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9月,在2015级博士李栋、周丽威,2016级博士林琳、刘锦诺的倡议下,由李栋师兄命名的杨门“知田社读书沙龙”带着大家对学术的热情和温度生成了。根据李栋师兄的解释,“知田社”一名取自“行知像”“稻田”以及“社科楼”,这三者形成一个地理三角,同时也构成了一个饶有意义的意义三角,坐于社科楼,仰望行知像,深知教育的神圣;俯瞰东面稻田,才知躬行天地间。“知田社”合起来理解其意义也成立,何尝又不是一种向往自然的意思呢?另外,如果把“知”和“田”竖着写,正好构成“智”的神韵,再把田切开,可得双智。这也寓意着我们对理性和经验的双智追求,更符合有机哲学宏达而包容的精神。这就是“知田社”的寓意。
在导师杨丽教授的带领下,“知田社读书沙龙”的内容不断丰富,现包含“博览系列”“夜读怀特海”和“博士生论文分享”三个系列。
本公众号在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宁、刘彩迪、周涛、吴雪晴、王岑尹、王晓凡六位同学的提议下创建。
2022年12月15日
腾讯会议
2019级博士生 李萌
2020级博士生 赵佳蕊
2022级硕士生 高帅
杨丽老师
刘锦诺老师 邓瑞玲老师
2018级博士生 刘元昊
2019级博士生 李萌
2020级博士生 赵佳蕊
2021级博士生 林虹雨
2022级博士生 王宁 郑雅楠 王雪婷
2020级硕士生 徐晓晨 黄鑫
王婷婷 姚丹 陈田田
2021级硕士生 衣玉禅 刘昱莹
张迪 容海平 陈相宇
2022级硕士生 王瑾 刘琦
高帅 冯丽莹 赵茜



【荷】格特·比斯塔/著
杨超 冯娜/译






























我很喜欢这本书,它的容量不是很大,适合我们反复阅读。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书中探求的“人之为人”不仅是老生长谈的问题,也引人深思。让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者是研究教育的人,从伦理学角度考察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责任。
1.PPT第5页:“在康德哲学看来,正是人的有限性造就了所有知识的可能性。”我联想到《思维方式》中的一句话:“因为全面的理解乃是完全掌握整个宇宙,我们是有限的存在,我们不可能有这种掌握。这不是说有一些事物的有限方面在本质上是不可能纳入人类认识范围之内。任何存在的事物,就其与其余事物的联系的有限性而言都是可以认识的。”(A.N.怀特海.思维方式[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1.)
2.PPT第12页提到了“主体何在这个简单的问题,在西方思想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我联想到了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一书中所提到的:“是其所是”与“在其所在”都要研究。
对于比斯塔的观点我有些迷惑,PPT第14页中提到:“‘没有事件,没有空间。’我们可以说承蒙事件的发生,空间才得以存在。”(Tschumi, 1994b,p.139;Tschumi,1981)那么作者是否认同曲米的分离空间理论?我感觉曲米的时空理论很特别,他说事件和空间相关,怀特海也强调事件是和时间相关的。
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一直想和大家分享。我觉得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四个人的观点一步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他比较赞同汉娜•阿伦特和列维纳斯的观点的。他从汉娜•阿伦特推到主体间性,认为应该在人与人之间构建这个关系。最后他论述到列维纳斯,他比较赞同如何进入关系当中。他说要负责任地进入到这个关系中,列维纳斯就提到了对他者负责任的观点。所以他对两者的观点都是相对赞同的。但是谈关系他与怀特海不同之处在于,他不谈人的本质,即我是谁,而是谈我在哪里,只谈这个关系性,即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这个本质应如何进入世界呢?他就提出了要负责任,是无条件的责任进入这个世界,进入更加多元化的关系中。
佳璠说的很好,与我刚才所言具有内在一致性。我赞同佳幡的观点,怀特海也是反对意识哲学的,意识属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中八个存在范畴之一的“主观形式”(也译为“主体形式”),是诸“主观形式”中的一种,是在合生的更高阶段产生的主观形式。怀特海反对如下两个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感觉主义原则,这两个原则体现在休谟关于感觉印象的理论中。
“主体性原则就是认为对经验活动中的材料可以完全通过普遍性质加以恰当地分析。
感觉主义的原则就是认为经验活动中的基本活动就是纯粹主体性地接纳材料而没有任何接受的主体形式,这就是纯粹感觉理论。”(A.N.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45)
怀特海所反对的“主体性原则”与福柯、海德格尔、列维纳斯所反对的“人本主义”具有内在一致性,因为“人本主义仅仅把人的主体看作是一个更为普遍的人的本质的特例而已。人本主义仅仅‘在它所属的类群体系——人的类群之下’去理解人。”(PPT第8页)“主体性原则”强调的就是“经验活动中的材料可以完全通过普遍性质加以恰当分析。”怀特海认为这种“恰当分析”是做不到的,为何做不到,大家可以看看我的论文《怀特海的认识论及其对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启示》(《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在怀特海看来,现实实有并不为“持久的性质”“在数量上保持为一”的本质所描述,在对现实实有的描述中,“本质”(也可以说“普遍性质”)是需要的,但“描述”是不充分的。所以怀特海接受一种改造过的主体性原则,它是相对性原则(“存在”的本性就是引起每一个“生成”的潜能)的另一种表述,“这个主体性原则就是,整个宇宙都是由对主体经验的分析揭示出来的要素构成的。”(A.N.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58)一定要注意“经验”概念,怀特海认为:“一个现实实有被其他现实实有限定的方式就是该现实实有作为主体拥有的对现实世界的‘经验’。”(A.N.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58)
我联想到了前段时间全国教育哲学大会上,有一个台湾学者做了关于比斯塔的汇报,他的观点让我有了一些启发:格特·比斯塔所关注的人本主义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人本主义,按照该学者的分析,比斯塔所关注的人本主义事实上可以定义为讨论人的本质,将关注点集中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主义。因此比斯塔也是从这种对于人的本质的过度关注的角度入手来批判的,为了提出解决这种过度关注的策略,比斯塔强调通过入场的方式将人放置到一个处在关系的场域里,之后再来对人进行定义。
鉴于本书的目的,我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人本主义”。哲学的人本主义所代表的观点是,我们有可能了解并表达出人的本质,并有可能将这一知识作为我们教育和政治学的基础来使用。人本主义,如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所言,蕴含着“对人的永恒不变本质的认同,对人在现实组织中的核心地位的认可,以及对赋予万物价值的人的自身价值的肯定。”(Levinas,1990,p.277)(PPT第8页)
老师,我刚才听锦诺姐阐述使得整个文章结构更清晰了。像虹雨姐所说,这本书看一遍比较浅薄,可能需要反复多次阅读。像老师所说,要探讨里面的内在结构和关系才能捋出整体的思路。我更关注的是他确实讨论了“在其所在”的问题,但“是其所是”其实是没有更多强调的,甚至说他可能想要规避掉、不想讨论。
1.PPT第1页:“人作为一种独特的个体是如何以及在何处‘入场’的方法值得关注:我们是通过与我们相异的他者建立关系而入场的;从这种关系的伦理之维中,我们将会找到使我们与众不同,进而成为唯一的、独特的人的原因。”我联想到了《思维方式》中的一句话:“人体之显示出表达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情感和有目的的)活动,是出于个体性的表达和接受。”(A.N.怀特海.思维方式[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9.)
2.PPT第3页:“康德在其论教育的文章中宣告: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即成为自主的人。”这让我联想到了《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中的一句话:“思想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是最高的权威。”“但是,即使这种至上的权威也不是最终的,因为有两个理由。首先证据是困惑的、含糊的和反抗的。”(A.N.怀特海.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M].黄铭译,郑州:大象出版社, 2010:168.)要证明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成为自主的人是不容易的。它很含糊,不像树离不开水一样容易直接证实。
3.PPT第8页:“对于列维纳斯来说,人本主义仅仅把人的主体看作一个更为普遍的人的本质的特例而已。”联想到《思维方式》中的提到内在理解是“如果被理解的事物是结构的,那就可以按照这一事物的因素以及将这些因素构成一个整个事物的交织方式来理解这一事物,这种理解方式会显示出一事物为什么是一事物。”(A.N.怀特海.思维方式[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4.)这也就是该事物的抽象本质,外在理解是指“把事物看作是一个统一体(不管它是否做分析)并获得关于它对环境起作用的能力的证据。”(A.N.怀特海.思维方式[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4.)即该事物的实在本质。我们既要认识事物的抽象本质也要认识它的实在本质。
1.PPT第2页:“教育应当发掘人的理性自主,这一观点至今仍然影响着教育实践。”联想到《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中的一句话:“最近150年内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则产生于这个事实: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终于结合起来了。思辨理性提供了理论的活动,实践理性则提供用来处理各类事实的方法。”(A.N.怀特海.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M].黄铭译,郑州:大象出版社, 2010:149.)
2.PPT第5页:“我们今天认识的人,既是“知识的客体,也是了解这些知识的主体。”这一观念,联想到老师的文章中提到:“所有现实的客体都曾经是主体,而且所有的主体都成了客体。”(杨丽,温恒福.怀特海的认识论及其对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3,34(08):17.)
3.PPT第5页:“福柯认为,在古典时代,人仅仅是其他存在中的一种存在,在事物的神圣秩序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联想到老师的论文中谈到:“广义相对论的原理否认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一个实体不在一个主体之中,相反,根据这一原理,每一个现实实有都在每一个另外的现实实有之中。”(杨丽,温恒福.怀特海的认识论及其对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3,34(08):19.)
4.PPT第9页:“这意味着僭越具有彻底的试验性。‘我们在自身的界限范围内所做的工作’不仅务必要接受历史的考证,而且还务必将自身植入当下的现实进行检验。僭越应当被认为是一种对强加到我们身上的界限的检验,这种检验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非普遍性。它也是‘具有超越界线之可能的一种试验’。”联想到《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中的一句话:“思想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是最高的权威,它是一种检验,我们因此制止了思辨的庸医术。”以及“我们必须寻求关于思辨理性的一种训练,它提升思辨理性,超越当下实施的本性,这种训练是让思想对于未来具有创造性。”(A.N.怀特海.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M].黄铭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168.)
PPT第2页:“教育应当发掘人的理性自主,这一观点至今仍然影响着教育实践。”联想到怀特海在《理性的功能》所说的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
各位硕士生们的联想和思考都非常好,能感受到大家的进步。各位还有什么问题吗?若没有今天就到这里,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