碧交辉”。殿高1.3丈,阔8尺,旁建伽蓝殿一座,侧有长春宫、峄山神祠,前有清都观,观前有杜公墓。明代龙为光曾写五律诗《兴国寺晤导觉上人》:“欲同飧霞客,还攀祗树林,白云山径远,黄叶寺门深。我拂尘中袖,谁弹座上琴?古今一相对,已证妙明心。”清代峄山白云宫住持赵教坤亦吟诗赞颂:“洞天兴国门,福地日有亘;净颐同天乐,育养搏尘魂。”


峄阳三十六洞天朝阳洞

峄山上孔窍中称朝阳洞的有3处,其中大而奇的一窍,在西华天街北上,锦屏岩中间二层。洞阔可容30多人,门西南向,活象张开的龙嘴。去洞口的盘路吊悬半天,犹如银练挂于云间。窍中一溪直冲而下,如银河落天,洞内塑有佛祖像,庄严肃穆。洞百尺下草坪间,清咸丰间邢真人墓遗迹尚存。洞上石隙间一苍劲古柏,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笑迎佳宾。






峄山九龙洞盘龙洞    

由东路登峄山,上行一里许有一洞,即盘龙洞。洞口南向,西壁刻有“盘龙洞口”四大字,为万历年间王自谨书。


另有历代游人题咏刻石多处,洞中有八景:一曰“空谷寒泉”,俗说进洞周身汗,三步风透心:二曰“洗耳泉”,即洗耳恭听,叮咚作响之意,犹琴弦之音:三曰“幽溪玄远”,四曰“处处光阴”;五曰“天眼滴漏”;六曰“日出三竿”;
 七曰“钟石”;八曰“钟石文”。深去三里,美不胜收。 








峄山八大山门有赫门

此门为峄山西路第一道山门,亦称“一天门”。此门原立于子孙石北20步的元宝石西侧,横跨盘路之端,南向,宽七步,三孔,为砖瓦石柱建筑。始建于元代,明重修。门额大书“临下有赫”,明代吴人钱达道书。清乾隆十年(1745年),邹知县方鸣球主持再建,并仿钱达道书重刊。门柱楹联别具情趣;上联“上有赫赫赫赫赫插天表”下联“下有赫赫赫赫赫喧人间”。门柱背面(北面)楹联又另有千秋:上联“上一千五百级云层路”,下联“下四十三盘阶林海川”,背面楹联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邹知县于斐书。晚清书法家邹县人唐传猷将上述楹联仿制传世。进此门北上行10步,原立有“去思碑”三块。何之为“赫”?古人有两种解法:一解五华峰高秀独出,玲珑峻雅,犹通天玉柱,名列仙班,更似出水芙蓉,秀丽宕云;卵丸架孔窍,奇石千百态,煊然赫赫,惊天地动鬼神。游人如潮涌,络绎不绝,上下一体。二解峰山后有牙山,山上有巨石成奇棚状,名曰“赫石”。古代曾有“游峄者不观赫石不成游”之说,“赫兮煊兮,威仪也”,“庞然小天石,显赫无比,寿同日月,凤凰朝仪”。赫石下建有泰山行宫,深幽静雅,犹同仙境1987年5月,此门已建成,位于于孙石南15米处,为四柱三孔七楼式仿古建筑,宽14米,高9.9米,四柱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壁由白水泥假石斧敲凿而成。七楼飞檐斗拱,瓦木而就,金光闪耀,气势非凡。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邹城党史史志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