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说会展,皆为原创
——只为适用人群提供阅读素材——
前些天我跟一位教授聊天,教授提出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当下一些大学院校领导,甚至包括一些会展教授自己,都对“会展”这个专业单独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
为什么呢?经过交流,我终于知道他们关注的重点在哪儿了:大学本科四年,学生能从会展这个专业真正学到什么?如果学了四年会展,毕业之后到了某些会展企业,照样还是拿不到一万的“低工资”,相对于我们这些985、211的学生来说,是不是就失去了学会展的意义?985、211+会展专业,就这个结局?
也正因此(此:这个残酷的现实),这些院校本科会展专业毕业的学生多数选择了继续读研读博,剩下那些面临就业的,他们多数在犹豫要不要进入会展业。如果进入会展业,到哪些公司更有前途?
还是再强调一下重点吧:
他们认为学了四年“会展专业”出来的学生似乎并不具备太多优势,对会展这个专业存在的必要性提出质疑。高高在上的精英院校,比如北师大、北二外、南开、上大、中大等毕业的学生“理应”占据更高的“位置”,拿到更高的薪酬。
可是现实情况是,刚到会展公司就被打脸。职位照样不高,干着“不体面”的活儿,薪酬达不到期望值。
所以,这个会展专业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我认为不必彷徨,也不必迷糊。我是人间清醒,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先亮观点:会展专业自有它的强大之处,非常有必要设立单独专业。不仅如此,还应该给予大力扶持!争取为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培养及输送更多高端人才。
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在985、211院校会展专业毕业(实际上我是艺术与传媒专业,选修的会展专业),又在会展业摸了十几年鱼的普普通通的会展人,我做下这样的结论,自然有我的道理。
在会展业,我不算成功。
可以说说我毕业之后的“职场轨迹”。
毕业之后,我先在中展集团呆了一小段时间,后来又在北奥集团工作了一小段时间,在这期间我以个人身份参与过一些比较重要的研究、咨询项目,再接下来是一段极为漫长的职业“旅程”,足足有十来年,我呆在同一家会展公司。
在这将近二十年中,最高光时刻可能也就是担任了一家会展公司(集团)的副总裁、董秘,后来出来创业,以投资人的身份做了一些投资,又担任(或者说挂了)了一些董事、顾问、专家职务(头衔)。
总的来说,尽管我曾经努力尝试在会展这个行业闯出点名堂来,奈何能力有限,运气不佳,结果小打小闹,如今回归自家企业。
是的,很显然,跟一些会展大咖、名人、大企业家相比,我这样的“战绩”微不足道。甚至跟一些大型会展机构的总裁、副总裁(职业经理人)相比,我这样的“战绩”也是上不得台面的。
但我不觉得自己在会展业混得差。即便在这个行业有成千上万个我这样的“管理层”,但这个比例始终还是小。客观地说,我们应该属于偏中上的一群。往下还有至少80%的会展人,或许还到不了我们这个位置。哈哈。这话说得虽然有点自负,但应该确实就是这样。
所以我没有把自己定义在“失败者”一类中。相反,我认为我的职业轨迹、职场生涯以及相关经验,可以分享给正在读会展专业,并且准备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同学们。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旭说会展》这个号。
跑步进入会展业吧,不丢人。
其实,能不能在中国会展业混得好,不关会展专业的事。会展专业跟其他专业一样,在大学四年,只是给你提供了一个提高综合素质、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的机会。关键还得看人。什么行业都有人混得好,有人混得不好。
读广告、市场营销、经济学、中文系、心理学、影视学、计算机的那一批,刚毕业就能成为行业精英吗?也不能。这些行业里人才济济、精英满街跑,你刚毕业就能鹤立鸡群?想必不能。绝大多数专业出来的新人,都要经过行业和社会的“洗礼”,才能突围而出。
——当然,那些天才不算。天才毕竟是极少数。咱们说的是大多数人,太“个例”没有意义。
会展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更需要在行业里摸爬滚打,才能历炼出来。
但是在985、211毕业的学生,有着天然的优势。
首先你是顶尖院校毕业生,自带光环,这是无法否认的。尽管现在清华、北大本科生未必像十几二十年前那样吃香,但终究还是清华、北大,自然会受到部分企业家的青睐。客观地说,你的起点还是要高一些。
你知道中国会展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一些什么人吗?没大学文凭,学历低,没什么文化的人最多。有些人甚至连高中都没念完。
可是他们差吗?不。他们有些人在这个行业干得相当不错,比你优秀太多了。相当一部分人,现在活得非常体面。
不过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他们“起点低”的事实。正如改变不了你是名校毕业、学历高、综合素质高的事实一样。更何况你是会展专业毕业的,至少你的理论知识比他们扎实。

我们母校
因此各有长处。
虽然在工作经验上你不如他们,但你的优势也很突出。比如说,要论做调研,写报告,他们肯定不是你的对手。要论思维逻辑,思考问题的高度、深度,大部分人也不如你。
你得抓住你的优势,充分发挥。要不然你一毕业,就会觉得很迷茫,不知从哪里下手。你会总是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都干不了。
那是因为你学了很多“心法”,也有极深的“内功”,但是你没有学过“招式”。所谓的“招式”,就是工作经验。不用担心工作经验,给你一个机会,你自然会更快地完成你的原始积累。
一些教授直言看不起会展这个行业,认为会展业综合素质差,没几家好企业,学生进入这个行业没什么前途,还不如从事金融、科技、地产这些光鲜亮丽的行业。
这是偏见,也很片面。
其实我在以前的文章就解释过,会展业里是有一些好企业的,包括一些央企、国企、民营、外资、合资,都有佼佼者。
如果实在偏爱央企、国企这些事业单位,会展场馆基本都是这种性质,可以去试试。
除了会展场馆,像首都会展集团、东浩兰生会展集团、厦门建发集团(厦门会展集团)、厦门国贸会展集团、东方环球会展集团这种大型集团公司也可以去试试。
像英富曼、励展、博闻、博华、绿地、米奥、保利这些,我们谁也不敢说他们不优秀。
如果你偏爱科技类、平台服务类,是不是可以去一些会展科技公司?比如31?
如果你就喜欢干点设计搭建工程,那么点意、灵通,甚至中展工程公司,也不会配不上你的身份。
但如果你自视甚高、眼高手低,他们也未必录用你。就业嘛,毕竟是双向选择。会展企业当然希望能够招到优秀人才,最好是给公司创造效益的人才。
难道别的行业不是一样?
优秀的人到哪都优秀,不优秀的人到哪都被嫌弃。再光鲜的行业,他也讲效益,讲你能带来什么价值。
还有一些教授抱怨他们的学生进入会展业,拿的都是低薪,因此非常消极,对会展这个行业也很失望。
我承认大部分会展企业能够给出的薪酬并不高,但这不意味着你从985、211毕业之后他们也一样给你3000。
但如果你刚来面试就要求18000,我相信没几个公司会给你。凭什么?就凭你是北师大、北二外、南开、中大、上大毕业?
把你的毕业证给他们看了之后,你先收起来。只要他们肯给你一个差不多的薪酬,给你一个好的平台,你有历练和成长的机会,你就先踏踏实实干一段。
真正优秀的人,用心在公司干半年、一年,好好表现。我不相信这些企业家看不到你优秀。他又不瞎。这段时间是你证明自己的好机会。
如果你干了两三年都干不出什么成绩来,就不要说自己优秀。不是说有个毕业证就很优秀。这绝对是对自己的最大误解。
但如果你干得确实很好,也有业绩证明你的能力,只是这些公司没有给你相应的回报,这就是这家公司的事了。你可以跳槽到别的更大的会展集团。有了之前的历练,他们必然欢迎你。
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跳槽跳个一两次、身价倍涨的事经常有,而刚到公司就给你50000的公司不常有。
他们不是不愿意给50000。对于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人才,他照样能够给你年薪百万。但是他们需要你先证明自己的价值。
“空谈误国”这四个字,在会展业是很受推崇的。因为大部分会展企业家都是实干家。
所以我理解的是,不是公司不给你高薪,是我对你还不了解,你就让我给你提供让你满意的薪酬,我做不到,也不愿意。万一你不值这个价呢?
只有对自己先有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在职场上不磕磕绊绊。
大学四年,会展专业给我们提供了最大的优势,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用好它。
我大三大四,尤其是大四那会儿,经常抓住老师,进入一些项目。
“抓住老师”,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
我们高等院校会展专业的老师,多少有些人脉资源。他们认识的业内人士和会展公司多。这就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进入这个行业的“口子”。
通过老师,认识更多的会展人、会展公司,特别是,不要嫌累,先找机会进入某些会展项目或者会展公司,折腾一番之后,我们会积累一些初始人脉和一些初步的工作经验。
我当年不知天高地厚,参与了两个大型展馆的设计规划工作,写了两个百万字的可研报告。这前前后后认识了大半个会展圈的人物。所以我去面试的第一句话就是:咦,是您的公司?那位老总的第一句话就是:呦,是你!
第二件事是充分发挥会展专业的特长。
我们这四年,哪怕是混混沌沌过日子,也总比一些非会展专业的同学更了解会展,对吧?
实际上,这个专业为我们大多数同学打下了一些理论基础。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在求学阶段就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加深对这个行业的了解,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有些院校的会展老师、教授有着很好的社会资源,他们在课堂上讲的,基本跟我们企业里实际操作的差不多。遇到这样的老师、教授,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如果有些脱节,也不要紧。靠自己去实践,去验证,大胆去参与会展公司的一些项目运作,不要讲什么报酬。在求学阶段千万不要计较什么每天补贴100、200,没有任何意义。即便让家里给你提供经济支持,你也应该抓住机会,进入一些大公司、优秀公司,把自己尽早锻炼出来。
想要就业之后快速获取比别人更高的薪酬,不妨先放弃实习阶段的那么一丁点回报。以后回想起来,你会觉得超值。听我的,没错。
我就是这么过来的。
我参加第一个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全国少儿才艺大赛,每天才50!毫不夸张地说,每天累成狗!连续干了五天。
我参与做的新展馆可研报告,没日没夜地埋头写了两个多月,期间为了拿到准确数据,拜访了几十家企业,见了N个人,硬生生把报告给做了出来。
我进入第一家会展公司正式上班,拿到的底薪是3800。三个月后改成5000。一年后8000。两年后15000。后来直接按照年薪来,20w,30W……
在会展公司干了十年后,我的年薪多少,不能直接透露。但我可以说,超过很多人的想象,还有股份。
收入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我认为只要做对了,拿到高收入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有哪些地方做对了呢?
第一还是我所说的,抓住了老师,顺利进入这个行业(我建议大家都去抓老师,用好老师)。但这只是第一步。入门靠师傅,修行靠个人。这是有道理的。
第二步就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进入会展公司,你想做什么?做什么位置?都跟你的性格、特长有关。当然,还要看看这个公司是不是需要你这个特长。
刚进入社会那会儿,我比较高傲、自负,学习能力强,不甘于人下,爱思考,爱动手,受不了做事慢慢吞吞,什么事都想做得更好。
还有个特点,爱钻研。比如我对某个点特别感兴趣,我就建一个文件夹,疯狂搜集资料,整理,分析,最后找出结论,最重要是找到方法。
这个特点在我写报告、做研究、搞策划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可以给董事长处理很多文件。顺其自然地,接触更多的人,更多的事。
这是我的切入口。
我爱学习,爱阅读,爱思考,所以很多原本并不熟知的事,很快就能弄明白。当然,还有勤奋,不怕吃苦。这些都是在职场中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
那么你呢?
在学习会展专业之余,我们总有一些自己喜欢折腾的事吧?把你爱折腾的事尽量变成日后可以被用到的技能。
在会展这个专业里,有太多综合性的知识。我们很多人可能对会展这个专业有些误解。我重新教一遍。
什么叫会展专业?
会展之所以专业,是因为会展是由无数专业的环节构成的。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而且是一门与时俱进、随时变化的学科。在一年前还很管用的某些知识,到了今天也许早被淘汰。
所有我们干服务的、商务的、跟人打交道的技能,都有可能被用到。
销售、广告、传播、营销、场地、设计、搭建、酒店、旅游、美学、外语……我说得比较乱,赶时间。意思是所有相关的环节被拆分之后,你会发现很多都是别的专业。
一个品牌展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哪些环节?每个环节如何做到极致,都很讲究。每个环节都专业,加起来就是“专业展会”。但凡一两个环节不专业,客户都有可能觉得你不专业。
所以我们应该保持一种谦虚的心态:不要以为自己懂展览就是专家,也许会议、海外展、搭建、广告……你都不懂。知道不等于真懂。如果每一样都精通,那就是个杂家,我佩服。
作为会展专业学生早点意识到这点,对日后个人发展很有好处。
会展那么多环节,拆分之后,我们应该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环节用心钻研,使之成为你参加工作之后可以拿来即用并且用得很好的“利器”。
什么都只懂个皮毛,相当于什么都没精通。平庸之辈,不堪大用。即便是985、211出来的又怎样?照样寸步难行。
所以现在应该明白了?
不是会展专业没有存在的必要,是没有被用好。甚至可以说,有些院校并没有把这个学科建设好,也没有做好引导。
这个专业能够为莘莘学子提供掌握会展基本知识的机会,是好事。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如何用理论联系实践,是遗憾。学生苦学四年毕业以后没有找到好工作,学校和老师都有责任,因为没有人给他们明确指路。
大学本科四年确实应该以学习为主,而大三大四的社会实践也应该被用好,不要走形式。像我,在求学阶段,到了大三大四确实还比较迷茫,甚至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要不是老师指导我走出去,我可能还在教室里读《会展基础理论》。
老师告诉我,课本里的知识没有外边的现实世界精彩,你要亲眼看看别人在做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如果换了你,你能做得更好吗?你北师大毕业又怎样?企业不需要拿你的毕业证换钱,只需要你为他们创造价值。

于是我去观察展会,跟主办方聊天,以义工的身份进入项目,免费给他们打电话组织观众。呼叫中心当时给的价格是邀请一个客户给5毛,我不要,您只要让我进入展会项目再做一下策划就行。做完策划我又要求去做推广,做完推广我还要去招展,直至办完展会,我还要参与评估。
如果这些学生没有我当年的勇敢,建议学校和老师为学生引入或者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毫不客气地撵他们,让他们尽早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因此,会展专业院校能够给予学生最大的支持就是:除了把课讲好之外,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引入或者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还有就是——撵他们!不要让他们安坐在教室。
不应该抱怨会展专业不好,是我们自己没做好,没发挥它的真正作用。不管哪个学校毕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个人能力,做出成绩,才有获取高薪的资本。
最后我想说的是:
会展业正缺人才,各方面都缺,尤其是项目经理、营销人才、品牌人才等等。优秀学子起点高,进入这个行业正好可以把握住机会,比别人更快上位。只要你放下身段,务实肯干,这里到处是你的机会!
还等什么?跑步进入会展业吧!
互动|交流|投稿|评论
想了解更多行业内容
关注下方公众号
最新展会资讯一键触达
掌握前沿信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