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活态保护的思考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1-02 03:21:27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必须在充分尊重非物质遗产文化自身的文化结构特征的基本前提下,把握好“人的传承”与“物的保护”之间的自然关系,进行活态化综合保护,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收藏、展示、教育、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非遗展馆,通过非遗文化实物作品展示和非遗传承人的文化活态实物展示,加强与人类社会群体更为紧密贴近的交流互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播与保护教育。它是作为展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一个案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有展示厅、传承厅两个展厅。第一部分的展示厅以“多彩贵州”为开头,通过运用多媒体、投影等多种新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600多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品、60多组实景模型、200多幅实景图片展示。可分为三个展示区,第一展区为序厅,包含侗族大歌和石阡说春及二十四节气等;第二展区主要是呈现传统技艺和艺术等项目;第三展区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曲艺和其他民俗类项目。第二部分的传承厅占据了博览馆较大空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现场进行制作工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能够近距离观看,得到全方位的认识。在活态展示中呈现出了一种活态保护传承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馆内还设有一个自主体验区,这是一个全新的开放型集中体验和休闲区,每个自主体验区前都能够进行体验。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与常规的博物馆比较,主要区别在于社会化较强和具有活态的现场制作体验。首先,博览馆提供馆内的现有资源,对非遗资源进行筛选,提供专业化的陈列服务。有非遗企业派传承人到馆现场进行演示,给传承人提供了一个保护、交流、展示的平台。其次,展厅生动而又活态的展览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进行系统展示,还有提供现场体验服务,让观众可以进行沟通互动,让传承人能够了解观众当下的审美和需求以及目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技艺的创新和发展。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和“活”起来,我们需要反思博览馆背后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市场模式下的保护危机。有市场才会有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入驻的非遗项目数量不够多,不能看到所有的非遗技艺。目前看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对外辐射能力较弱,游客数量得不到保障。另外,博览馆展厅建设的社会化和投入都需要一定经济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二是传承管理上的不足。首先,入驻馆内的非遗项目并不算多,关键在于传承人的缺少。其次是社会认识的不足。即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人们对保护和传承的认识还不足。为此,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要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的队伍建设。首先合理引导传承人学习,鼓励传承人的传习活动,如培训、讲课、演出等,在尊重非遗传承人学习发展意愿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传承人管理。严格开展民间传承人的普查工作,具体地记录传承人基本情况及其掌握的技能。其次,就是加大对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要满足传承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开展传承实践,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界的吸引力和传承人的身份认同感。保障传承人创造出的作品有市场,从经济上促进传承人的主动性,同时让社会也看到其非遗技艺的市场价值。另外,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比如在学校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纳入手工工艺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更多的人去学习,甚至开设相应的技能课程,培养出专业的传统技艺人员。最后,要把握好社会宣传这一块土壤,做好完整的宣传方案,让大众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了解自己与之并不远。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才能真正有效。第二,保护主体多元化。进行活态保护要学会寻求新的传播载体和媒介,通过展出的相关信息,整合政府资源,推动企业参与进来,以及市场协调,动员社会群体特别是传承人积极投身于活态保护,组织形成一个系统整体的体系,特别要注重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使大家积极参与进来,才能真正做到活态保护。另外拓展展示的相关渠道,创建网站平台或者推出微信小程序进行更新非遗博览馆的最新动态、专题报道、传承人系列信息、学术论坛等,观众可以通过平台与博览馆相关人员联系,并提供创新建议,广告商也可以通过此途径与博览馆商洽合作问题。第三,发展生产性保护。皮埃尔·布迪厄提出,劳动时间产生了文化产品,创造了文化价值。当文化产品连同其文化价值从形式上被储藏下来时,文化价值就从时间维度上沉积下来了,成为人类的文化资源。传承离不开市场,不能脱离社会资本的参与。“要实现非遗的保护,让非遗与每个人的生活都能发生普遍的联系与密切的互动,重新建立起‘共生’的关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所拥有的文化特性转化为产品,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只有让活态的方式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得到大众的认可,才能更好地融入人民的生活。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博览馆结合了贵州的民族特色,将贵州少数民族历史沉淀的文化资源发挥得很好,让手工艺品更加贴近生活,使得展品内容更加生动饱满,这种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是值得继续发扬并不断完善的。通过出售文创产品增加经济效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2020级文物与博物馆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