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河洛百业博览之 染 坊

作者:本站编辑      2023-10-06 21:52:31     29

河洛百业博览之

 

胡树青

时间回到上世纪40、50年代以前,那时候百姓的生活水平比着千百年前的古代,差别不大。就说穿的用的布料绝大多数是粗布(俗称“大布”)。外国货也有,“洋线”、“洋布”都源自外国。但是,百姓穿的戴的主要还是粗布,俗称“大布”。

布料的颜色也很单调,最通行的是“土化布”土黄色的、灰布、黑布和蓝布。这几种颜色的染色工艺较简单,普通的家庭妇女都可以操作。土化布是最不花钱就能染成的带色布,就是在用黄土调成的泥汁儿中揉搓揉搓,再用清水把泥土漂干净,土化布就算染成了;灰布也是用泥汁儿揉搓染成的,只不过它用的泥汁儿是“淤(方言音读wū”,是沤麻坑里特有的淤泥。据说,过去有些部队的军装就采用此法染色。

还有用植物来染色。用木楝叶儿、石榴皮、槐枝儿可以染黄色,用槐蓝可以染蓝色。古代的蓝布绝大多数使用槐蓝染色的。

在古代,蓝布(包括蓝印花布)需要送到专业的作坊——染坊中去染染坊采用来料加工的方式赚取工钱,用户把白布送至染坊,染坊光赚加工费

送到染坊里去染的都是要求染成蓝布或者蓝印花布。蓝颜色有轻重之分,轻蓝色又称“半个蓝”,意为重蓝的一半。

染坊所用的染法叫“水染”,是把布料放在和有足够浓度的专用颜料——靛青的水里反复浸泡完成的。靛青系从一种名叫槐蓝的植物中提取,《劝学篇》说:“青出之于蓝而青于蓝”,是说靛青从槐蓝中提取,用靛青染出的布的颜色却远远比槐蓝青得多——由此可见,用靛青染布是几千年前就有的事,

这种染法要使用大量的水,所以染坊里的都有很多大水缸——染缸。不管是重蓝或者是“半个蓝”,都不是一次可以染到位的,需经过多次反复浸泡才行。据说,重蓝需要经过7次、8次甚至9次的浸染才行,“染”字里的“九”,有其实在的意义。

染好的布料还需放在清水中漂洗,除掉浮色,拧去大量的水分,抖开,用长杆儿挑起来挂到绳子上晾晒,这其实就是染坊的幌子。

布料晒干后还要碾压,所用工具是元宝石。元宝石以细腻光滑的青石做成,形状酷似一个巨大的元宝,上边有一对犄角,整块石头的重量约有300~500斤。

碾布时通常由两个工人配合作业:其中一个人先站到元宝石的一个犄角的顶部,用全身力气把这个犄角往下压,元宝石整体就发生倾仄,其底面就跟下面的石头平面张开了一个口,这时另一个人手疾眼快的把折叠好的布料放到元宝石的底下,上面的那人则从这个犄角顶端跳到另一个犄角的顶端,再用力向下蹬压,元宝石就倾仄于另一侧,布料就被重重的碾压了一下……上面那人跳来跳去,元宝石就歪来歪去,反复操作,下面的布料就被压得平平整整。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这种碾压布料的景观还能够看到,60年代往后,元宝石就开始失业了,到了今天,人们甚至不知道这形状奇特的石头是干啥用的。

染坊的业务还包括印染“印花儿布”。(上图为印花儿布的实物旧物)所谓印花儿布,是用靛蓝在白布上印染出蓝、白两色的图案。其步骤是:预先按设计图案用油纸雕镂出印版,预先调制成石灰膏儿(石灰与豆浆调和),然后把白布平铺开,把油纸印板放在白布上,把石灰膏儿涂抹在印版上,用刮板儿反复刮抹,揭掉印版,待灰膏儿凝固后,把白布放到染缸中染色,然后将浮色连同灰膏儿漂洗干净,蓝底白纹的图案就印在了布上,这样的布,叫“印花儿布”。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