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在高冷的会展圈,别家展会怎么玩“多巴胺营销”?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8-03 02:30:38     34

入夏了,“多巴胺”也火了。

简单的来说就是那些明亮饱和的颜色让人释放了多巴胺,从而产生自然而然的愉悦感。

“多巴胺配色”在时尚圈起势之后,一向“嗅觉”敏锐的广告圈立刻跟上,品牌们陆续加入这场多巴胺狂欢,以明亮欢快的调性和明媚多彩的视觉包装创意,向消费者传递快乐情绪,疗愈这个夏天。

但“高冷”的会展圈,却鲜有跟进。

会展不追求“多巴胺”?

要说“多巴胺”火到什么程度呢?

微信指数显示,从5月份开始,“多巴胺”词条热度一路走高,数次破亿。

小红书相关笔记378万+,抖音话题“多巴胺女孩穿搭”数据近百亿。多巴胺已经不能用“热点”来形容了,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爆点”。

饮品圈,瑞幸、益禾堂、库迪、书亦烧仙草、眷茶……这些品牌纷纷跟进,有推出多巴胺限定产品,有的做多巴胺营销,从多巴胺咖啡、多巴胺茶饮,到多巴胺推荐菜单、多巴胺周边,调动起所有的玩法。美妆圈品牌更是数不胜数。

7月,在各大品牌基本把“多巴胺”营销玩了个遍之后,我尝试在会展圈找找“多巴胺”的存在感。

我在微信搜一搜以“会展”+“多巴胺”的组合进行了搜索,发现只有美妆、食品、珠宝等少数和色彩相关行业的展会跟进了“多巴胺”这个关键词。有意思的是,这几个行业也正是品牌“多巴胺营销”玩得最溜的行业。

而其他展会,似乎都和这次“多巴胺狂欢”无关。

正如那句“年少唯爱多巴胺,中年追求内啡肽”,会展这个已经几百年历史的传统行业,不追求“多巴胺”吗?

“多巴胺营销”是在营销什么?

在刘润的观点里,他把产品价值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资产价值,第二类是功能价值,第三类是情绪价值

除了如房产、珠宝、奢侈品等行业具备一定资产价值,大多数产品的资产价值很难保障;而各行各业的功能价值又非常内卷,市场上几乎没有不可被替代的产品。

具体到会展行业我们会发现,会展几乎不提供资产价值,不仅如此有些展商为了展现实力,展会期间花几十万上百万搭建展位,几天展期过去就要拆除,从这个意义上讲展会的资产价值甚至为负。

而之所以展商愿意投入是因为专业展会具备较高的功能价值,一方面是行业内的高调展示,另一方面也切实能带来交易撮合,并且带来的贸易关系可以产生持续的成交,因此付出高价也是值得的。

但会展也一样,没有什么是不可被替代的,尤其是经历了这三年。不仅展会可以被同类型的其他展会替代,甚至可以被线上平台、直播所替代。

这个时候其实我们会展主办方更应该向着提供情绪价值的方向探索。

会展圈,怎么营销情绪?

其实会展的情绪价值是一直都在的,尤其是专业展会。

很多时候展商观众来展会现场,甚至都不一定是带有目的性的,而是见朋友。行业展会带来了天然的社交属性和身份认同,这就是展会最简单的情绪价值。

但是我们的展会该说是太正经还是太含蓄,基本把这一点拿来营销的很少。尤其是很多展会三年延期,本是应该大肆宣传朋友相聚的时候,但很少主办方会单独以此为题去做营销。

(中酒展:品美酒吃海鲜)

7月上旬在会展BEN看到一篇,说在德国慕尼黑的某展会参观,官方很早就贴出了通知说早9点-晚6点是展会时间,晚6点-7点是happy hour,俨然是把专业严肃的行业展会变成了派对,这也是官方的情绪营销。

(主办方带头蹦迪)

在大环境对会展和展商和观众都不友好的情况下,在我们产品和服务卷不动的情况下,情绪价值是不是可以成为展会的下一个价值点,让狂飙“多巴胺”成为我们会展的另一个价值。毕竟在大家都很疲惫焦虑的2023年,如果展会能让大家放下疲惫或许能吸引来更多的展商和观众。而“多巴胺”狂飙的瞬间也能促进观众“冲动消费”也不一定。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想要“多巴胺营销”效果好,重视平台调性也很重要。从目前的反馈来看,

小红书>抖音>微信>百度

小红书的氛围更适合通过情绪带动,浏览小红书时客户也对情绪价值更受用,所以在选择给用户提供情绪价值时,不妨开辟小红书营销的新渠道。

对于大多数主办方而言,小红书其实是相对陌生的平台。以往大家都认为小红书偏C端偏女性化,其实当一个平台的用户量级不断增大,营销所做的就不应该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更精准地找到我们的目标受众。而苦瓜近期摸索出一套适合会展行业的小红书打法:

运营+内容+长尾关键词植入

在大多数会展主办方还没有投入小红书时,抓住新渠道红利。如果你对小红书渠道感兴趣,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会展行业专属小红书营销解决方案~

往期精彩

会展创新创业的驱动力在哪里?
主办方将最多的预算投在了哪里?
会展大咖说 | 潘涛:市场驱动阶段会展增量离不开新媒体营销
观众裂变效果总是不好,是裂出了问题?还是变出了问题?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