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博览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7-02 11:37:48
24
说起上海那场盛况空前的世纪博览,令人震撼,终身难忘。
我国最早的世界博览会,要追溯到隋炀帝杨广在观风行殿上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而举办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的第41届上海世博会,是我国首届现代世博会,共有200个国家和45个国际组织参与,总投资高达450亿人民币,超北京奥运会,主题为:Better City, Better Life,是一次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
上海世博会规模宏大,影响甚广,吸引参观人次达7000万。所以,不去世博,你就不能亲身体验祖国的强大和国际性大都市的繁盛与壮美;不去世博,你就不能体会到中国的人口之众,就不知道什么叫做汽车大国;不去世博,你也领略不到世界各地奇伟壮观的建筑之美、科技魅力,以及风土人情。由单位统一组织,我们于10月23日凌晨3点出发,一路向东,直奔沪上。原以为这个时间点定会一路畅通无阻。但是在过南京长江三桥的时候,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被堵了。偌大一个关卡,各个道口都有等待过江的车辆,大客车、小货车、小汽车、面包车等各色各样的车都有。其中占多数的还是旅游大巴和一些自驾游的私家车。夜幕沉沉之下,一束束刺眼的汽车灯光和偶尔响起的喇叭声,搅碎了夜的宁静。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嗡嗡的汽车引擎声仿佛是浑厚单调的催眠曲,让人昏昏欲睡。
大概到苏州的时候,开始下雨了。淅淅沥沥的雨点打在车窗玻璃上,斑斑驳驳,模糊了大家的视线。就要进入上海市区了,各路车马从四面八方汇聚上海,马路上汹涌着车的洪流,滚滚如山洪爆发,气势恢宏。上海,这个让世人瞩目的东方明珠,又因为闻名遐迩的世界博览会,让无数人为之魂牵梦萦、趋之若鹜。
上海不愧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她的高架桥随处可见,纵横交错,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她的马路宽阔明净,交通井然有序。尽管各路车辆不断汇聚,但几乎畅通无阻。感觉像武汉、南京、杭州这样的大都市,和上海比起来,还是逊色不少。在各个交通路口,路人车辆各行其道,哪还能见到像NJ那样曾经靠拉绳子来维持交通秩序的事情!
但是在过黄浦江隧道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车简直太多了,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环顾左右前后,除了车还是车。四车道的过江隧道算是够宽大的了,密密麻麻的车辆就像蜗牛一般向出口挪动,还要一步三停顿,不断挂档启动的噪杂声,闹心的刹车声,加上呛人的汽车尾气,简直让人窒息。南京浦口的老山隧道,三千多米长,只用了不到三分钟就过去了。而设计时速为50公里,平时只需3至4分钟就可以通过的世博黄浦江过江隧道,却足足走了半个多小时。好不容易过去了,还是堵车。等到了世博园门口一看,真是人流如织,尽管雨一直下个不停。好不容易进了园区,已经上午11点多了,看着满天的雨雾,满地的积水,没带防雨工具的我们,显得不知所措。幸好左边有家泰国馆,我们就近排起队来,可一听到服务人员说需要排5个小时才能入内就立马闪人。接下来就是漫无目的地闲逛。当看到新西兰馆排队的人不是很多时就决定试试。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等待和饱受雨水的“滋润”之后,好不容易进了馆。在馆内的所见所闻却令人大失所望。仅仅一条大约15°左右坡度的窄窄的甬道,引领游客环绕而上,两边挂着一些不是很大的液晶屏幕播放着关于新西兰风情的VCR,我们只用了三两分钟就完成了观瞻,真的感到很沮丧。倒是其出口外面的景观很是别致,灯光映照池水五光十色,流水潺潺,奇花异草竞相开放,引得众多游人不顾雨丝霏霏争先恐后拍照留念。
中午时分,世博园内游客就超过60万,下午和傍晚还有源源不断的游客涌进来。据世博官网消息,截止19点入园人数已达70.91万人。大家都在利用双休来赶世博的末班车,因为本月31日世博会就要落下帷幕了。
受新西兰馆的影响,我们似乎没了热情。经过商量,决定去看看被炒的红火的中国馆,哪怕在外面看一下也好。我们一行三人踏着泥泞,沥风沐雨一路向东,好不容易爬上宽大的高架观景平台。平台上硕大而造型别致的用于遮阳挡雨的天蓬,像船帆,似波浪,如荷叶,可见设计者的匠心独运。站在平台的东侧,可以近距离地观看中国馆。红彤彤一片的中国馆,高大雄伟,气势不凡,须仰视才能观其全貌。馆内足有75°斜面的电梯上站满了游客,密密麻麻,和忙碌搬家或运送食物的蚁群十分相像。电梯一层又一层,层层爆满,让我等叹为观止。
台湾馆位于中国馆的北边,有心参观一下以表达热爱祖国宝岛的满腔热情,怎奈须要预约券方能进入。而这个时候的预约券,无异于王母娘娘的至宝 —— 玉簪或九叶灵芝草,只有神仙可见。我们转到台湾馆的西北方,坐在像遮阳伞大小的休息蓬下,望着越下越大的雨,看着穿行于世博大道座无虚席的园区公交大巴,瞧着来来往往湿漉漉的人群,显得有点茫然,就这样度过了大约一个小时。
经过再一次酝酿,我们决定乘坐世博园内公交去C片区那些不太热门的小馆碰碰运气。跑到车站一看,傻了。等待乘坐公交的游客,分列四、五个纵队,向后延伸足有二十米长。我们只好冒雨深一脚浅一脚地向西迅速移动,也顾不得皮鞋袜子裤子全是泥水了。因为会场是新建的,很多地方坑洼不平,道路泥泞难行。
经过一番跋涉,终于来到了太平洋联合馆前,这时已近下午两点钟。累了,干脆坐下来休息一下。不一会儿,一位同事的儿子从C片区赶过来了,他说那里的小馆也是人满为患,根本进不去。我们一听到这个消息,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经过第三次磋商,我们决定就呆在这儿,等待四点多钟的太平洋联合馆第二次开馆。
据世博局消息:截止12点,石油馆排队约10小时;截止15点,沙特阿拉伯馆排队约8小时。望着横扫而下的雨丝,想着如此火爆的场面,大家又一次惊叹不已。直到第二天我才知道,一位同事排了7个多小时的队进了沙特馆,真的很佩服他的执着。但有一位女游客,在沙特馆外排队4个多小时,终于坚持不住而放弃。4个多小时的煎熬与等待,就这样付诸东流。“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还是挺有哲理的。
秋风狠抽着冷雨横扫而下,游客死盯着入口随时准备冲刺。在默默地忍受了漫长的两个多小时的等待之后,太平洋联合馆的大门终于撕开了一道口子,早已等得不耐烦的人们顾不得工作人员的劝阻,蜂拥而入。太平洋联合馆由瓦努阿图、巴布亚新几内亚、帕劳、汤加、法属克罗尼西亚、萨摩亚、斐济、库克群岛、基里巴斯、所罗门群岛、图瓦卢、马绍尔群岛、瑙鲁、纽埃14个太平洋岛国和南太旅游组织、太平洋岛国论坛2个国际组织共同参展。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展馆外观简洁大方,内部布展别具特色,16个参展方通过16个编织的“单帆”,分别展示太平洋岛国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和热情奔放的民俗风情。展馆的主题为“太平洋——城市灵感的源泉”,通过集体参展的形式来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生活方式,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提供灵感。这一天,我们碰巧赶上了帕劳推广周和帕劳国家馆日。在太平洋联合馆,古老与现代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游客既能体验到最现代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能欣赏到代表岛国3000年历史的传统歌曲和舞蹈。可惜由于天公不作美,演出被取消了。尽管没能看到演出,我觉得太平洋联合馆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从太平洋联合馆出来已经是下午5点多钟了。我们又去了人数较少的联合国馆。一进展馆大门,右边的大屏幕正在播放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演讲,我看了一下,内容大概是关于和平与发展方面的。左边影视厅的特大屏幕在播放海洋动态的VCR,也不知道是在宣传保护海洋生态还是在介绍“联合国与水”问题,因为我们只看了一会儿就离开了。唯一有特色的是,在公共交流区一个小屏幕前可以自助拍照。一个同事脱口而出,这是卖电视的地方啊?也许当时我们没有太多心情来领略联合国馆的人文精神,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蛮有特色的。它以夜晚拍摄的全球地图作为地面,以“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为具体的演绎主题,来展示城市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倡导和平反对战争,这从特大屏幕上展示的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的头像就能看出。
来到欧洲展区,尽管天快黑了,而且雨一直下个不停,但是受参观太平洋联合馆的鼓舞,我们还想参观一个较大的展馆。看到德国馆的北边有很多人排队,我们立即加入进去。只见排队的人群环展馆外围呈U型重叠一层又一层,估计没有5、6个小时进不去。由于没办法看清展馆的入口处,也不知道是哪个国家馆,根据位置判断,可能是法国馆。雨下的很大,排队大约10来分钟,身上几乎湿透,实在坚持不下去,赶紧走人了事。我们三人比预定21点的集合时间提前约两个小时结束了23日的活动。
第二天,即10月24日,我们游览了外滩、南京路和城隍庙(呵呵,在外滩拍了张照片以示来过)。这些地方又一次让我们热情拥抱上海的现代文明与古典之美!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但闻名中外的外滩,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神奇,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观景水泥平台,宽约10来米,全长约1.5千米。后起之秀的武汉汉口江滩似乎更加美丽多彩。但又觉得哈,外滩之美,美在其历史、文化和传说,美在多姿多彩的万国建筑群,世界众多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此交汇、融合。站在外滩远观对岸的东方明珠塔,她的高大伟岸直冲云霄,但由于风雨、尘埃等的侵蚀,似乎卸去了她原有的光华?而她右边的幢幢摩天大楼则显得更加现代,更加气派。夜幕降临,外滩人流如织,霓虹闪烁,生生不息的黄浦江水流光溢彩,游船画舫人影幢幢,尽显绰越风姿(不过,夜游外滩是在两年之后)。有人说,外滩的夜景比白天美丽,伯杰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湖北武当山地区的民居非常低矮,觉得那里的山民并不富裕。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无锡、苏州、昆山到上海一线,民房建的和湖北一样低矮,与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建筑群相比,形成非常强烈的反差,这难免使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
两天的沪上之行虽然匆匆地结束了,但世博留给我的印象和感悟却是永恒的。这期间虽有辛苦和遗憾,但更有快乐和惊喜。有人说,世博,不看后悔,看了也后悔。要我说啊,如果看了世博会觉得后悔,那仅仅是后悔一次,要是没有去看世博会,那你就会后悔无数次!虽然很多展馆没办法进去,但看看那些造型各异、代表着各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异域特色、闪耀着世界各地人民智慧之光的宏伟的展馆建筑,也不失为道道绚丽的迷人风景,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各国科技文化的强大魅力。后记:本文作于2010年10月26日,原题《世博会纪行》,略有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