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X感知」展览专访|李肖智健:“渊兮谷兮”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9-19 14:44:18     33

渊兮谷兮——总语

先人体道有“如渊如谷”之语,似为老子“功夫”论中,为道日损,由一而清,而致渊兮谷兮。“如渊如谷”,而并非“渊谷”——“如”字表明这些自然的意象并非只是对自然物的观照,而是作为某种精神体验的象征。而主语的缺乏,则更方便引起主体的自然代入:在体悟的境界中,心的体验产生了某种意象,而对于光线、水纹、山川的表达,都不是外证外觉的。如先人“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管子·内业》)等,实乃体道和气之流行境界。



此次展出的作品,与这样的基本观点和体验相共鸣。抽象画中所呈现的自然意象,并非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描绘,而毋宁说是一种绘画中类似“呼麦”的手段——以己之身的方式,在身心之中呈现出自然的意象。此时的意象已不是自然,而实乃精神体验借助山水草木意象的“圣显”(杨儒宾)和象征。而笔墨方式则展现为实际的呈现技术。

泰艺术中心“X感知“展览现场李肖智健系列作品

此次展出的作品属于不同时段的同一个大系列中的作品。总的大系列又可分为“晓山烟谷”“巨川·灵峦于渊”(拟,进行中)两个子系列,在时序上则分别对应为在泰艺术中心驻地前的创作,和紧接驻地、在驻地中完成的创作。进入展厅左手边的两张作品《虚谷涵怀》以及《岩崖游松》,和正面的《瑞山龙隐》四联画完成于驻地前,属于“晓山烟谷”系列,主要讨论的是“谷”的精神意象与形象;而后期作品“巨川·灵峦于渊”则主要偏重于“渊”的精神意象与形象,两个子系列作品类似但不同。前期作品上承“书法性”——也就是艺术家通过实践而相信颜料之“涂涂抹抹”所具备的创造空间的能力,而将实验期的小尺幅扩大为中大幅。在这一个母系列中,前期和后期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图像素材进行使用。

在艺术家进入到这批作品创作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身边所接触到的人对于传统之深解而感慨,而决定从用当代的语言手法在一定的中空距离之下重新把握住传统之精神上的某种内核,转而回耕传统之先前个人未彻解及隐晦的面向。因而前期的作品,从图像上可定为消化时期。将对古典、经典作品的剪裁和裁取作为观看传统图像的方式,并在裁取式观看的过程当中产生自我画面的想法。然而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落笔的痕迹即刻触动和启发了艺术家一系列的、通过用笔与颜料状态进行表达的想法。因而往往在一开始时所决定和选择的图像,也大概只是在最后提供了脑海中的某些预判,和画面上大致的黑白灰布局。此时落笔的运行如同书法线条之于正在创作中的书法家,和音乐演奏的当下之于音乐演奏家一样:对于画家来说,点线面以及用笔和颜料的处理关系即刻反应艺术家当下的情感之浓度和变化,并期望在其中全副地寄托艺术家存在的全部含量与质量。因而这种艺术趋向于音乐的境界。也正因趋向音乐的境界,创作才能纯粹地表达着“精神”——这一词在观众聆听音乐时的意义;其最本质的意义;或者“情操”与“志向”。

《虚谷涵怀》布面油画 161.5x107cm 2022

如果说《虚谷涵怀》还处在某种“书写”和画面图像(二维空间之平面)之间的过渡阶段,继续往右走,来到《瑞山龙隐》四联画前,艺术家无疑意识到图像的某种重要性。
《瑞山龙隐》四联画 布面油画 211cmx100cmx4 2023

泰艺术中心“X感知“展览现场李肖智健系列作品

在“书写”的过程中,艺术家在创作的后期阶段感到需要某种与运动的笔触平衡的宁静与空灵,并感觉到这种空灵的空间与运动的笔触之间的关系,和北宋山水画之留白的广大虚空无垠和生长的巨嶂山脉之间的对比关系有着某种联系性。这两种因素的结合,又加上书写性的创作方式所带来的某种“内发”的感受,画面中的图像逐渐脱离了对于自然物或者创作所使用的图像素材的参照。从山水画而来的空间逐渐转变为一种内部生成的广阔空间,绘画的空间和精神的空间开始变为一体。画面的形式因素逐渐从繁琐转变为相较之下更为简洁的线条和平面/空间之间的关系,遥远地呼应着传统绘画中“龙图”的绘画题材。在艺术家的认知里,一些使他着迷的山水绘画,如郭熙的《早春图》也在某种程度上刻画着龙的形态。而“龙”换用作一种更现代化、去神话的平常话语,也就是“线”。线在空间中呈“S”形曲线,以取得对于周边空间的最大影响和关系,从而左右着周围的虚空、影响着周围的空间。线条在虚空中穿梭,成为横亘在无垠旷野中的,冥兮缈兮、不知空间之大的“大物”。绘画的图和底便反映着和表现着无垠与无限。
《瑞山龙隐》四联画之四 布面油画 211x100cm 2023

再往右,展厅入口面对的墙上以及展厅背后的小房间里展出的作品,则是后期在驻地期间绘制的。其中《龙蔓》《野旷松风》结合了书法性和无垠广袤空间的图像性;在意象上,仿佛风从圣山之脊吹拂而过。比起写生或者具体刻画的形象,抽象的风景在这里似乎显得更加神秘、空间更加得广大。
《天山龙蔓》布面油画 93.5x30.5cm 2023

《野旷松风》布面油画 136x29.5cm 2023

如果说《龙蔓》《野旷松风》结合了书法性和无垠广袤空间的图像性,那么《雪疾鸿影》则像是更加纯粹的“草书状态”。颜料的拖曳、滴撒和笔触之间、笔触的叠压之间精心布置的某种“表演性”,产生如艺术家更早之前、运用了特殊材料才达到的“急就章”系列的某种精彩的效果。在这里艺术家表现的是当时当下某种“表演能力”的上限,即无以复加,加则倾覆。好似情绪表达的“密不透风”,而又争取在这“密不透风”的高调性中保持着通透、和语言与节奏关系的完备及不失衡。

《雪疾鸿影》布面油画 78x48cm 2023

而属于正在进行的“巨川·灵峦于渊”系列的《巨川》《如渊》两张,则直接对应文章最开始三段的感受和主题。这样的作品更直接地受到声音的影响。特别是在聆听呼麦的过程当中,艺术家不自禁地将自己的画笔当作呼麦演唱家的歌喉,而将画布当作那广袤的天地和草原。艺术家感到,呼麦是一种音色,是一个人在天地草原前,感受到自身之渺小和天地之壮美崇高时,自然而然想要与天地互动的冲动和某种“只有如此”的唯一之方式。人调用自己身体的全部进行共振,将整个身体作为某种共鸣的腔室,仿佛才产生一种自觉得以与天地自然匹配共振并进行互动的音色。因而这些作品体现为一种特殊的音色,而不体现为音律的节奏。并在呼麦的雄沉中,感受到某种亘古与永恒。
《巨川》布面油画 160.5x80cm 2023

《如渊》布面油画 159x90cm 2023

/驻地感受/

在华泰顶层艺术社区驻地最大的感受是社区感。同龄人相互来往,和这边园区的艺术家、驻地负责人、实习生,往期的驻地艺术家,在驻地期间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正像这里的名字一样,华泰是一个艺术家的社区。在这个年龄段有这种感觉特别得温暖。因为我自己平时基本是独自一人。在泰的状态因而对我来说很特殊。

来这边驻地也产生了不一样的创作节奏。现在我画画会慢很多。原先是因为材料的原因,养成了画得非常快的习惯;当时是因为不得不如此,如果一天不画完第二天就会干掉,我只有刮和留两种选项,这也影响了自己创作时候那种一气呵成的精神:无论多大的画面,即便是一张两米五的画,我也得在一天之内画完。现在是因为一方面有一些未展出的作品,可以慢下来,不用太着急;另一方面自己的绘画材料上也改变了,回归到更平常和普通的绘画材料,它们干得比较慢,我不必一天之内就得画完,这让我有更多时间观看和感受,回到一个更本质的状态中:多看多体验,一点点地改动,一个瞬间和另一个瞬间的累积,画面的厚度和深度就会慢慢累加。


社区的创作环境,也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达成孔子说的那种和谐,其实也如同独处的状态一样。独处的时候是寻求与自身的和谐,最终的目的都是修心。原先我往往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感到烦恼甚至生气,但那样独处的意义又在哪里呢?一嗔能毁千劫的善心与善行。换个角度,保持正念的相续,还能够拾起来继续前行。

华泰顶层艺术社区第3期驻地艺术家合影  2023




▼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信息 

当前展览 | Current Exhibition

展览现场|「X感知」第3期驻地作品展

往期展览 | Past Exhibition

刘海粟美术馆与泰艺术中心联合展览“中国表现2023”

展览现场|“宇宙为你闪烁”驻地作品展

展览现场 | “域·界”十三人当代艺术展

艺术活动 | Art Activities

艺术圆桌谈|“ChatGPT与认知垄断”

艺术辩论会|一场关于 “女性” 艺术家的唇枪舌战

艺术读书会|共读一本书,让理性的光芒照耀前路

艺术观影会|「神话是众人的梦」观影问答

艺术辩论会|究竟艺术家能看懂自己的作品吗?

艺术公教 | Public Education

艺术公教|“光与影的奇遇历险记” 皮影绘制小剧场

艺术公教|「悠茶饮画」茶与画碰撞的悠情之美


艺术家工作室开放日 | Studio Open Day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