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知田社读书沙龙博览系列第168期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9-23 19:40:48     32
杨门知田社

2017年9月,在2015级博士李栋、周丽威,2016级博士林琳、刘锦诺的倡议下,由李栋师兄命名的杨门“知田社读书沙龙”带着大家对学术的热情和温度生成了。根据李栋师兄的解释,“知田社”一名取自“行知像”“稻田”以及“社科楼”,这三者形成一个地理三角,同时也构成了一个饶有意义的意义三角,坐于社科楼,仰望行知像,深知教育的神圣;俯瞰东面稻田,才知躬行天地间。“知田社”合起来理解其意义也成立,何尝又不是一种向往自然的意思呢?另外,如果把“知”和“田”竖着写,正好构成“智”的神韵,再把田切开,可得双智。这也寓意着我们对理性和经验的双智追求,更符合有机哲学宏达而包容的精神。这就是“知田社”的寓意。

在导师杨丽教授的带领下,“知田社读书沙龙”的内容不断丰富,现包含“博览系列”“夜读怀特海”和“博士生论文分享”三个系列。

本公众号在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宁、刘彩迪、周涛、吴雪晴、王岑尹、王晓凡六位同学的提议下创建。

时间

2022年12月15日

地点

腾讯会议

分享人

2019级博士生 李萌

主持人

2020级博士生 赵佳蕊

海报制作人

2022级硕士生 高帅

参与者

杨丽老师

刘锦诺老师 邓瑞玲老师

2018级博士生 刘元昊

2019级博士生 李萌

2020级博士生 赵佳蕊

2021级博士生 林虹雨

2022级博士生 王宁 郑雅楠 王雪婷

2020级硕士生 徐晓晨 黄鑫

王婷婷 姚丹 陈田田

2021级硕士生 衣玉禅 刘昱莹

张迪 容海平 陈相宇

2022级硕士生 王瑾 刘琦

高帅 冯丽莹 赵茜

一、书籍介绍

《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他者共存》

【荷】格特·比斯塔/著

杨超 冯娜/译

二、内容分享

本次沙龙聚焦于《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他者共存》

第二章“入场:主体消亡之后的教育”

向下滑动查看
三、思考感悟

向下滑动查看
四、小组讨论
杨老师

今天我们聚焦的是《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他者共存》的“第二章入场:主体消亡之后的教育”,为了更好理解这章内容,有必要回忆一下本书前面所讲内容。
比斯塔在“致谢”中说:“我在本书中对如下观点提出挑战:我们只有对何谓人性的定义达成共识,才可以在当今世界中实现共生。与之相反,我所考察的是,如果我们把何为人这个问题视作完全开放的问题,即该问题是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之中而不是之前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法将如何应对。”这句话蕴涵着教育要回答人的内涵问题,教育与人的内涵问题密切相关。所以,本书“序言”聚焦“教育与人的问题”。
作者认为“人之为人有何内涵这一问题,也可能首先是一个教育问题……教育毕竟都是一种旨在使受教育者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的干预。”(格特·比斯塔.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他者共存[M].杨超、冯娜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5.)比斯塔认为:“教化的传统与启蒙运动相互交织之时,也是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得以奠定之时。伊曼纽尔·康德为启蒙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即‘人从自身招致的未成年中解放出来’。他把未成年(另译为不成熟)定义为‘人如果不经别人的指导就不能运用自身的理智’,这种不成熟是自己招致而来……康德对理性自主(自主基于理性)的诉求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是,他并不把人的这种禀赋理解为变动不居的历史偶然性,而是把它看作人的本质的固有成分……在康德看来,教育过程的合理性,‘建立在具有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指导之内在潜能的某种主体所拥有的人本主义理念之上’,而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释放这种潜能,‘这样,主体就彻底成为自主的人,进而各显其能、实现自我’。于是,现代教育开始以关于人的本质与命运的特定真理为基础,而理性、自主和教育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成为启蒙运动的‘三位一体’……理性成为人之为人的现代标识。”(格特·比斯塔.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他者共存[M].杨超、冯娜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7-8.)
本书所聚焦的“人本主义”与对人的内涵认识是联系在一起的。作者所言的人本主义所指是什么?“鉴于本书的目的,我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人本主义’。哲学的人本主义所代表的观点是,我们有可能了解并表达出人的本质,并有可能将这一知识作为我们教育和政治学的基础来使用。”(格特·比斯塔.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他者共存[M].杨超、冯娜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8.)比斯塔认为:“人本主义的问题在于其假定了一种人之为人的标准,其结果是将那些不能达标或者不照此标准生活的人排除在外……从教育视角看,人本主义的问题在于其预设了人之为人的标准,忽视了在实践中实际展现的人性的‘实例’。”(格特·比斯塔.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他者共存[M].杨超、冯娜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0.)
比斯塔非常认同福柯的观点,认为不可能存在“一种人之为人的标准”,理性不可能成为人之为人的标识,正是在此意义上,哲学家言“人的终极”“人的消亡”“主体的消亡”。“这类短语并不是谴责人的主体性、人性及人的尊严,而是针对人本主义而言的。也就是,针对的是那种认为有必要且有可能固化人的本质的观点而言的。”(格特·比斯塔.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他者共存[M].杨超、冯娜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1.)我们已经知道比斯塔认为“现代教育开始以关于人的本质与命运的特定真理为基础”(格特·比斯塔.超越人本主义教育:与他者共存[M].杨超、冯娜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7.)但不存在“人之为人”的标准、不存在“人的本质”之说,主体已消亡,如此,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主体消亡之后的教育是怎样的呢?比斯塔在第二章“入场:主体消亡之后的教育”回答了这个问题。
邓瑞玲老师

我很喜欢这本书,它的容量不是很大,适合我们反复阅读。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书中探求的“人之为人”不仅是老生长谈的问题,也引人深思。让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者是研究教育的人,从伦理学角度考察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责任。

2021级博士生赵佳蕊

1.PPT5页:“在康德哲学看来,正是人的有限性造就了所有知识的可能性。”我联想到《思维方式》中的一句话:“因为全面的理解乃是完全掌握整个宇宙,我们是有限的存在,我们不可能有这种掌握。这不是说有一些事物的有限方面在本质上是不可能纳入人类认识范围之内。任何存在的事物,就其与其余事物的联系的有限性而言都是可以认识的。”(A.N.怀特海.思维方式[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1.)

2.PPT第12页提到了“主体何在这个简单的问题,在西方思想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我联想到了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一书中所提到的:“是其所是”与“在其所在”都要研究。

2018级博士生刘元昊

对于比斯塔的观点我有些迷惑,PPT第14页中提到:“‘没有事件,没有空间。’我们可以说承蒙事件的发生,空间才得以存在。”(Tschumi, 1994b,p.139;Tschumi,1981)那么作者是否认同曲米的分离空间理论?我感觉曲米的时空理论很特别,他说事件和空间相关,怀特海也强调事件是和时间相关的。

杨老师

从该书的上下文看,作者是认同曲米理论的。曲米认为“没有事件,就没有空间”,比斯塔接着写道:“我们可以说,承蒙事件的发生,空间才得以存在。”(PPT第14页)我同意元昊的观点,曲米的时空理论很特别。很有意思,单从字面来看,曲米的时空理论和怀特海的时空理论很接近。怀特海认为,不存在实体哲学中所言的绝对时空,即时间和空间是外在的、客观的、独立存在的实体,宇宙有个固定的绝对时空坐标系,无论有无事件发生,时间依旧均匀地延续,空间依旧客观地存在。
   怀特海认为:“当我们获得物质与空间的关系时,这种理论公认地破产了。”(A.N.怀特海.自然的概念[M].张桂权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33.)怀特海的“空间的关系理论承认,没有物质我们不认识空间,或者没有空间我们不认识物质”(A.N.怀特海.自然的概念[M].张桂权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33.)“不可能有离开空间的时间,不可能有离开时间的空间,不可能有离开自然事件流变的空间和时间。”(A.N.怀特海.自然的概念[M].张桂权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34.)怀特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从更具体的自然要素即事件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成为可能得基本事实是自然的流变,发展和创造性进展。”(A.N.怀特海.自然的概念[M].张桂权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32.)
这些话也让我们想起怀特海有机哲学中的本体论原理:现实实有是唯一的理由。想起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的“前言”中的一段话:“这些讲演旨在简练地陈述一种宇宙论体系,通过讨论各种经验论题来揭示这些观念的意义,最终建构一种完善的宇宙论,使各种特殊的论题获得内在的联系……只要这种发展取得成功,就不会再留下空间-时间问题或者认识论问题、因果性问题需要加以讨论了。这个宇宙论体系将会展现所有那些能够恰当表达事物的任何可能的相互联系的一般概念。”(A.N.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前言)
还需注意的是:曲米时空理论中的“事件”和怀特海所言的“事件”是否是一回事,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2021级博士生林虹雨

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一直想和大家分享。我觉得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通过四个人的观点一步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他比较赞同汉娜•阿伦特和列维纳斯的观点的。他从汉娜•阿伦特推到主体间性,认为应该在人与人之间构建这个关系。最后他论述到列维纳斯,他比较赞同如何进入关系当中。他说要负责任地进入到这个关系中,列维纳斯就提到了对他者负责任的观点。所以他对两者的观点都是相对赞同的。但是谈关系他与怀特海不同之处在于,他不谈人的本质,即我是谁,而是谈我在哪里,只谈这个关系性,即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这个本质应如何进入世界呢?他就提出了要负责任,是无条件的责任进入这个世界,进入更加多元化的关系中。

杨老师

虹雨说的特别好,比斯塔的研究是建立在汉娜·阿伦特、列维纳斯、曲米、福柯、海德格尔等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比斯塔在该书的“致谢”中明确写道:“我的观点的形成,得益于诸多哲学家和理论家成果,最为著名的有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伊曼纽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以及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
有一点需说明,“主体间性”比斯塔并不认同。比斯塔认为,尽管“从意识到主体间性这一步,对西方哲学的变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其开启了理解主体性,尤其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新异的方法……但是,这种转变在某种意义上仍然与它致力于客服的传统纠缠不清。问题在于,只要我们继续认为主体间性是一种关于人的主体的新理论或新的真理……那么,在理论化水平上,我们还并没有突破那种意识的总体化表达方式,即宣称意识能对主体实现总体性把握的思维方式。”(PPT的第4页)“意识哲学”是比斯塔所批判的,他认为“主体间性”并没有很好解决人的主体性问题,还是囿于“意识哲学”的表达方式之中,也就是说,主体间性不是主体消亡后应该有的对主体的态度。
那么,怎么摆脱主体消亡后的困境呢?比斯塔认为:“福柯试图让我们认识到,摆脱困境的方法不在于主体的新理论,而在于寻找解读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新路径……尽管克服人本主义的方法在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新理论中无法找到,但我们也不应该停止思考。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所需要的与其说是‘寻找人的主体性’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不如说是寻找表达这一问题的新方法。”(PPT第8-9页)也就是说,比斯塔认为,不要再琢磨怎么建构一个“主体的新理论”,“主体的新理论”无助于摆脱“主体消亡”的困境,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去“寻找解读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新路径”,“新路径”在哪里?比斯塔自然有自己的思考,他建议了这样一种路径:“即从何为主体的问题过渡到作为特殊存在的主体在何处入场的问题。”(PPT第9页)
为什么要“过渡到作为特殊存在的主体在何处入场的问题”,比斯塔是这样的阐释:“人本主义的问题,在列维纳斯看来,是其‘不够’人性。对于列维纳斯来说,人本主义仅仅把人的主体看作一个更为普遍的人的本质的特例而已。人本主义仅仅‘在它所属的类群体系——人的类群之下’去理解人。所以,主体永远难以显示其‘独特性’,也难以显示其个体性,即‘此种’个体。”(PPT第8页)“作为特殊存在的主体在何处入场的问题”,不是把人在“人的类群之下”去理解,它所关注的是独一无二存在的主体,关注的是他的独特性和个性。
比斯塔的这些阐释,使我想起怀特海有机哲学中的“是其所是”与“在其所在”。对人来说,“是其所是”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性质中确定性和稳定性方面,而“在其所在”所关注的是人在何处,在怎样的各种联系之中,它是动态的、流变的、不确定的。在怀特海看来,是其所是与在其所在都要研究,二者又是有联系的,那就是它的“生成”构成它的“存在”,这就是“过程性原则”。也就是说,比斯塔所苦苦探寻的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怀特海似乎已给出该问题之解。当然,这还是我的朦胧感受,还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2016级博士生曹佳璠

这本书很有意思,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首先他批判了启蒙运动,认为启蒙运动只看到了人的理性部分,人本主义与之相比是一种进步,看到了更完整、更全面的人。但它本身仍然是一种意识哲学,只关注了孤立的人,也就是“是其所是”。例如PPT8页说海德格尔看来“没有把人性放到足够高的位置”。在列维纳斯看来“人本主义仅仅把人的主体看作一个更为普遍的人的本质的特例而已。”因此要从主体间看待人,知道人是如何入场的。这就是研究“在其所在”。怀特海也是反对意识哲学,认为意识只是诸多主观形式中的一种,还是在合生的更高阶段产生的。他提倡的是一种改造的主体性原则,是相对性原则的另一种表述,“整个宇宙都是由对主体经验的分析揭示出来的要素构成的”(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58,而且怀特海的研究是“是其所是”与“在其所在”都强调,人在摄入中生成,但始终体现了自身的一致性。
杨老师

佳璠说的很好,与我刚才所言具有内在一致性。我赞同佳幡的观点,怀特海也是反对意识哲学的,意识属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中八个存在范畴之一的“主观形式”(也译为“主体形式”),是诸“主观形式”中的一种,是在合生的更高阶段产生的主观形式。怀特海反对如下两个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感觉主义原则,这两个原则体现在休谟关于感觉印象的理论中。

“主体性原则就是认为对经验活动中的材料可以完全通过普遍性质加以恰当地分析。

感觉主义的原则就是认为经验活动中的基本活动就是纯粹主体性地接纳材料而没有任何接受的主体形式,这就是纯粹感觉理论。”(A.N.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45)

怀特海所反对的“主体性原则”与福柯、海德格尔、列维纳斯所反对的“人本主义”具有内在一致性,因为“人本主义仅仅把人的主体看作是一个更为普遍的人的本质的特例而已。人本主义仅仅‘在它所属的类群体系——人的类群之下’去理解人。”(PPT第8页)“主体性原则”强调的就是“经验活动中的材料可以完全通过普遍性质加以恰当分析。”怀特海认为这种“恰当分析”是做不到的,为何做不到,大家可以看看我的论文《怀特海的认识论及其对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启示》(《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在怀特海看来,现实实有并不为“持久的性质”“在数量上保持为一”的本质所描述,在对现实实有的描述中,“本质”(也可以说“普遍性质”)是需要的,但“描述”是不充分的。所以怀特海接受一种改造过的主体性原则,它是相对性原则(“存在”的本性就是引起每一个“生成”的潜能)的另一种表述,“这个主体性原则就是,整个宇宙都是由对主体经验的分析揭示出来的要素构成的。”(A.N.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58)一定要注意“经验”概念,怀特海认为:“一个现实实有被其他现实实有限定的方式就是该现实实有作为主体拥有的对现实世界的‘经验’。”(A.N.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58)

2022级博士生王宁

我联想到了前段时间全国教育哲学大会上,有一个台湾学者做了关于比斯塔的汇报,他的观点让我有了一些启发:格特·比斯塔所关注的人本主义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人本主义,按照该学者的分析,比斯塔所关注的人本主义事实上可以定义为讨论人的本质,将关注点集中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主义。因此比斯塔也是从这种对于人的本质的过度关注的角度入手来批判的,为了提出解决这种过度关注的策略,比斯塔强调通过入场的方式将人放置到一个处在关系的场域里,之后再来对人进行定义。

2022级博士生郑雅楠

鉴于本书的目的,我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人本主义”。哲学的人本主义所代表的观点是,我们有可能了解并表达出人的本质,并有可能将这一知识作为我们教育和政治学的基础来使用。人本主义,如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所言,蕴含着“对人的永恒不变本质的认同,对人在现实组织中的核心地位的认可,以及对赋予万物价值的人的自身价值的肯定。”(Levinas,1990,p.277)(PPT第8页)

2022级博士生王雪婷

老师,我刚才听锦诺姐阐述使得整个文章结构更清晰了。像虹雨姐所说,这本书看一遍比较浅薄,可能需要反复多次阅读。像老师所说,要探讨里面的内在结构和关系才能捋出整体的思路。我更关注的是他确实讨论了“在其所在”的问题,但“是其所是”其实是没有更多强调的,甚至说他可能想要规避掉、不想讨论。

杨老师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如此。在阅读经典时,也要注意这方面的学习。譬如,本章的开篇就很有诱惑力,让读者产生读下去的欲望。本章是这样开头的:“很久以前一直到现代,主体曾一度存在。人们把这种主体看作真理与理性之源,就是主体与真理和理性的产生连在一起,是自身身份之源,是超越时空、亘古自足的存在,是足以撼动整个宇宙的支撑点。”(PPT第1页)这句话说明主体在以往看来非常重要,现在却是主体消亡了。我们被告知,这一主体已经离开了我们,它已被去中心化了,已穷途末路,已经死了。读者自然有这样的疑惑:主体消亡对教育有何影响呢?比斯塔接着写道:“在本章中,我探讨了所谓主体消亡对教育的影响。”(PPT第1页)开篇很有吸引力,大家在这方面也要多多注意。
2020级研究生

1.PPT第1页“人作为一种独特的个体是如何以及在何处‘入场’的方法值得关注:我们是通过与我们相异的他者建立关系而入场的;从这种关系的伦理之维中,我们将会找到使我们与众不同,进而成为唯一的、独特的人的原因。”我联想到了《思维方式》中的一句话:“人体之显示出表达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情感和有目的的)活动,是出于个体性的表达和接受。”(A.N.怀特海.思维方式[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9.)

2.PPT第3页:“康德在其论教育的文章中宣告: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即成为自主的人。”这让我联想到了《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中的一句话:“思想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是最高的权威。”“但是,即使这种至上的权威也不是最终的,因为有两个理由。首先证据是困惑的、含糊的和反抗的。”(A.N.怀特海.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M].黄铭译,郑州:大象出版社, 2010:168.)要证明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成为自主的人是不容易的。它很含糊,不像树离不开水一样容易直接证实。

3.PPT第8页:“对于列维纳斯来说,人本主义仅仅把人的主体看作一个更为普遍的人的本质的特例而已。”联想到《思维方式》中的提到内在理解是“如果被理解的事物是结构的,那就可以按照这一事物的因素以及将这些因素构成一个整个事物的交织方式来理解这一事物,这种理解方式会显示出一事物为什么是一事物。”(A.N.怀特海.思维方式[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4.)这也就是该事物的抽象本质,外在理解是指“把事物看作是一个统一体(不管它是否做分析)并获得关于它对环境起作用的能力的证据。”(A.N.怀特海.思维方式[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4.)即该事物的实在本质。我们既要认识事物的抽象本质也要认识它的实在本质。

2021级研究生

1.PPT第2页:“教育应当发掘人的理性自主,这一观点至今仍然影响着教育实践。”联想到《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中的一句话:“最近150年内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则产生于这个事实: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终于结合起来了。思辨理性提供了理论的活动,实践理性则提供用来处理各类事实的方法。”(A.N.怀特海.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M].黄铭译,郑州:大象出版社, 2010:149.)

2.PPT第5页:“我们今天认识的人,既是“知识的客体,也是了解这些知识的主体。”这一观念,联想到老师的文章中提到:“所有现实的客体都曾经是主体,而且所有的主体都成了客体。”(杨丽,温恒福.怀特海的认识论及其对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3,34(08):17.)

3.PPT第5页:“福柯认为,在古典时代,人仅仅是其他存在中的一种存在,在事物的神圣秩序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联想到老师的论文中谈到:“广义相对论的原理否认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一个实体不在一个主体之中,相反,根据这一原理,每一个现实实有都在每一个另外的现实实有之中。”(杨丽,温恒福.怀特海的认识论及其对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3,34(08):19.)

4.PPT第9页:“这意味着僭越具有彻底的试验性。‘我们在自身的界限范围内所做的工作’不仅务必要接受历史的考证,而且还务必将自身植入当下的现实进行检验。僭越应当被认为是一种对强加到我们身上的界限的检验,这种检验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非普遍性。它也是‘具有超越界线之可能的一种试验’。”联想到《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中的一句话:“思想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是最高的权威,它是一种检验,我们因此制止了思辨的庸医术。”以及“我们必须寻求关于思辨理性的一种训练,它提升思辨理性,超越当下实施的本性,这种训练是让思想对于未来具有创造性。”(A.N.怀特海.教育与科学 理性的功能[M].黄铭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168.)

2022级研究生

PPT第2页:“教育应当发掘人的理性自主,这一观点至今仍然影响着教育实践。”联想到怀特海在《理性的功能》所说的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

杨老师

各位硕士生们的联想和思考都非常好,能感受到大家的进步。各位还有什么问题吗?若没有今天就到这里,下次见。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