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博览》走访太原读者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0-29 19:23:25
14

10月22-25日,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乡宁博览》编辑部一行,赴省城走访太原读者,举行读者、作者、编者见面会、座谈会,并到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山西省晋商博物院、傅山碑林、省文博会进行了参观学习。名誉会长王仁虎、会长赵保胜,副会长兼秘书长辛东平,副会长杨耀龙、韩殿臻,副秘书长刘海鹏等参加活动。乡宁籍在太原工作、定居的部分同志高乾津、师较年、宋永安、石宏伟、冯大成、王建科、乔傲龙、杨冬梅、文建业等出席座谈会。在太原乡宁商会召开的座谈会上,辛东平主持了会议。赵保胜介绍了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换届一年多来的工作,重点就《乡宁博览》改版、发行等情况进行了说明。去年6月份以来,读者发现《乡宁博览》改头换面,印数增加,发行量扩大。在原来600本的基础上,增加到1500本;对《乡宁博览》读者群进行了重新梳理,增加了离任干部、退休干部、升迁干部、外调干部读者对象,赋予他们一如既往了解乡宁、关注乡宁、关爱乡宁、献计乡宁的权利;及时厘清、更新读者信息,规范管理读者群,确保《乡宁博览》寄得出、收得到、有着落、有回音、有实效;开发了新的读者群体,戎子小镇、紫砂小镇、云丘山景区、峰岭景区、乡宁宾馆、太原乡宁商会等一大批窗口单位成为《乡宁博览》的新读者、群体读者,搭建了游子关爱家乡、外面了解乡宁的平台和窗口;健全了专业的投递队伍、专门的投递网点、完善的投递网络,可以保证刊物及时、成功投递,及时与读者见面;对《乡宁博览》进行了大力度改版,由普通的骑马钉,首次过渡到锁线胶装,由封二封三插图到大面积留白,使《乡宁博览》杂志更大气、更时尚;对《乡宁博览》栏目进行了大力度改版,进一步科学规范了栏目设置,细分优化了栏目结构,同时大力宣传刊物的栏目设置情况,增强作者、读者和广大受众对我们办刊宗旨的进一步了解,有效提高了写稿、投稿、用稿的积极性、科学性和命中率;发行了《乡宁博览》电子书,一期一码,扫码阅读,从而让《乡宁博览》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广泛传播,大大提高了《乡宁博览》的传播速度、深度和广度,发行量、阅读量、知名度、知晓率得到了极大提升;针对作者没有积极性、稿件缺乏时效性、栏目缺少针对性的问题,我们首次实现了稿酬制,即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给稿酬10-200元;开办了微信公众号,启动了《乡宁民歌》等六本地域文化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组织各类基层调研、田野考古、文化采风活动二十余次,先后深入戎子小镇、紫砂小镇、云丘山古村落、华灵庙抗战遗址、门家沟烽火台、边才清代古墓葬、才子圪垯观象台、寺院龙山文化遗址等地进行考察采风活动;积极参与县老城保护性开发研究工作,山西师范大学三晋文化研究所乡宁考察工作,晋国文化研究会工作;坚持每月一次改稿会,两次研讨会,两次考察采风活动雷打不动;同时,走出去向兄弟县市学习交流。今年以来,先后赴大宁参加黄河文化论坛,向临汾市各县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交流学习,赴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盐湖区,召开座谈会议,交流工作经验,参观阵地建设,感受文化动态,进一步开阔视野,增进友谊,取长补短。参加座谈会的乡宁籍太原读者在会上踊跃发言,给予《乡宁博览》充分肯定与鼓励,认为《乡宁博览》办得好,有深度、有力度、有广度、有水平。研究会和编辑部一班人退而不休,无私奉献,承担了非常多的研究、挖掘、承传课题和工作,工作量很大,很辛苦。乡宁在太原学习、工作、定居、暂住人口在两万以上,并且大部分人都是优质资源读者,对《乡宁博览》需求旺盛,延伸、扩大太原读者群很有必要。他们急切需要通过《乡宁博览》获得家乡信息,听到家乡声音,了解乡宁发展,慰藉思乡心灵。大家对《乡宁博览》栏目科学合理设置、稿源共享整合、扩大读者受众、调动更多作者,以及乡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王仁虎在会上作了讲话,他说,很高兴在这硕果飘香、五谷丰熟的季节,与乡宁籍老乡在龙城太原集聚一堂,共同研究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工作,一起探讨《乡宁博览》发展大计。各位领导都是乡宁山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刚才,大家怀着对家乡无限热爱的心情,从不同角度为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工作,为《乡宁博览》工作提出了许多方向性、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我们改进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代表乡宁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乡宁博览》编辑部,对大家的热情参与、积极支持、坦诚建言表示感谢!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主要任务是系统搜集整理研究县域文化,全面挖掘抢救传承历史文化。《乡宁博览》是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的会刊,去年换届以来,我们立足把乡宁博览办成“家乡在外窗口,游子恋乡桥梁”,从封面设计到栏目内容进行了全方位一系列改革,把“鄂人说鄂”、“煤乡煤事”、“鄂邑人物”、“紫砂园地”、“名村览阅”等一批栏目作为精品栏目来打造,其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乡宁博览品质,让乡宁博览成为乡宁文化的一张名片。但是由于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受区域限制,会员只有一百多人,能够提笔供稿的人就更少了,大家都是凭情怀工作,图热爱写作,尽管去年县委县政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大力支持,办公条件和刊物运行得到极大改善,但仍然于在外游子的要求和期盼有一定距离。一是参与写作的人少,能够积极参与活动经常供稿的人只有三五十人,一份刊物,那么大的体量,仅凭少数人供稿,质量显然难以保证。在外游子都是喝着家乡水,吃着家乡五谷培养的优秀人才,可以说家乡的一草一木都与大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希望你们不仅是《乡宁博览》的忠实读者,更期盼你们能成为《乡宁博览》的参与者、供稿人,把你们记忆中的乡宁用文字展现给故乡,将你们辉煌的业绩,有趣的故事与家乡人民共享,我们会以“游子情怀”等栏目和盘托出。二是发行量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尽管去年《乡宁博览》由600份增加到1500份,且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的发行人员,但大部分发行仍以县内为主,对外发行只有210份,据高乾津会长说,乡宁目前常住太原人数已突破20000万,目前我们发行到太原的《乡宁博览》只有51份,这个严重不协调的比例,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刚才孙永安讲,《乡宁博览》已成了全家人期期必看,页页必读的刊物,成了以此来了解家乡传承乡音乡情的重要载体,可见在外游子对《乡宁博览》的期盼有多么强烈。今后我们将加大发行力度,增加印刷数量,把5000份发行任务作为我们的一个小目标,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乡宁在外游子能够通过《乡宁博览》,了解家乡的发展,激发游子情怀,传承家乡文脉,希望大家与我们朝着这个目标一起努力,也期盼太原乡宁商会能给其它地方作出表率。三是栏目多杂的局面尚需大的改善。当然这与刊物的定位有关,可以说过去我们是“厚古薄今”,把主要任务放在挖掘历史文化上,今后要“谈古论今”,增设栏目,逐步把记录今天纳入刊物。因为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记录今天会更具体更全更真实。这也是次此调研座谈的一大收获,你们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王仁虎说,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是有学问、有思想、有见地的文人俱乐部,在研究历史,交流思想,共述建议中丰满鄂邑过去,记录历史现实,谱写乡宁新篇,一门心事回馈家乡抚养。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是爱家乡、乐奉献、能吃苦的高人文化宫。不为银子奔波,不嫌任务大小,不讲吃苦多少。用有限的余生为家乡增光添彩,一颗红心擦亮乡宁名片。县三晋文化研究会是亮本事、展才艺、出精品的能人走秀场。露十分才气,演拿手好戏,展十八般武艺,用前半生积淀包装后半生,一根笔头弹奏晚年乐曲。在这样的圈子里工作,纵有万般理由,都显得逊色。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也是乡宁在外文人的家,是在外游子的家,我们的办公地址在广电大楼七层,诚邀大家常来做客,聊家乡事,品儿时菜,续友谊情,结鄂邑缘,共同为家乡建设出力。23日,三晋文化研究会一行到省三晋文化研究会驻地、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实习培训基地,进行了参观学习。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贾克勤,副秘书长谢恺、王岳等亲自接待并一同参观。王仁虎代表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向省三晋文化研究会捐赠了部分《乡宁博览》和近年来编纂的图书,贾克勤代表省三晋文化研究会接受捐赠,并对乡宁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的突出工作表示赞赏。当天上午,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一行还到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潇河国际会展中心各展区以及乡宁展区进行了参观学习。24日,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一行到晋商博物院进行参观学习。晋商博物院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101号,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以山西督军府旧址为依托建立的一座集文物古建、园林景观、展览展示于一体的地方人文历史博物馆。这里曾经长期是山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2017年9月,省政府搬迁后改建为“晋商博物院”。25日上午,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一行到傅山文化园进行了参观学习。傅山园在太原市西北,坐落于尖草坪区西村,紧邻中北大学,是傅山先生的故里。进入园中,沿着牌楼、明镜台、傅公祠、状元桥、真山堂、洞庭院一路走去,游人可追随傅山先生的足迹,领略傅山先生在文学、艺术、医学等各个领域的巨大成就,感受傅山先生的精神世界。图文:韩殿臻 刘海鹏
编辑:刘翠萍
审核:韩殿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