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喝了一瓶朋友带的,这瓶叫“封坛老酒”的茅台镇定制酱酒。
✍?先给结论:
有少数定制酒确实做得不错,但更多的却是像这瓶一样——包装擦边高端(茅台),酒体却是很低质的“碎沙风格”,喝着薄、杂、冲。 新手选酒,优先大品牌常规款,别被“封坛”“大师”“年份故事”带节奏。
? 我喝到的这瓶:
??闻香
酱香有,但是很轻浮;酸味先窜,甚至有点刺鼻。稍晃杯会冒出一点苦感,甚至连糊焦味都不算。
嘴巴入口前段:刺激偏强,酸尖顶舌,甜味是有,但是不自然,硬生生跳出来了一下,片刻又不见了。
酱香的味道根本立不住,后味苦味、糊味、点点辛辣一起上来,回甘弱,喉部略燥。
总结起来表面是酱香,实际是“薄、杂、冲”,典型低配的碎沙/低端基酒走向。
? 为什么说它像“碎沙酒”的味道?
酱酒里常见的几种工艺路线(极简理解):
坤沙:整粒高粱,高温大曲,周期长,后期长期贮存 → 香气厚、层次深、回味长。
碎沙:碎/压破的高粱,发酵汲取更快,但杂质多、酒体薄。
?这瓶给我的感受,明显更接近碎沙:
酸刺、糊苦、尾段发燥,酱香“形似而神不至”;酱香短,且不干净;
入口没有坤沙该有的“绵、厚、净、长”。
? “碎沙酒”常见的几种不良风味(这瓶大多中招)
新酒冲:酒头气重,闻着呛;
酸尖:前段酸味顶舌,协调度差;
糊与焦:像没处理好的高温糊味,不干净;
苦杂:尾段苦得不清爽,回甘弱;
燥辣:咽下去喉咙发干发紧;
留香短:空杯很快没香,还带点闷味。
? 很多企业定制/协会定制的酒,玩法是:
外观走“大字书法、红金礼盒、封坛故事、名家题字、纪念编号”;
文案里堆“坤沙、12987、古法手作、洞藏、特选坛”等高端词;
但回避:基酒年份/比例、出厂理化指标、酒体设计与仓储信息。
外表像谁不重要,味道像不像才重要。 这瓶就属于“包装大、酒体小”的典型。
如果是不会分辨的新手/不常喝的人,建议优先买大品牌的常规款,不要在朋友个通过介绍的渠道买酒。
不懂就别赌——先选大品牌常规款,再慢慢提高辨识度;等你能喝出“干净、厚度、回味”的差别,再去碰“封坛”“纪念”“大师题字”。
#白酒品鉴 #喝酒日常 #白酒文化 #酱香型白酒 #年轻人的白酒 #老酒 #酒文化 #坤沙酒 #碎沙酒 #定制酒
✍?先给结论:
有少数定制酒确实做得不错,但更多的却是像这瓶一样——包装擦边高端(茅台),酒体却是很低质的“碎沙风格”,喝着薄、杂、冲。 新手选酒,优先大品牌常规款,别被“封坛”“大师”“年份故事”带节奏。
? 我喝到的这瓶:
??闻香
酱香有,但是很轻浮;酸味先窜,甚至有点刺鼻。稍晃杯会冒出一点苦感,甚至连糊焦味都不算。
嘴巴入口前段:刺激偏强,酸尖顶舌,甜味是有,但是不自然,硬生生跳出来了一下,片刻又不见了。
酱香的味道根本立不住,后味苦味、糊味、点点辛辣一起上来,回甘弱,喉部略燥。
总结起来表面是酱香,实际是“薄、杂、冲”,典型低配的碎沙/低端基酒走向。
? 为什么说它像“碎沙酒”的味道?
酱酒里常见的几种工艺路线(极简理解):
坤沙:整粒高粱,高温大曲,周期长,后期长期贮存 → 香气厚、层次深、回味长。
碎沙:碎/压破的高粱,发酵汲取更快,但杂质多、酒体薄。
?这瓶给我的感受,明显更接近碎沙:
酸刺、糊苦、尾段发燥,酱香“形似而神不至”;酱香短,且不干净;
入口没有坤沙该有的“绵、厚、净、长”。
? “碎沙酒”常见的几种不良风味(这瓶大多中招)
新酒冲:酒头气重,闻着呛;
酸尖:前段酸味顶舌,协调度差;
糊与焦:像没处理好的高温糊味,不干净;
苦杂:尾段苦得不清爽,回甘弱;
燥辣:咽下去喉咙发干发紧;
留香短:空杯很快没香,还带点闷味。
? 很多企业定制/协会定制的酒,玩法是:
外观走“大字书法、红金礼盒、封坛故事、名家题字、纪念编号”;
文案里堆“坤沙、12987、古法手作、洞藏、特选坛”等高端词;
但回避:基酒年份/比例、出厂理化指标、酒体设计与仓储信息。
外表像谁不重要,味道像不像才重要。 这瓶就属于“包装大、酒体小”的典型。
如果是不会分辨的新手/不常喝的人,建议优先买大品牌的常规款,不要在朋友个通过介绍的渠道买酒。
不懂就别赌——先选大品牌常规款,再慢慢提高辨识度;等你能喝出“干净、厚度、回味”的差别,再去碰“封坛”“纪念”“大师题字”。
#白酒品鉴 #喝酒日常 #白酒文化 #酱香型白酒 #年轻人的白酒 #老酒 #酒文化 #坤沙酒 #碎沙酒 #定制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