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行业热点 | 2023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活动全国启动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6-22 12:55:24     37

NEWS

6月19日,市场监管总局在京举办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活动启动仪式,在全国同步启动“你点我检”活动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

据介绍,2023年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活动自6月起将集中3个月的时间,组织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深入开展“你点我检”活动,线上线下广泛征集人民群众关心食品品种及检测项目,及时公开抽检过程、反馈点检结果、科普食品安全知识、努力把食品安全抽检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着力打造“你点我检”监管为民服务品牌,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的身边事。

会议强调,要将“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活动作为主题教育实践的重要举措,牢固树立“监管为民”核心理念,在优化服务中推动科学监管,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水平

在当前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食品安全问题中,食源性疾病仍位居前列!而食源性疾病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致病菌污染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引起全球和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也是各国和国际组织普遍管控的致病菌。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常寄居在人和动物体内,特别是家禽、家畜及宠物的肠道中。主要污染的食品有:乳制品、肉制品、蛋制品等。

由于沙门氏菌不分解蛋白质,食物被其感染后表面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变化,因此食用肉蛋奶等食品前应彻底加热。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炎,如呕吐、腹泻、腹痛,重者可引发脱水、休克,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败血症,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2021年,我国修订并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21),其中规定了沙门氏菌的限量要求,包括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制品、即食蛋制品、粮食制品、即食豆制品、巧克力类及可可制品、即食果蔬制品、饮料、冷冻饮品、即食调味品、坚果与籽类食品和特殊膳食用食品等13类食品,要求同批次采集5份样品,均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动物是它们的优良居所。健康人的咽喉、鼻腔、皮肤上常有它的踪迹,伤口化脓感染处和上呼吸道感染者的鼻腔更是它的主要聚集地。常污染蛋白质或淀粉含量丰富的食品,如:乳制品、肉制品、粮食制品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本身杀伤力有限,但如果在食物中大量繁殖,就可产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这种毒素才是真正的“致病元凶”。患者摄入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食物后30分钟至8小时内,会出现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病程短。易感人群为儿童,且年龄越小对该毒素越敏感。

GB 29921-2021中规定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量要求,包括乳制品、肉制品、粮食制品、即食豆制品、即食果蔬制品、冷冻饮品、即食调味品、特殊膳食用食品等8类食品。与GB 29921-2013相比,GB 29921-2021结合近年来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归因分析结果,修改了部分乳制品、水产制品、即食调味品、特殊膳食用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量要求。乳制品中删除了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稀奶油、奶油和无水奶油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限量要求。水产制品中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较低,不再对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做限量要求。特殊膳食用食品是为满足特殊的身体或生理状况和(或)满足疾病、紊乱等状态下的特定膳食需求而专门加工或配方的食品,消费人群为婴幼儿、病人等特殊人群,本次标准修订对特殊膳食用食品统一设置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量要求。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近几年,国际上发生多起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导致的暴发事件。它的生命力顽强,尤其在冰箱的冷藏温度下仍可以生长繁殖。它常污染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制品等,在生肉和即食食品中污染率最高。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一般会导致肠道感染,病人会出现发热、肌肉酸疼、恶心、呕吐等症状。它也能侵入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潜伏期长达2-12周,引起严重的脑膜炎和败血症,发病率虽低,病死率却较高。

GB 29921-2021中规定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限量要求,包括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制品、即食果蔬制品和冷冻饮品。与GB 29921-2013相比,GB 29921-2021增加了对水产制品中即食生制动物性水产制品,冷冻饮品,即食果蔬制品中的去皮或预切的水果、去皮或预切的蔬菜及上述类别混合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限量要求。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首要致病菌。它存在于海水、沿海环境、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它生命力顽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高危食品主要为即食生制动物性水产品或因生熟不分而交叉污染的肉制品,多发生在餐饮环节。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典型疾病是急性胃肠炎,表现为呕吐、头痛、腹泻和低热等症状,剧烈腹痛、脐部阵发性绞痛为主要特点。

GB 29921-2021中规定了副溶血性弧菌的限量要求,包括水产制品和即食调味品。与GB 29921-2013相比,GB 29921-2021仅保留其高危食品——即食生制动物性水产制品的限量要求,删除对熟制水产品和即食藻类等水产制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限量要求。

及时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食品安全检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人们食品安全意识增强,中国食品安全检测市场也在快速发展。

其中,生物芯片可在一次性实验中检出多种潜在的致病菌,可以对食品中的致病菌实行高通量的检测,一次实验即可得出全部的检测结果,操作简单、快捷、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全部检测在几小时内就可完成。

生物芯片技术

又可称作DNA微阵列(DNAmicroarray)。生物芯片技术指由按照预定的位置固定在固相载体上很小面积内的千万个核酸分子(CDNA分子、寡核苷酸分子等)所组成的微点阵阵列。首先把样品中的核酸片段进行标记,在一定条件下,来自样品的互补核酸片段可以与载体上的核酸分子杂交,在专用的芯片阅读仪上就可以检测到杂交信号。基因芯片技术实际上是高度集成化的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它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复杂、检测目标分子数量少、成本高、效率低、结果客观性差等问题。

结合了多门学科中高新技术的生物芯片,随着优越性日趋明显,将是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生力军。

*文章内容整理编辑自“中国青年报”、“青浦卫健新声”

扫码关注我们

提供5G智能化生物芯片检测平台

精准、简便、高通量、多靶标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