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设计方案(封面)
文│王焕然
设计主旨:一份关于时代记忆的档案
2023年是古一舟诞辰100周年。作为北京画院院史研究系列的第二展,“古一舟的时代记忆:北京画院院史研究展之二”,以“时代记忆”为名,用古一舟的视角,回顾了他在不同的时代进程中,从“革命者”到“美院学生”,再到“画院画家”的三次身份转变,讲述了作为画家的古一舟在画院院史中的一段段故事。展览内容包含了古一舟参与创作的国画作品以及他走遍祖国各地画下的百余幅速写、水彩画等,配合相关文献实物、图片资料,呈现出古一舟在这段历史中留下的时代记忆。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一层展厅)
展览以古一舟的三次身份转变及他与北京画院的关联作为主要的叙事线索,用四个单元支撑展览叙事的结构。依据展览大纲内容的设定及展出作品的选择,我们确定了延续院史研究展的策划思路与方向,以突出“文献性”、强调历史呈现,用单元故事的形式呈现展览。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一层展厅)
展出作品以速写为主,同时涵盖了国画、水彩画等类型,其中展出的速写大多以纸本铅笔为主,大部分作品没有色彩,且画面尺幅小,整体数量较多。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协调好展品数量、尺幅、内容、形式间的关系,则是本次展览整体设计工作亟待解决的第一课题。其次,要通过利用“子空间”的方式,用多个“小专题”的形式,组织展览叙事的展开。最后,要注意利用统一的“视觉符号”作为概念,串联展览的整体视觉,将展品陈列“打包”,为展览构建完整的视觉形象系统。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二层展厅)
空间逻辑:古一舟与他的身份转变
在不变的建筑空间中发掘新的形式变化,是展陈工作的重要挑战之一。“古一舟的时代记忆”展览依旧使用北京画院美术馆一、二层两个展厅,展现长度共约170余米,由于展品数量较多,结合单元划分设置以后,通过增加可移动展板、搭建临时展墙等形式,延长展线,并重新分割展厅空间,使两层展厅展线累计长度约达200余米,并能够在一、二层展厅同时形成多个展示“子空间”。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平面图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叙事逻辑示意图
展览的一层空间以“北京画院与古一舟”为主要内容,作为整个展览的引子。展览内容以国画为主,包含古一舟独立创作及参与完成的合作画。根据内容的分类,在展厅正中利用搭建展墙进行了一次纵向划分,将一层空间去中心化,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子空间,分别展示合作画与独立创作两个部分的展品,展示从“古一舟与北京画院”到“古一舟的国画创作”两个部分的内容。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一层展厅)
展览的二层空间分别以“革命者”“美院学生”“美术工作者”三个身份作为单元划分依据,划分三个展区。其中,“作为革命者的古一舟”位于展厅入口处,主要展示了解放前古一舟的人物写生;“作为美院学生的古一舟”位于展厅右侧围合的小空间中,主要展示了古一舟1954至1956年在中央美院调干班学习时期的课堂习作;“作为美术工作者的古一舟”在展厅的其余空间沿展线方向延伸开来,依据古一舟的“行动轨迹”,展示古一舟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一系列写生作品。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二层展厅)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二层展厅)
在空间排布的过程中,依照展览大纲内容的推演,一层展厅作为展览整体的“序”,概述了“古一舟是谁”,回答了“为何古一舟”;二层展厅整体依照时间进行单元设置逻辑,以时序阶段还原了古一舟的人生轨迹。又由于展品数量过多,单是二层展厅就共有近百件作品。于是在陈列排布的过程中,依据主题及形式两方面的要求,将展品进行二次分组“合并”展出,提升展示的“效率”。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二层展厅)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二层展厅)
视觉系统:打开档案袋,读时代记忆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我们常用一个具体的符号概念来隐喻一个展览形象的概念,作为展览的视觉形象发想的起点。如在“延安→北京”展览中,我们就以火车作为“院史研究01号”展览的视觉符号。而在“古一舟的时代记忆”展览中,则以“时代记忆”为题切入,在形象系统设计工作开始,笔者就以“档案”为视觉的概念入手,借助“档案袋”这一具体物象符号展开“院史研究02号”展览的设计。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海报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海报设计过程示意图
主海报以老式档案袋封面为基本结构进行重构,用红色方格搭配牛皮纸肌理作为主要的视觉要素。展览标题主标题以手写签名加复古字体的组合设计,副标题设计参照了文件公章的形式,在栏线的左侧与底边增加了一些“档案袋”相关的要素。同时,选取了部分古一舟速写的素材,以“信手涂鸦”的形式穿插在海报中,既打破了横竖方格的呆板,又表现了“记忆中”的片段画面。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邀请函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邀请函
延续海报的视觉概念,在邀请函的设计上直接采用了小档案袋的形式。请柬信封以档案袋形式呈现,档案袋内除了设计有一张请柬正文页之外,还包含了四张展览纪念明信片。使此邀请函在常规的邀请功能之外,多了一层展览纪念品、文创产品的价值。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一层主题墙)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二层主题墙)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导览手册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导览手册(内文)
“档案”的视觉概念在展览的其他物料设计及空间视觉设计中得以贯彻。如参照这一形式延展设计的主题形象墙与展览导览手册等,并根据不同的设计场景进行了细节上的调整。如位于一、二层展厅入口处的主题墙,在保持了“档案”风格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在墙体正面左下角用“目录”的标注,对应了不同展厅的主题内容。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作为革命者的古一舟”单元说明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一层展厅)
(一层部分有意识的将说明文字融进展墙中,不出现“展板”的概念)
展板的单元说明的处理依据一、二层展厅的整体展线排布做了不同的处理。其中,一层由于空间面积小,因此单元说明采用去了“展板化”的处理,连同所有的解说文字,配合作品及图像资料直接入展墙排列。二层由于包含了三个展示单元,为了强化单元区分、强调叙事起始,单元说明的设计参照了主题墙的“档案”形式,以“大师年表”填充的“档案袋”资料作为单元的开始。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二层展厅)
(作为“革命者的古一舟”单元的空间使用了暗红色调)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二层展厅)
(“美院学生”和“美术工作者”两个单元分别选用了深绿灰和深灰色作为空间的主色调)
展览空间的色彩设计对应了时间的概念,并将一、二层联系起来看,如二层的“作为革命者的古一舟”单元以暗红色调为主,对应了解放前的时间;作为“美院学生的古一舟”单元以深绿灰色调为主,对应了1954至1956年的美院调干班时光;一层的“北京画院与古一舟”及“作为美术工作者的古一舟”则对应了他成为画院画家之后的时间段,以深灰色调为主。三种不同的颜色对应了三个不同的身份转变与时间概念,也利用色彩标示了多个不同主题的展区,使展区的划分更加清晰,引导观者更清楚地了解展览内容。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说明牌
(展品说明牌依据展墙颜色进行调节,细节设计上延续了“档案”的形式)
情境参与:建构子展区,提升参与性
展览空间的设计,除了满足基本的陈列功能、塑造展览的空间形象之外,能够将空间塑造成一个有情境的空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二层展厅)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二层展厅)
(设有课桌的互动体验区)
以“作为美院学生的古一舟”一单元为例,该单元则呈现了一个“课堂”的概念,以古一舟的课堂习作陈列为核心,将展区参照教室的形式进行布置,加入了3组老式课桌椅。同时还在课桌上分别设置了三册不同由未尽数展出原作的古一舟速写作品,在补充与丰富展览内容的同时,也使观众得以在此区域坐下来,翻阅古一舟的速写本,试着用铅笔临摹一张,体验“作为学生”的参与感受。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二层展厅)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二层展厅)
(设有画架的互动体验区)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二层展厅)
(用“展中展”的形式展示的古一舟水彩画)
又比如“作为美术工作者的古一舟”单元,受展厅条件限制,由于这一单元并不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展区空间内,因此为了更加清楚的再现古一舟作为美术工作者的“轨迹”,该单元依照时间线索排列作品之余,还有意识的利用时间轴的概念,去勾勒古一舟的“时间表”,清楚再现古一舟的“脚步”。而在此单元中同样设计了一个观众参与的项目。观众可坐在画架前,画下自己的旅途风景,用速写的形式像古一舟一样完成一幅PLOG,并将自己创作的作品留在展览中,成为展览构成的一部分。在此单元内,还包含了一组水彩写生作品,这组作品平行于“时间表”逻辑之外。因此,在展陈处理中,有意识的设计了1组“壁龛”,并用不同墙体颜色专门强调了“水彩写生”部分,形成了一个“展中展”的形式,既有效地将水彩部分融入画中,又为这一部分的展厅中心设计了有层次的背景。
古一舟的时代记忆 展览现场(二层休息厅:合影互动区)
为使一、二层两个展厅参观情绪连贯,在两个展厅过渡的二层序厅位置,设计了“合影”区,让观众能够在观展的过程中“穿越”到古一舟的画作中,参与合影,留下一张古一舟的“同款记忆”。
本次展览在情境的建构上,尽可能做的克制,避免空间中过于具象的造型,造成对于空间中展品陈列的干扰。在同一展厅内通过空间分割、色彩划分、说明引导等形式划定不同的子展区,使得展览叙事有层次、有条理,更好地传达内容。
编辑 | 高磊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