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中外-理论篇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理论形成于 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后起的理论模式,为翻译本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大大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发展。
1、观点表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殖民侵略为切入点,将文化侵略的结果纳入翻译研究的范围。在我国,有些学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后殖民理论家,但其观点却带有些许后殖民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思想上抵触西方翻译理论,尤其是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翻译理论。原因如下:
(1)早期由于经济、传媒、通讯等因素,我们对纯粹的西方翻译理论资料接触甚少,就是对这些理论的翻版接触也极为有限,从而使我们对某些理论一知半解,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
(2)欠缺译介使得我国读者对全面完整的西方理论了解非常有限。一些学者对读不懂学术期刊上的理论文章的抱怨也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文章作者对西方翻译理论是否真正吃透。另一方面,未对中国现实予以充分关注,对西方理论照抄照搬与我国实际情况格格不入,从而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02
盲目追求异化,一些学者在没有真正搞清西方翻译理论真实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情况下,一味对异化和归化的优缺点进行争论,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异化投赞成票的人似乎更多一些。事实上,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都有其特定具体的含义、指向,分析时要结合具体情况,不能妄下结论。
2、观点评价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在巴西、印度、加拿大等前被殖民国家兴起的。我国在晚清时期也一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无论从形成背景还是影响程度上看都不尽相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清两个概念“殖民化”与“现代化”,前者是被动过程而后者则是主动行为。我国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近年来,我国学者不断加大中译英力度,以走出所谓的“被殖民”状态。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需要译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修养。任何文本形式都可译,但到底该如何评价译本,确实值得深思。
在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要从本国实际、本国利益出发。对于西方理论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妄自尊大。不能用对抗的方式反对西方霸权。采取文化交融的态度变对抗为对话,才是我们当前的迫切需要。借鉴学习西方现有理论的同时又要保持不断的探索精神,求新求变,让世界看到真正的中国。


用心 | 扎实 | 坚持
文字来源 | 网络
文字编辑 | 蒋萌
排版 | 蒋萌
校对 | 杨益平
监制 | 外院研究生分会
指导老师 | 王静
“没有扎实的内容,新媒体就是死媒体”
我们是激流 是烈火 我们绝不做死媒体
也许我们不是顶尖的新媒体
但我们会是最用心的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