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李镇西:永远感谢《教师博览》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0-29 14:15:34     16

《教师博览》创刊30周年了,作为该刊的读者和作者,我如果不说点什么,总觉得对不住这位老朋友。

我是2000年在苏州大学跟随朱永新老师读博时,最早读到《教师博览》的。那时候,有好几本教育杂志我是每期必读的,《人民教育》《教育研究》《教师博览》《教师之友》《教育探索》……这些杂志对我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教师博览》是文摘类期刊。展开杂志品读,果真是“博览”!订一本《教师博览》,就可以博览许多报刊的精华。平时忙忙碌碌的老师,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看报刊,《教师博览》便为一线老师做了这么一件实事——在浩如烟海的报刊中挑选最有价值的文章,然后奉献给他们。真的是“一刊在手,博览天下”。所以,《教师博览》格外受我喜爱。

不只是我,许多老师也特别青睐《教师博览》。前不久我和几位老师座谈,在谈到专业阅读这个话题时,一位来自南京的小学老师提到了《教师博览》:“《教师博览》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年轻老师的引领作用还是巨大的。我记得读到它的第一篇文章是谈教师幸福感的,题目忘记了,但当时我受到的心灵冲击至今印象深刻。因为那篇文章所说的来自学生、来自工作的那种幸福感,我也有过,只是平时没注意。那篇文章,让我联想到自己类似的经历,就觉得当一个老师,还是非常幸福和快乐的。从那以后,《教师博览》我每期必读,直到现在。”

如今回想起来,《教师博览》对我的主要意义,不是提供了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而是打开了我的视野,并促进了我的思考。每次翻开新的一期《教师博览》,上面琳琅满目的文章,让居于一隅的我一下子置身于“一览众山小”的高地,扫描教育研究的方方面面。

尽管我的教育研究并没有面面俱到,但通过《教师博览》,我可以知道全国的教育同行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自然会想,在这个背景下,我的教育所思所做价值何在?我的有些想法,别人已经开始研究并实践了,那我该如何继续研究和实践?如何既能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又不和别人的课题“撞车”?因此,有了《教师博览》,我的教育不再盲目,而是有了明确的路径;我的教育也不再孤单,我感觉自己是整个中国教育改革方阵中骄傲且精神抖擞的一员

那时候我已经开始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文章了,这些文章无论是叙事还是说理,都比较肤浅,但无一例外都很真诚。然而,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文章和名字会出现在《教师博览》上。

2000年,《中学语文教学》杂志跟我约稿,请我谈谈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便写了一篇《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大概内容是,从教之初,我追求教育的诗意、情趣、梦幻、浪漫、集体主义、英雄主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到教育固然不能没有浪漫色彩和理想主义,但还应面对我们当下的世界,与时俱进,于是我在继续保持教育浪漫和诗意的同时,让教育走进心灵,紧扣社会,面对生活。再后来,飞速发展的时代告诉我,教育不能成为现实的奴隶,尽管它要解决当下的许多问题,但从本质上说,教育永远是明天的事业,教育不仅要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要有理想主义。文章发表后,反响不小,但我没有想到的是,2001年第3期的《教师博览》竟然刊登了我这篇文章,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半年后,2001年第10期的《教师博览》又从上海的《教育参考》杂志上转载了我一篇文章《中国呼唤教育家》。说实话,这篇文章我自己也比较满意,面对当时“教育家”这个称号泛滥的情形,我明确地说,在遍地“教育家”的时代,其实我们几乎没有真正的教育家。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家呢?我提出了四个标准:“有超越世俗的高远的追求。”“有属于自己的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 “有长期的第一线教育实践。”“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我想提醒这个社会,“教育家”这个神圣的称呼可不是随便是谁都可以接受的。如果稍微有点名气的教育者都可以称作“教育家”,那是“教育家”的贬值。

后来,我的文章在《教师博览》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虽然我并没有刻意追求在《教师博览》的“转载率”,但看见自己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我这么钟爱的杂志上,心里还是很自豪的。所以,2009年《教师博览》新增了原创版后,我非常乐意地受邀成为其专栏作者,至今已经发表了几十篇文章。《教师博览》这么看得起我,是我的荣耀。

坦率地说,以世俗的眼光看,初次在《教师博览》发表文章时,我已经小有名气——当时因为《爱心与教育》一书的出版,我的名字已经被全国许多教师所熟悉。但是,包括《教师博览》在内的不少报刊,为我继续成长助了一臂之力,让我“更上一层楼”,也更有“名气”。

回顾我几十年的成长,我不能不对《教师博览》心存感激,因为阅读《教师博览》,我的视野更开阔,我的思考更深入,我的实践更扎实。

我多次说过,任何一位教师的成长都是“自己培养自己”,而“自己培养自己”的途径之一,便是不停地阅读。我知道,在新媒体时代,纸质报刊日渐式微,但思想的传播却是永远不会退场的,《教师博览》也正在以更贴近教师的形式,走进教师的生活,照亮教师的心灵。

我相信,今天和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李镇西”,在《教师博览》的引领下成长起来。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来源:2023年7月《教师博览》(文摘版)
编辑:刘   鹏     初审:余   华  
复审:方心田     终审:吕江虹
投稿邮箱:1340863327@qq.com
声明:本号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微信留言,我们将及时删除。

【读《教师博览》,做博览教师】
2024年《教师博览》,一定给你新感觉
《教师博览》邮发代号及定价:
文摘版44-70,8元/期,96元/年;
原创版44-76,8元/期,96元/年;
科研版44-32,10元/期,120元/年。
————————————————
《教师博览》,教育品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sblzzs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如喜欢,欢迎推荐到朋友圈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