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年)在《闻吴中米价甚贵二十韵》的诗中这样写道:
千钱得斗米,一斛当万钱。
嗟汝蚩蚩民,何恃以自全。
……
陆游生活的南宋初年,金兵南下,生产遭到巨大破坏,物价飞涨,一斗米超过1000文铜钱。《宋史》卷六七《五行志》载:绍兴二年春,“两浙、福建饥,米斗千钱。”陆游这首诗虽然写的是吴中的事,但在当时的南宋,其他地方也很普遍。(汪圣铎《两宋货币史》)
然而在陆游的另一首诗《太息三首(其二)》中,却写了完全相反的场景:
祷庙祈神望岁穰,今年中熟更堪伤。
百钱斗米无人要,贯朽何时发积藏。
随着宋金战事逐渐平息,南方的生产开始恢复,宋朝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此后几十年社会基本安定,物价逐步回落。荆湖地区连年丰收,粮价大跌。绍兴十一年八月,有官员上言:“荆湖之南,即今米斗百余钱,谷价之贱,未有如此者。”(《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之二四)
和陆游同时代的诗人陈造(1133—1203年),也因为看到粮价的经常波动,在《喜雨口号呈陈守伯固十二首(其一)》这样写道:
钱轻币重病吾农,未有奇方起困穷。
粗遣年丰官糴粟,少令钱币各通融。
诗中的“钱轻币重”,讲的就是通货膨胀(钱轻物重)、通货紧缩(币重物轻)的问题。诗人说,无论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最受伤的都是农民,因此政府应该实行“平粜”、“平籴”的政策。就是说,在丰收时,谷轻钱重,政府收购谷物,阻止谷价下跌,让农民拥有一定的货币收入;歉收时,谷重钱轻,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出售谷物,保证农民能够买得起粮食,度过荒年。
其实早在《管子》中,古人就提出“币重而万物轻,币轻而万物重”这一现象。在这部假托管子的著作中,只反映出“钱轻币重”皆是因为商品的供给和需求造成。“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夫民有余则轻之……民不足则重之”。然而,除了商品自身的供求以外,造成价格涨跌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统治阶级政策的变化。
唐宋时期曾发生两次著名的“钱荒”,背后原因就是税法的改变。第一次是唐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实行两税法,赋税以钱计算,钱币的需要量大增,导致钱贵物轻,老百姓需要将粮食卖掉换成钱缴税,使得实际赋税负担成倍增加,最后只得在长庆元年(821年)改征布帛。第二次是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王安石实行变法,其中青苗法和免役法都增加了对钱币的需求,政府大幅增加铸钱数量,民间仍然不足。当时许多人指出了钱荒现象,如北宋的思想家张方平(1007—1091年)说:“每年两限(征免役钱和归还青苗钱),家至户到,科校督迫,无有已时,天下谓之钱荒。”(《乐全集》卷二六《论率钱募役事》)
除了商品供求和政策变化以外,统治阶级对货币制度的破坏,也是造成通货膨胀和紧缩的原因。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并演变成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朝廷为了平叛,需要大量军费,但国库空虚,为了筹措军费,于乾元元年(758年)采用铸钱使第五琦(712—782年)的建议,铸造乾元重宝钱,这种钱比唐开国时期铸造的开元通宝稍重,一贯重10斤,但规定1文充当10文开元通宝钱使用。第二年,朝廷又命绛州铸乾元重宝大钱,这种钱又比乾元重宝钱稍重,一贯重20斤,1文充当50文开元通宝钱。这种钱的背面外郭为重轮,因此又称“重轮钱”,实际上与乾元重宝很难区分,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唐政府的做法显然是为了搜刮民间财富。既然朝廷这样做,叛军也跟着学。就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安禄山被儿子杀死,史思明再次举起反叛的大旗。他在范阳称帝,国号为燕,建元顺天,自称顺天皇帝。为了解决军费,史思明铸造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这两种铸币都以1文充当100文开元钱。“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壹元宝钱,径一寸四分,以一当开元通宝之百。既而恶得壹非长祚之兆,改其文曰顺天元宝”。(《新唐书·食货志》)
在朝廷和叛军同时乱铸币的双重作用下,民间物价猛涨,一斗米要7000钱,这比战前两百钱一石的米价高了三四百倍(当时十斗为一石)。百姓饥馑,怨声载道。而且由于民间私铸减重,导致市面流通的几种钱大小、重量差不多,乾元钱和乾元重轮钱文字相同,这造成了流通的极大不便。
唐代宗广德时期(763—764年),朝廷下令各种钱平价流通,即开元钱、乾元钱和重轮钱这三种比价都是1∶1。政府出台此项政策,对于抑制物价起到了一定作用,上元初京师的米价从一斗值数千,变成1000钱。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随之出现,那就是物价从原先的通货膨胀,一下子又变成了通货紧缩。
造成这种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根本原因是劣币驱逐良币。学过金融的人都知道,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即“格雷欣法则”,是指在两种货币同时为本位币的情况下,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所谓良币就会被熔化,或者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所谓劣币就会充斥市场。
乾元钱、重轮钱铸造时,要比开元钱重,现在政府宣布它们具有同等价值,造成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背离。普通开元钱为劣币,充斥市场,而乾元钱和重轮钱相当于良币,民间将它们都囤起来,销铸为器,用以牟利。
也许有人会说,古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不是与流通铜钱有关,因为铜在古代不容易开采,无法自主调节货币流通数量。宋代开始流通纸币交子和会子,这个问题是否就可以解决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南宋诗人刘学箕有一首诗《夏雨叹》:
君不见去年六月田作龟兆拆,祷祠乞雨遍村陌。
时当饥馑民不聊,谷贵有钱无处糴。
今年六月岁幸丰,十日一雨五日风。
市积粟米价不长,有谷无钱人更穷。
吁嗟此道孰识测,街头细听老农说。
往年兵兴锡赍多,官会颁行姑济急。
旧会既收新会降,所司称提苦无策。
朝廷明许同见钱,便当流转同货泉。
不应州县首逆旨,榜示墙壁徒纷然。
库头令卖小印龊,输纳租税私相權。
非钱卖龊用不得,执币啧啧烦有言。
遂令百姓愈惶惑,行之与否谁使然。
小臣空负济时术,阊阖九重无路入。
何当奏计承明庐,倾倒贾生长太息。
刘学箕这首诗写于宋光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当时宋金之间关系紧张,宋朝军费开支浩大。诗人认为,如果天旱歉收,粮价贵得有钱也买不到;如果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粮价再便宜也卖不掉,有粮无钱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十分不便。“糴”是指买入谷物。“锡赍”是指赏赐之物。往年战争兴起赏赐多,官方发行会子,主要用于军费。虽说是回收了旧会,发行了新会,但是由于官府的问题,使“称提”政策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称提”指朝廷限制纸币发行量,规定纸币使用范围及按期调换等政策)。朝廷明令会子可以和铜钱等价使用,想不到州县官府却带头抗旨不遵,尽管墙壁上张贴着朝廷的公告,州县官却命令百姓必须用盖了印的会子才能用于缴税,实际是官府想用这种办法来私下增加收入。
这首诗一方面写了粮食丰收与歉收导致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另一方面又写了农民用会子缴税时遇到的官府刁难和敲诈勒索。由此可知,在没有现代金融体系支撑的古代,即使有了纸币,也没有办法解决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反而出现了更多更大的难题。
(作者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3年第5期
投稿邮箱:
jrbl2011@163.com
订阅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488
2. 电话订阅:010-6326 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