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会议专业概述
第二章 战略会议:与组织保持一致
第三章 混合项目与会议管理
第四章 设计会议体验
第五章 会议专业人士预算基础
第六章 会议地点及场地选择
第七章 风险管理:会议安全与安保工作
第八章 谈判、合同和责任
第九章 会议营销
第十章 会议注册和住宿安排
第十一章 展览会与面对面营销
第十二章 让会议更生动:活动技术
第十三章 食品与饮品基础知识
第十四章 现场管理
第十五章 会后扫尾
第十六章 会展行业的职业发展
附录
词汇表
后记
专业会议管理协会(PCMA)作为会议、会展行业领导者,素以提供优质、创新的专业教育而声名卓著。
协会自从 1957 年成立以来,一直把开展专业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其教育培训项目的核心就是专业会议管理,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围绕这一教材的教育培训活动,已经成为会议专业的学术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
无论是存放试卷、作业、参考书还是其他学习资料,这款文件袋都可以很好地保护文件免受损坏。
《会议圣经》是各级会议专业人才的宝贵资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参考它准备专业论文;资深会议专业人士按照它的指导设计新的房间布置方案,或者开发重大活动营销策略;会议服务经理以它为蓝本研讨行业标准;大学及学院的教研专家参考它准备教学大纲。上述的各个群体都能从本书提供的知识内容中获益。
2002—2003地之缘
亚洲谜结——一种非西方的经验与表述
全球化,一条不断延伸的地平线——中国当代艺术的境遇与文化抉择
附:地之缘主题框架——亚洲当代艺术的迁徒与地缘政治
2004影像生存:可视者的技术
影像—现场:2004上海双年展的构造与叙事
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与表述制度
影子的炼金术——第三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问题视域
2005显微学
显微学——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
从历史经验到生活世界一论当代艺术的“社会参与”和“作者问题”
复数的政治——对吴山专的意识形态解读
一仑无政府主义的结构——吴山专、托斯朵蒂尔的物权及其他
2006黄盒子:没有展览的时代
黄盒子·青浦: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
山水之危机
书是书非——关于现代书法的札记
2007—2008与后殖民说再见
“后殖民之后”的观察和预感
即将到来的历史——论“本土”的拆解与重建
2009—2010排演
何谓“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展思考
排演的政治——关于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的对话、通信与札记
在路上:“胡志明小道”万象讨论会
甜蜜的60年代:运动与空间
我从“印中对话”中学到了什么?
本书是作者从2002 年到现在所写的关于策展实践的学术论文的合集,这些文章曾发表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性刊物上。该书论述了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艺术研究以及策展实践。
通过这个媒介,我们将获得一种目光,这种目光可以穿透艺术作品的拜物教,穿透艺术创造的个人主义神话,穿透艺术—价值—资本的社会交往系统,进入到这种被名之为“艺术”的心灵的社会运动中。
策展对于作者来说,不只是表述或再现,而且还是一种塑形方式,是一种直接在历史暗房中进行的实践性写作。艺术是可以并且能够改变生活的,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回馈我们不同的生活经验。
艺术家的内部有个策展人,策展人的内部也有个艺术家,他们共谋合作,也互相抵抗战斗,但二者都被艺术所雇佣。作为一名年轻有为、富有思想的会展专业学生,阅读本书可以在作者的带领下,进入一种宏大的历史语境中,深入感悟全球艺术盛世。
第1章 合作
第2章 倡导与行动步骤
第3章 机构倡导者
第4章 主题倡导者
第5章 观众体验倡导者
第6章 设计倡导者
第7章 项目和团队倡导者
第8章 方法和技巧
第9章 流程和阶段
博物馆从静态的机构被重塑为动态的、包容的、与访客密切相关的机构。
根据展览的规模、预算和背景,本书建议由五种倡导者合作策展,其分别为展览机构倡导者、展览主题倡导者、访客体验倡导者、设计倡导者、项目和团队倡导者。
本书对每种倡导者的定义、职责、所需技能和行动步骤进行了概述,同时强调各个环节倡导者的合作,从而促使每位倡导者在相应位置发挥适得其所的功能。
本书被誉为“展览相关人士必备书籍”。它旨在让博物馆面对任何展览任务时,能够吸引最广泛的利益相关者,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
为推动展览创新提供至关重要的信息和实践指导,吸引了众多展览策划、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和建筑的学生和专家捧读,对于我们会展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与思想方面都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引言
新媒体艺术是什么?
何为策展?
本书的结构
第一部分 新媒体后的艺术——历史、理论及行为状态
第二部分 重思策展——语境、实践和过程
第三部分 结论
中英文对照表
展览列表
参考文献
新媒体艺术似乎是当代艺术——但却是不同的。新媒体艺术涉及交互性、网络和计算,并且比起物质本身,它更重过程。
新媒体艺术作品,很难用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介质、地理和年表类别进行分类。这些作品向策展人提出阐释、展览以及传播的新挑战。
《重思策展:新媒体后的艺术》一书将这些挑战视为反思策展实践的契机。本书探讨了特点鲜明的新媒体艺术,包括它的非物质性及其对时间和空间的质疑,以及它与诸如影像艺术、概念艺术、社会参与艺术、表演艺术等当代艺术形式的关联。
两位作者都有着丰富的策展经验,提供了大量艺术作品与展览示例,帮助新媒体艺术策展人在这快速发展的领域开发出一套灵活的工具,展示了策展人和观众如何在新媒体艺术特色中重新定义其角色,为那些将艺术领域作为分销和参与体系的策展人和艺术家提供有益的经验。
本书既是一座桥梁,也是一种激励。它是一座通向所谓“当代艺术界”的桥梁,不论是体制化的还是另类的;它清晰地展示了“图灵的领土”的艺术是与“杜尚的领土”的任何其他艺术形态既相互呼应,又高度特立的,不论是观念艺术、录像艺术、行为艺术还是行动主义艺术。激发策展人对策展实践的重新思考。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韩卓优
排版|施 坤
责编|张佳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