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瑞士 日内瓦
1387年,有息贷款业务批准开展
图源:Ctrip
1►
总体评价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杰作。《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国富论》的内容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开篇第一部分,题为「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说人话,本部分分析了社会劳动力形成和改善的原因与过程,提出了财富分配的原则。
第二部分,可概括为「论资财的性质及其储蓄的用途」。此部分论述了资本的属性和积累方式,深入探讨了工作的性质将决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行文半途,第三部分可看作是一种国别比较,论述了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进而讨论了财富的自然发展、城市工商业的蓬勃与乡村农业受到轻视的现象及其原因。
倒数第二部分是「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它好像一个文献综述,梳理了历史上不同区域国家诞生的各种经济理论。(尤其是「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该部分表达了斯密对自由放任理念的强力支持。
进入尾声,斯密聚焦君主或国家的收入,讨论了国家收入的使用,涉及财政、分配、宏观调控、赤字等概念,认为国家必须重视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利用财政盈余促进积累和国民财富增长。
由于该巨著内容颇丰,难以在一篇推文中全面呈现其精华,因此我将以特定的主题为切口进行解读。
为让这本家喻户晓的名著原典在读者心中建立起更紧密的「相关性」感受,本文从《国富论》如何描述古代中国讲起。

Adam Smith
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2►
亚当·斯密眼中的古代中国社会
|富裕但停滞
Adam Smith明确区分了经济发展的静态与动态评估框架,指出贫穷与富裕、停滞与发展是两个维度的概念,应该加以明确划分。
富裕的国家可能不是发展的、进步的,贫穷的国家可以是高速发展的。斯密既认为: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
又判断中国:
「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可是,他还是很纠结。于是他写了一堆其他内容后,又在后文中以怀疑的态度补充:
「中国虽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但似乎还未曾退步」
好吧,确实很拧巴。
不过总的来说,亚当斯密对帝制中国的态度还是否定的。中国作为例证,和这部作品中的其他亚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一样,扮演着纯粹参考系和坐标轴的角色。
但是,亚当斯密对中国的描述与评价并不满足于止步在现象层面。——同时代的许多西方学者或批评家往往只是在伦理和道德层面上批评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贫困和残忍现象。亚当斯密想要找到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古代中国令当时欧洲学者困惑的两个现象
【1】中国下层人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过欧洲最贫困国民的贫困程度
斯密以中国东南沿海普遍存在的「胥户」群体为例证,在书中这样描写他们的生存状态:
「因为食料缺乏,这些人往往争取欧来船舶投弃船外的最污秽废物。腐烂的动物尸体,例如死猫或死犬,纵使一半烂掉并发臭,他们得到它,正像别国人得到卫生食品那么高兴」
【2】普遍的「溺婴」现象。把因贫困而无法养活的婴儿「像小狗一样投在水里」。而这种行为,「据说是一部分人公然自认的谋生手段」。

清朝中国:饥饿的“盛世”?
3►
亚当·斯密的分析
|帝制中国的制度困境
|「中国的财富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发展程度」
|Internal
|国家内部对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正反馈激励政策,表现为极端的“重本抑末”政纲轻视工商业的重要作用,导致积累的财富不成为资本投入工商业,而大多被单纯储蓄起来或继续购置土地。
|External
|忽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以政治目的为首要考量开展对外贸易,旨在维护「朝贡」体制,经济考量居于次要地位。
|斯密在《国富论》中强调的重点之一即对外贸易对国民财富增长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斯密也在文本中反复抨击中国的「海禁」政策)
|斯密对劳动报酬问题的观点
《国富论》第一篇中关于劳动报酬的一处重要观点及论述,似乎正是为了解释中国作为“世上最强大的国家”的同时却伴随着社会底层人民终日劳作也难以谋生的事实。
斯密认为:不同国家存在的不同真实劳动报酬的比例,不受该国实际贫富程度的影响,而是受该国进步、退步或停滞状态的支配。由于中国处于停滞状态,真实劳动报酬的比例较低。
斯密写作《国富论》的时期,正值中国达到盛极而衰的转折点(乾隆时期)。虽然「繁荣」,但矛盾已经在不断积累。
基于这样的事实,亚当·斯密虽然极为重视中国这个大市场对英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价值,但还是将中国和印度一并归入英国应该引以为鉴的案例。
|《国富论》涉「中国」部分原文赏析
|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它拥有最肥沃的土地、最精细的耕作、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居民。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它似乎就开始停滞不前了。
如果翻看现在的旅行家写的关于中国的报告,就会发现其中记述的中国的耕作、勤劳及人口的稠密状况,几乎跟五百年前马可波罗记述的同类报告没什么两样。中国财富的发展程度,也许早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就已经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顶峰了。
……它们(注:指旅行家的报告)都一致地记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劳动工资低廉得难以赡养家属。在中国,耕作者虽然终日劳动,所得的报酬最多也只够购买少量稻米;至于技工,状况就更恶劣了。他们携带着器具在街市上不断地东奔西走,靠搜寻甚至是乞求工作来过活,完全不同于那些漫不经心地在自己的工场内等候顾客的欧洲技工。
(关于资本的用途)
|即使这三个国家都被一切记载推崇为最富有的国家,但他们最擅长的也只是工农业而已,而其国外贸易并不繁盛。因为,古埃及人和印度人,都对海洋有一种迷信的畏惧心理,中国的对外贸易也一向都是不发达的。他们的剩余生产物,好像大部分都是被外国人运往国外的,代价就是他们所需的金银等物品。
(关于财政)
|对君主来说,由于税吏的滥用职权,君主的损失应当说要大得多。一个粗心的个人与一个谨慎的君主相比,个人一般能够更好地监视他人。因此,如果国家收入是靠征收实物得来的,那么由于税吏胡作非为所造成的损失将很大,最后归入国库的只是人民缴纳的一小部分而已。
据说在中国,大部分的国家收入就是采取征收实物的方式获得的究其原因,也许是中国的大官和税吏们,认为征收实物比征收货币更容易徇私舞弊吧。
参考资料:
亚当·斯密:《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贫困无疑会使人不想结婚,但未必会使人不结婚。
——《国富论》
Chapter:《工资》
推荐阅读:
上篇文章:
作者:薄荷学长耶
编辑:薄荷学长耶
如果读者朋友们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欢迎直接在“博览寰宇”后台私信我。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还不错的话,请在右下角为我点赞,并转发我的文章。如果愿意,也可以打赏。谢谢你的支持与阅读。
本篇原创文章的著作权归本公众号「博览寰宇」的唯一所有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8年后开通的微信公众号没有评论留言区互动功能,目前尚未找到合适方法。敬请谅解!
别忘了“点赞”和“在看”哦,感谢!
免责声明
请注意,本文下方标注“相关阅读”的部分是腾讯微信的系统自动推荐内容,而非“博览寰宇”推荐的内容。由于“相关阅读”是微信对于公众号默认设置的自动随机推荐其他内容的功能,且该功能无法关闭,“博览寰宇”在此声明,“相关阅读”的内容非本公众号转发,且本公众号不对其内容作任何推荐、保证或背书,请阅读者自行判断是否要打开阅读其中内容,并请谨慎鉴别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