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门✦知田社
2017年9月,在2015级博士李栋、周丽威,2016级博士林琳、刘锦诺的倡议下,由李栋师兄命名的杨门“知田社读书沙龙”带着大家对学术的热情和温度生成了。根据李栋师兄的解释,“知田社”一名取自“行知像”“稻田”以及“社科楼”,这三者形成一个地理三角,同时也构成了一个饶有意义的意义三角,坐于社科楼,仰望行知像,深知教育的神圣;俯瞰东面稻田,才知躬行天地间。“知田社”合起来理解其意义也成立,何尝又不是一种向往自然的意思呢?另外,如果把“知”和“田”竖着写,正好构成“智”的神韵,再把田切开,可得双智。这也寓意着我们对理性和经验的双智追求,更符合有机哲学宏达而包容的精神。这就是“知田社”的寓意。
在导师杨丽教授的带领下,“知田社读书沙龙”的内容不断丰富,现包含“博览系列”“夜读怀特海”和“博士生论文分享”三个系列。
本公众号在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宁、刘彩迪、周涛、吴雪晴、王岑尹、王晓凡六位同学的提议下创建。
地点:腾讯会议 社科楼115
分享人:容海平2021级硕士生
主持人:林虹雨2021级博士生
参与者: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杨丽
2019级博士生 李萌
2021级博士生 林虹雨
2022级博士生 王宁 郑雅楠 王雪婷
2020级硕士生 黄鑫 王婷婷 陈田田 姚丹;
2021级硕士生 衣玉婵 张迪 陈相羽 刘昱莹
2022级硕士生 刘琦 王瑾 高帅 冯丽莹
NO.1作者介绍
蒙台梭利(1870-1952):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她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体系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就读于罗马大学,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精通医学、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
这些普通的贫寒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
1912年,蒙台梭利所著《蒙台梭利方法》一书在美国出版,旋即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100多个国家先后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1915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1929年8月,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在德国柏林成立,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方法进一步迅速传播,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英国教育家称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这样评论:“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蒙台梭利一生献身儿童教育事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生前获得了很多荣誉,如:法国军团荣誉骑士二等勋章、荷兰奥兰治·拿骚亲王二等奖章、佩鲁贾大学教授、安科纳市荣誉市民等。蒙台梭利于1949年、1950年和1951年曾三次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创作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36年。
——引自《童年的秘密》及百度
NO.2 内容分享
(本次沙龙聚焦于《童年的秘密》第三部分中的“儿童的权利与社会的职责”)
NO.3 分享讨论
问题1
荣海平:
关于PPT第4页“他所得到的仅仅是他所出生的家庭提供的物质、道德和智慧上的帮助”与PPT第10页“成人并没有为儿童做任何事情,他的努力不过是保护儿童的身体,仅此而已。”这两句话是否前后矛盾呢?
回答
王宁:
我认为这两句话并不前后矛盾,第10页所谈到的保护儿童的身体,是指成人对儿童培养的目的,而第4页所谈到的物质,道德和智慧上的帮助,不过是在保护儿童身体的过程中的附带产品而已,就像蚂蚁和小鸟遵循的本能而培养后代一样。
杨丽老师:
王宁说得有道理,这两句话是不矛盾的。我们看看这两句话的语境,在此之前,还必须清楚这章的标题是“儿童的权利与社会的职责”,也就是说,这章聚焦的是儿童的权利和社会的职责,儿童有什么权利呢?蒙台梭利写道(PPT第4页),“在本世纪初之前,社会不关心儿童,儿童完全被托付给他的家庭照料。他所拥有的唯一保护是他父亲的权威,这或多或少是两千年前罗马法所规定的一种遗俗。在这漫长的时期里,文明已经取得了进展,对服务于成人的法律也作了改进。但是,儿童仍然没有任何的社会保护。对于儿童来说,他所得到的仅仅是他所出生的家庭提供的物质、道德和智慧上的帮助。如果一个儿童的家庭没有财力,社会丝毫不感到对他有任何的职责。……从所有这一切,我们可以断定,社会一直对这些自然界已经赋予了人性发展任务的幼儿工作者漠不关心。与成人已经得到的大量的利益相比较,儿童被认为不属于人类社会的,并一直处于被流放和被遗忘的状态。”
从行文看,蒙台梭利是说,在20世纪之初,社会一直完全不关心儿童,儿童完全被托付给他的家庭照料,他所得到的仅仅是他所出生的家庭提供的物质、道德和智慧上的帮助,当然,如果家庭没有条件提供物质、道德和智慧上的帮助,那就不提供,没有社会哪一部门过问此事,社会丝毫不感到对他有任何职责,儿童不享有什么权利,他们一直处于被流浪和被遗忘的状态。
后文中蒙台梭利也提到(PPT第5页):“即使一个家庭可能生很多孩子,但也只有相当少的人能活下来。幼儿的死亡似乎是很自然的,以致家庭用这种想法进行自我安慰:他们的孩子直接到天国去了。那么多的婴儿死于无知和缺乏适当的照料,以致他们的死亡被看作是十分正常的。”
我们再看看PPT第10页中“成人并没有为儿童做任何事情,他的努力不过是保护儿童的身体,仅此而已。” 这句话的语境:“当今需要的是,社会应该全面意识到儿童和他的重要,并真诚地努力把儿童从他所处的巨大危险的深渊中拖出来。人们必须建设一个适宜于儿童需要的世界,并承认儿童的社会权利。然而,社会所犯的最大罪恶就是浪费了原本应该花在儿童身上的钱,这样既毁灭了儿童,也毁灭了社会本身。社会就像是任意挥霍祖传财富给儿童的监护人。成人把钱花费在他自己身上,然而很明显,他们财富的很大一部分应该是分配给他们子女的。这个真理存在于生命本身,它甚至可以在最低等的昆虫中发现。为什么蚂蚁要储存食物呢?为什么鸟要寻找食物并把它带到自己的巢里去呢?自然界并没有为只要自己耗尽所有东西而不顾自己后代需要的成人提供任何的榜样。然而,成人并没有为儿童做任何事情,他的努力不过是保护儿童的身体,仅此而已。”
从行文看,蒙台梭利是说,社会应该全面意识到儿童和他的重要,儿童的社会权利必须得到承认,人们必须建设一个适宜于儿童需要的世界。但社会、成人为儿童的成长做的太少了,“成人并没有为儿童做任何事情”,还不及蚂蚁和鸟呢,他们都知道爱护他们的孩子。
基于上述分析,PPT第4页“他所得到的仅仅是他所出生的家庭提供的物质、道德和智慧上的帮助”与PPT第10页“成人并没有为儿童做任何事情,他的努力不过是保护儿童的身体,仅此而已。”这两句话是内在一致的,不矛盾。
高帅:
我觉得海平提到的关于PPT第4页和第10页的表述不矛盾,因为成人和社会过分注重儿童的社会性,却忽略了儿童本身发展的个性需要,压抑,阻碍儿童的个性发展,我简单总结了下蒙台梭利所提倡的观点是:(1)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2)营造“有准备的环境”,这是一个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环境,是一个提供儿童身心发展所需之活动、练习的环境,是一个充满爱、自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如此儿童才能自由生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研一同学:
我们认为对儿童来说,他所得到的仅仅是他所出生的家庭提供的物质、道德和智慧上的帮助。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外在条件,是在儿童出生前成人就具有的,而不是成人所给予儿童的,包括家庭的物质条件以及遗传基因。成人没有尊重儿童的自身发展,没有认识到儿童的价值和他的力量以及他的基本特征。因此,在PPT第10页说到,成人并没有为儿童做任何事情,他的努力不过是保护儿童的身体,仅此而已。那就是我们觉得成人没有尊重儿童自己的发展。
问题2
杨丽老师:
海萍在她所作的PPT中的“概括总结”部分提到:“《童年的秘密》,认为童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人类之父’,只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蒙台梭利在该书的第一部分“6.精神的胚胎”和第三部分“27.两种不同的工作”中都提到“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也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备受关注,我想问一下,也是复习一下前面的内容,蒙台梭利所言的“儿童是成人之父”是什么意思?
回答
王瑾:
关于“儿童是成人之父”,我们联想到了怀特海与《易经》中“屯”,“蒙”思想是融通的,儿童就类似于草木出生的样子,儿童是成人的源头。
王雪婷:
关于“ 儿童是成人之父”,从纵向看,儿童是成人成长的开始,成人从小发展,因此儿童时期拥有的特点会一直延续。
杨丽老师:
王瑾和雪婷说得很好,我也分享一下我的关于“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认识。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在该书的第一部分“6.精神的胚胎”中写道:“正如胚胎变成儿童、儿童变成成人一样,人的个性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形成的。事实上,母亲和父亲对他们之女的生命有何贡献呢?父亲提供了一个看不见的细胞。母亲除了提供一个另一个细胞外,还为这个受精的卵细胞提供了一个生活环境,以便使它能最终成长为一个充分发展的小孩。说母亲和父亲创造了他们的孩子,那是不对的。相反地,我们应该说‘儿童是成人之父’。”
蒙台梭利在该书的第三部分“27.两种不同的工作”中写道:“儿童也是一个工作者和生产者。虽然他不能分担成人的工作,但是,他有自己的困难,要完成重要的任务,即造就人的任务……只有从儿童才能形成成人。……人一旦获得生命,在人最初创造时所发生的的事情在所有人的身上都会再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不断地重复说‘儿童是成人之父’。成人所有的力量都来自那委托儿童完成秘密使命的潜能。”
从上述行文中可以看出,蒙台梭利所言的“儿童是成人之父”,是说成人是儿童生成的,成人的个性就是从儿童时期一点一点生长出来的,如此,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也是我想起怀特海有机哲学的“过程性原理”:存在是由生成构成的。所以我们的过去就是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所有经历都酝酿我们未来可能成为什么样人。
自由讨论
李萌:
联想:从PPT第7页“教育的目的总是把儿童隶属于一个成人,成人使他自己代替了自然,使自己的意图和目的代替了生命的规律。”联想到了怀特海有关教育的目的的观点,“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A.N.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引言.)
问题:PPT第9页“文明的进步不是依靠个人的努力或人的心灵的炽烈热情。它的进步就是一种无形的机器的推进。这种推动力是不屈不挠地朝前运动的巨大的社会力量,它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形成的,这其中就包括人的各种行动。社会的进步真的不依靠个人努力,也不受个人情感影响么?
杨丽老师:
李萌的问题很好,确实容易让人们产生这样的困惑。但再仔细研读原文,研读上下文,会发现这不是蒙台梭利的观点,而是他要批判的一种观点。因为她在下两段写道:“社会就像一列以令人眩晕的高速朝着某个遥远的目的地前进的火车,构成这个社会的个人可以比作在车厢中熟睡的旅客。他们那处于睡眠状态的良心是真正的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如果情况不是如此,那么,在运输工具日益加快的速度和人的心灵日益增强的尊严之间就不存在这种危险的差异,社会就能迅速地进步。走向社会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唤醒正在沉睡中的和失去感情的人性,强迫它听听正在召唤的声音。”我们读文章写文章一定要清楚哪些表述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哪些表述是他人的观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王宁:
在PPT第3页,蒙台梭利谈到“他们确实也面临着一个问题,可以用‘了解你自己’这句话来表示,即认识指导人的心理发展的神秘规律。儿童早已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开辟了一条实际的道路”。这条“实际的道路”指的是什么?开辟道路的为什么是儿童而不是成人?
杨丽老师:
王宁提的问题很好,或许其他同学也有这样的疑惑。在此分享一下我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清楚蒙台梭利所言的儿童解决了的“这个问题”是什么,从行文看这个问题是“认识指导人的心理发展的神秘规律”。在蒙台梭利看来,重要的“神秘规律”就是“主导本能”。物种“通过按内在指导起作用的冲动来保存自己”,这种“冲动”就是主导本能(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96.),“主导本能就像隐藏在创造的秘密之中的母亲或教师那样行动”(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97.)。儿童正是通过他们的主导本能——这条“实际的道路”,述说了“人的心理发展的神秘规律”,解决了我们想知道的“这个问题”。“理解生命的无数奇迹般地展现的真正关键是年幼的和发展中的生物……没有一种生物是以成体的形式开始其生命的。”(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95.)儿童是成人之父,所以开辟这条“实际的道路”的是儿童而不是成人。
刘琦:
联想:儿童并不仅仅在家庭里才遭受痛苦,在对学校的儿童的调查中也揭露了儿童会遭受痛苦。在家庭中:试图获取力量和权威的那些心理畸变的成人可能迷恋于某种利益,这种利益在被正确地对待之前可能变成人类生活的一种危险。成人如果关注儿童,不仅使成人摆脱心理畸变,而且也从儿童那里了解人们生命的实际秘密。在学校中:儿童的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强制的学习导致了儿童的沉闷、恐惧、厌倦和精力的耗竭。他们变得懒散、沮丧、忧郁、染有恶习,缺乏自信和失去童年的欢乐。
郑雅楠:
联想1:PPT第6页“然而,儿童的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强制的学习导致了儿童的沉闷、恐惧、厌倦和精力的耗竭。他们变得懒散、沮丧、忧郁、染有恶习、缺乏自信和失去童年的欢乐。” 由此联想到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中提到的:“鉴于知识的能动性,教育中过分严格训练极其有害,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不加区分的严格训练会使心智迟钝,反而实现不了自身的目标。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44.)
联想2:PPT第7页“教师出于他的责任感,更多的还是出于他的权威感,企图通过惩罚以唤起儿童的兴趣”,由此联想到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到的“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你可以用体罚来引起兴趣,或用一些愉快的活动来诱发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激发生命有机体朝着自己适合的方式发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快乐。”以及 “痛苦是引发有机体行动的一种次要因素,这通常是在缺乏快乐的时候才会出现。”(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43.)
杨丽老师:
雅楠的两个联想很好。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学生的兴趣,怀特海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兴趣,看来教育家所见略同。之所以如此,从怀特海有机哲学的视域看,现实实有是以摄入方式存在的,摄入由三个因素组成:进行摄入的主体,也就是以该摄入作为其具体要素的“现实实有”;被摄入“材料”;表明该主体如何摄入这种材料的“主体形式”。对于摄入来说,主体形式至关重要,它决定主体摄入什么不摄入什么,情绪、评价、目的、意识等都是主体形式。兴趣就是一种主体形式,所以兴趣非常非常重要,学生对某事、某物、某种知识等有兴趣了,他就会去主动研究、琢磨,生成智慧,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是不是也更能体会到怀特海所言的“经验的基础是情感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还想说一点,怀特海《思维方式》一书第一章“重要性”的内容就是建立在怀特海的摄入思想之上的。
王雪婷:
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儿童如水晶一般洁净,成人后却发生变化。正是因为变化,成人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才要将儿童尊为老师,向儿童学习。
杨丽老师:
是呀,“为什么儿童如水晶一般洁净,成人后却发生变化。”《儿童的秘密》一书我们是每周快速浏览的浪漫一次,有时候,甚至把上一次阅读的内容都忘了。若翻阅前面内容,研读该书,蒙台梭利对该问题是有回答的。由于幼儿在他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有敌意的和不相容的环境,加上成人的盲目和压抑以及不适当的干涉,因此,幼儿就不能实现他自己发展的原始计划,而会在人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出现各种歧变,如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依附、占有欲、权力欲、自卑感、恐惧、说谎等。儿童心理本身处在变化之中,外在坏境也影响这种变化。成人是由儿童生成的,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王雪婷:
使我产生联想的是PPT第7页最后一句“‘教育’一直与‘惩罚’具有同一含义。教育的目的总是把儿童隶属于一个成人,成人使他自己代替了自然,使自己的意图和目的代替了生命的规律。”实际上蒙台梭利对奖励和惩罚都是不赞同的,如果总是使用奖励或奖惩的方法,这样的孩子除了不主动以外,也会缺乏自信,做事会害怕,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不对,就更谈不上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创新。孩子们的乐趣从最初的玩耍中发自内心的快乐被物质的占有所取代,内在的天然动力被外在的物质所削减。
杨丽老师:
雪婷的思考很有意思,我也有同感。奖励、惩罚与行为相联,不断的强化,使儿童产生了惩罚和奖励的意义。但孩子本身对所谓的惩罚和奖励是不感兴趣的,他只想做他感兴趣的事。而成人不了解儿童的秘密,人为地设置奖惩,反倒成为儿童成长的障碍。
研三同学:
PPT第10页蒙台梭利写到“人们必须建设一个适合于儿童需要的世界,并承认儿童的社会权利”,我们的问题是“ 儿童的社会权利”是指什么?
杨丽老师:
很好的问题,蒙台梭利非常关注儿童的社会权利,蒙台梭利在该书中并没有展开探讨,但蒙台梭利在该书中写道,“近年来,对人的权利,特别对工人的权利已经讲了好多。现在,应该是谈论儿童的社会权利的时候了。” (PPT第13页)这句话至少使我们有这样的认识:儿童也应该享有成人享有的人权。教育家的研究一般都具有前瞻性,他们的思想具有洞见性,联合国 1989 年11月 20 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the Rights otthe child)》,适用于企世界的儿童,即18岁以下任何人。这是第一部有关保障儿童权利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性约定,于 1990 年 9月 2日在世界生效。1991年 12月 29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23 次会议批准了《儿童权利公约》,从此《儿童权利公约》成为我国广泛认可的国际公约。截止2015年10月,缔约国为196个。该公约旨在为世界各国儿童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儿童权利公约》在 54 项条款和两个《任择议定书》中规定了这些权利,详细叙述了任何地方的儿童都拥有的基本人权:生存权;充分发展权,免受有害影响、虐待和剥削权,充分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权。《公约》的四项核心原则是不歧视,致力于实现儿童的最大利益,生命、生存和发展权利,尊重儿童观2019年9月25日,联合国大会举行了《儿童权利公约》通过 30周年纪念活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到会并发表致辞表示,《儿童权利公约》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并已经激励了备国采取行动,让保护儿童权利成为现实。
研二同学:
联想1:PPT第3页“认识指导人的心理发展的神秘规律。”联想到“在其所在”,一个人的所见所感,他的经历会影响他的心理发展,成为个性的一部分。
联想2:PPT第6页“儿童的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强制的学习导致了儿童的沉闷、恐惧、厌倦和精力的耗竭。他们变得懒散、沮丧、忧郁、染有恶习、缺乏自信和失去童年的欢乐。”联想到《教育的目的》中的“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43.)
杨丽老师:
今天,蒙台梭利的《儿童的秘密》这本书我们就“读”完了,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收获。希望各位能在仔细地多读几遍,教育经典著作值得我们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