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文史博览|戴季陶投江轶事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8-08 19:28:57     21

1922年8月,四川各界派代表至沪,欢迎正在襄赞孙中山的戴季陶回川,调停内战不已的川局,戴于10月中自沪乘轮西上。行至汉口,戴阅报得知川军各将领摩拳擦掌,欲火并一番,自觉此行希望渺茫,无脸对家乡父老与久别慈亲。自此每日长叹短吁,食宿不安,渐萌生厌世之念。一日傍晚,江轮行至上距宜昌49公里、下距枝城8公里的枝江县龙窝处,戴乘晚餐后无人注意之机,跨栏纵身投江。戴的水性并不好,又时值初冬,其投江后非但未下沉,反而漂流10余公里为农夫所救。可谓大难不死。

原来戴身着丝棉长袍,内衬鸭绒,落水后,长袍四面张开托着其顺江南飘,使其借此欣赏了一番月白风清的江流和浩瀚的长江冬夜风景。当漂至枝城南岸的沙洲而搁浅,戴爬起行不多远,因冷冻不支而倒地呻吟。此时天色已暗,恰有附近农民屈顺发正在自家门前打扫禾场。屈听到江边有呻吟声,即循声察看。只见沙滩睡着一个浑身水淋淋、已失去知觉的人。屈顺发慌忙呼喊其子家寿将落难者背入家中。屈氏家人忙作一团:屈顺发为落难者换上自家的棉衣;屈家寿点火取暖;屈顺发的老妻钟氏为其熬姜汤。一番忙碌,落难者终于苏醒过来。但自报了屈氏家人未曾听说过的姓名后又昏昏入睡。屈钟氏又连夜将其湿衣烘干,以备换用。

翌日,戴恢复正常。早饭之际,戴询问屈家在县城有无亲友,屈顺发说有妹夫杨开成在县城长江边照看趸船。戴请求屈氏引送其到县城,屈顺发慨然依允,饭后即吩咐其子家寿送客人至枝城。

戴食宿于杨开成家,杨氏家人以礼相待。戴有感于杨氏的诚挚,曾吐露了其投江的动机和经过。杨也曾托县商会会长薛伯翰代为戴联系。薛怕麻烦而婉言推托。失望中,戴取出派克笔托杨变卖以作赴沙市的船费。杨说:“这种东西在我们这个小地方‘穷嫌富不爱’。这样吧,明天下水船停靠时,我给船上打个招呼,免费送先生到沙市。”戴听后感动不已。

次日上午,戴上船后迟迟不进舱,却站在船舷上向岸上张望。突然他像发现救星似的高喊“向二哥”,人群中被称为“向二哥”的人听见呼唤,喜出望外,急奔向戴。这位“向二哥”,本名传义,时为川军第三师师长,与戴系至交。向此次专门奉派至沪迎戴入川。戴投江后,向登岸沿江寻觅无着,今天是到枝城张贴打捞戴“尸体”告示的。两人相见,恍如隔世。戴季陶,向传义及随从四人当晚宿于杨开成家。翌日分别时,向拿出20块银元,交与杨开成和闻讯赶来的屈顺发,并说戴先生会“厚报”二人的。

戴走后一直未与杨、屈二人联系。1930年春,枝江县县长唐启虞忽然收到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托其“查寻救命恩人”的信函。

此间,正在省听候处置的枝江县教育局局长贺述林,获悉戴院长正在“查找救命恩人”,灵机一动。他谎称系屈、杨二人的“亲戚”,通过省教育厅厅长黄昌谷向戴季陶陈情,结果被允予处分,照任原职。贺述林回乡时,还带回戴季陶赠送杨开成、屈顺发的感谢信、匾额及1000块银元。赠屈、杨二人的匾额为白绫裱糊、黄绫镶边。赠屈顺发的匾额题字是“佛心侠骨,古道照人”;赠杨开成的匾额题字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落款为“吴兴戴传贤(季陶)敬赠”。并盖有“传贤”“季陶”二枚方印。屈、杨两家将戴院长的匾额高悬堂屋正中,可谓“蓬荜生辉”,地方文武百官也刮目相待。

1931年春,屈、杨二人及家人10多人曾应戴之邀远赴京城作客。戴在考试院以上宾宴请。宴后,戴提出为屈、杨二人各安排一官半职,两人自知不能胜任而谢绝,仅提出在南京多“见见世面”。戴依允,每日派张副官陪同。屈、杨一行返乡时,戴又送给每人一匹绸缎,并由张副官专门送至武汉。此后,戴每年均给屈、杨两家寄钱,直到抗战爆发。

作者:陶诗秀

编辑:田佳琦

审核:张乐利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