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意化表达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8-21 08:36:06     3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文化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博物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以优质的展览吸引观众、影响观众,是博物馆展览创新的核心议题。“无锁不谈:两岸合作交流巡回展”通过内容策划、形式设计、交互体验、价值诠释等递进形式,使“创意化表达”贯穿展览策划、设计与实施等环节,该展览体现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思想对博物馆展览实践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主题展览;价值;创新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博物馆的起源、变迁和发展与其所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文化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博物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化诉求的多元化、知识经济的常态化、文旅融合的新业态、休闲产业的新动能等都改变着博物馆的社会土壤。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及观众需求都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博物馆应以观众文化共享的诉求和休闲体验的旨归,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向社会奉献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实现社会职能的主要载体和手段,集中反映博物馆在观念创新和资源整合两个方面的专业能力。博物馆如何以优质的展览吸引观众、影响观众,是展览创新的核心议题。“无锁不谈:两岸合作交流巡回展”是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的外借特展,展览面向锁具的历史、价值、工艺、文化等多元化维度,通过内容策划、形式设计、交互体验、价值诠释等递进形式,使“创意化表达”贯穿展览策划、设计与实施等环节,该展览体现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思想对博物馆展览实践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1、展览选题 主题与标题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面向公众进行知识传播的信息体,是实现博物馆社会价值和核心功能的基本方式。博物馆展览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播与认知,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观念上的体悟和启迪,影响并塑造着人与社会未来的发展轨迹。展览如何吸引观众并影响观众,是博物馆展览策划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展览价值表征的关键概念,选题、主题与标题层层递进,是博物馆与观众进行信息交互和价值传递的媒介(严建强,2016),也是展览策划的基础。其中,选题是展览创作的起点,与博物馆的发展理念和使命意识紧密相关;主题是统领展览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展览的立意所在;标题是展览的点睛之笔,是对展览内容的高度凝练概括,也是吸引观众目光、激发观众兴趣的关键。

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选择锁具策划主题展览,与其推广社会科技教育,科技生活化、生活科技化的目标愿景相一致。锁具是人类对于安全感的追求而衍生出来的机械装置,随着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锁具不仅在功能与安全性方面越加完备,而且其设计与制作形式日新月异。锁具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然而其历史发展、科学原理及蕴含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往往被人们忽视。鉴于此,以锁具为题策划展览,可以激发社会公众对于锁具的重视,提升其对锁具与生活关系的理解,带领观众重新发现、认识、感受锁具之美。由此可见,博物馆应立足本馆性质,依托藏品资源和研究成果进行展览选题创作,面向社会与公众,聚焦热点话题,重构遗产价值,回应社会诉求,同时兼顾博物馆的可操作性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在选题研究基础之上,博物馆需进一步明确主题定位并提炼展览标题(宋向光,2018)。展览主题的设定和执行,可以使展览信息以一种清晰有序的方式得到整合。在主题的统领下,策展人根据展示内容的逻辑关系确立展览的框架结构和重点展项,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取展品支持,并通过展品组合表现预设主题,最终指向展览的价值立意,服务于展览传播目的的实现。作为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的外借特展,“适得其锁——锁具特展”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引进后,展览主题和标题适时改变。主题立意由锁具本体展示引向文化交流、合作互鉴,“无锁不谈”寓意两岸文博界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共谋博物馆未来发展。在主题的引导下,展览以锁具为核心,引起设问并予以阐释,畅谈锁具起源发展、锁具制作原理、锁具与文化、锁具与生活。

联系到该展览的巡展意义,“无锁不谈”这一标题更显策展人的文化用意和深意。展览标题的提炼与表达建立在挖掘和诠释展览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应与展览题材风格相适应,紧扣展览主题。“无锁不谈:两岸合作交流巡回展”标题取自谐音“无所不谈”,一方面引出展览主角“锁具”,并激发观众兴趣,展览究竟会谈什么?另一方面也预示了小小的锁,打开了两岸文博合作交流的大门,也锁住了两岸人民的深情厚谊。可以说,“无锁不谈”既体现出展览标题的巧妙构思,又实现了主题定位的升华凝练。总体而言,统筹选题创作、主题定位与标题提炼是构建展览知识-价值表征体系的关键所在,对发掘和激活展览特点、亮点、创新点具有重要意义。

2、展览设计表达与价值诠释

博物馆展览涵盖传播目的和价值旨归两个维度,传播目的是展览的总目标和贯穿展览全程的主线,规定了展览的传播方向和传播内容(陆建松,2016)。在传播目的的指引下,展览将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组织成一种便于观众理解的形象化集合,即逻辑框架之下的叙事结构和艺术图像表征的有机统一。传播目的作用于展览信息诠释、空间意向、视觉符号等设计表达,最终指向价值旨归。价值是衡量博物馆展览的根本标准。博物馆展览具有双重价值属性,一是信息体的集合与扩散,即展览内容直接表现的知识传播;二是价值观的塑造与影响,即展览更深层次的主题立意与价值导向。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展览应具备“知识 - 价值”二元关系,在时间与社会维度中建立物、信息、遗产、人的结构性关联。

 “无锁不谈”展览在主题定位的基础上,首先根据传播目的,组织“物和信息”的内容构造,形成展览的叙事结构。展览以锁具的发展历史为主线,秉承传统与现代结合、科技与文化融通的目标,展示锁具由古及今蕴含的科学原理和文化内涵。展品共计361件,包括古代锁具276把、近代锁具21把、现代锁具64把。展览结构划分为六个单元:“一谈锁具的起源”“二谈古代锁具”“三谈近代锁具”“四谈锁具与生活”“五谈锁具新发明”“六谈锁具的制作”。展览各单元的标题采取灵活的文字表达,既体现展览内容的逻辑关系,又与展览主题和传播目的充分呼应,巧妙地向观众解答了“无锁不谈”究竟谈什么,实现了主题展览由主题设定—内容演绎—展品支持—主题呼应的策划模式。

展览空间是联系展品与观众的意象化媒介,也是物、信息与人交互作用的重要场域。空间作为展览形象化设计的基础,不仅塑造了展览的叙事环境、物品传达的观念,还影响着观众的心理认知轨迹。“无锁不谈”展览面积约800平方米,占据两个展厅。流畅的动线串联起各个展示分区,并以生活空间的造景,营造有趣氛围并衬托锁具展示。展览区域划分明晰,展厅内各单元既连贯成线,又有各自展示空间;文物摆放疏密有序、错落有致,展品密度较为合理、视觉感受良好。此外,展览采用主副双展线设计:主展线为信息和锁具的集合,副展线利用墙壁留白展示与锁有关的成语,如重垣叠锁、闭关锁国、北门锁钥、名缰利锁等,图版造型与版面文字的设计符合儿童审美,与儿童的阅读能力相适应。

艺术风格方面,遵循展览传播目的,将体现主题风格的元素符号运用于展览环境之中,营造出与展示内容相和谐的展厅氛围,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展览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和情感体验。“无锁不谈”展览的艺术风格个性化特征明显,是科技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展厅环境极具色彩感,亮色彰显科学技术的活力,暖色渲染历史文化的积淀。在色彩交织、过度、对比、碰撞的情境中,展厅营造出轻松、明快的艺术氛围和情感基调,有利于观众以视觉为中心探索多感官体验项目。与此同时,通过符号象征、文化隐喻、模型操作、视频演说等多元化展示手法,观众可以切身了解锁具相关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原理,切实感受锁具所蕴含的科技与文化融通的智慧。

“无锁不谈”展览借由生活化的展示主题,引介各种类型锁具的由来、发展与变迁,由此深入呈现人类物质文化的精彩与奥妙。展览并未局限于普及锁具的知识,它体现出三个层面的价值导向:一是引导观众感知锁具背后蕴含的智慧哲思和文化密码,体会古往今来锁具与人、锁具与生活的文化关联;二是引导观众关注那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与人类物质文化息息相关却易被人们忽视的物件。或许这些物件的遗产价值在一定时期内不易察觉,但它们承载着文化基因,应当为现代社会所珍视,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三是引导观众思考文化遗产传承、文化记忆延续与博物馆、社会生活、时代发展等关系。由此,通过信息重组、物的诠释、空间表征等一系列设计表达,展览建立起文化、遗产、人和当代社会的关联,完成了知识传播向价值影响的转化。

3、展览亮点与创意体验

博物馆展览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以展品为中心视点进行信息重组,引发观众共鸣,形成“物与人”的关联。作为空间艺术和行为艺术的博物馆展览,对设计重点要运用多感官体验手段,强化展示内容与观众心理认知的契合度,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同时以创意为先导(朱幼文,2017),探索展示设计亮点,通过对相关主题意向的延伸性阐发、艺术性重构及针对性设计,形成内容到形式的多元路径转化,以“亮点”带动观众思考,以“体验”激发观众兴趣,实现观众与展览“共情”。“无锁不谈”展览在序厅设置、展教结合、文创衍生等方面的设计颇具匠心,几处设计亮点增加了内容的感染力,引导观众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展览所要传达的意义,循序渐进地收获知识信息和价值观念的体悟(图1)。

亮点一:序厅设计。序厅在展览中具有引导概括展示内容、烘托渲染展示氛围等作用,引人入胜的序厅设计能够极大地调动观众参观情绪。“无锁不谈”展览的序厅设计首先表现为符号隐喻,“锁”“门”等形象的出现,一方面显示出物的原始意义,一方面衍生出封闭与开敞这一矛盾对立所折射的文化心理。六组门锁的设置充满悬念:那一扇扇门,象征着什么?那一把把锁,又锁住了什么样的奥秘?互动项目在展览开篇即引入,富有探索意味,激发了观众探索门内世界的期待:一把钥匙打开一道锁、开启一扇门,罗生门、快乐门、天堂门等经典意象逐一呈现在眼前。这种设计手法既忠实于展示内容,又是对内容背后的文化相关性的阐释升华,为展览营造出启迪和探索的语境,符合观众期待。
亮点二:展教结合。博物馆展览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相关性、共鸣性、同理心激发观众情感,培养观众的态度和精神(郑奕,2017)。展教结合观念在展厅中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即通过展览相关素材开展多元化教育。“无锁不谈”展览较为成功地运用了展教结合的设计理念,通过图文说明、视频演示、模型操作等手段,对重点展项进行多角度演绎展示,使展品特征得到恰当表现,展览内容更具吸引力,最终形成比较完美的陈列艺术形象。此外,重点展项引入了互动项目,观众可在此了解埃及木栓锁、罗马凸块锁、中国古代组合挂锁等古今中外、形式各异的锁具所蕴涵的文化背景和科学原理。互动项目的设置,既实现了展览知识传播的目的,又增强了观众的参与体验,具有良好的教育成效。
亮点三:文创产品。文创产品是连接博物馆和观众的重要载体,有创意且“合胃口”的文创衍生商品能够为观众留存记忆,把博物馆的展览、文物及其反映的思想价值带回家。“无锁不谈”展览配套有多种文创产品,从日常用具到工艺摆设,或取材于锁的精巧造型,或取材于锁的美好寓意(图2)。这些文创产品既与展览主题高度契合,又体现出设计者的智慧才思。其中一款手链融合了传统元素与创意思维。手链的连接处取材锁的造型,创意在于女士手链附带的钥匙装饰实为开启男士手链的“关键”,而开启女士手链之锁的钥匙,则是男士手链的某一特殊部位,其造型既与钥匙相近,又与手链融为一体,需细致观察。这件作品“交互开启”的创意灵感体现了锁具文化的妙趣横生,成为展览结尾部分的有益补充。
“无锁不谈”展览的创意化表达具有多方面的启发和思考。首先,展览将科技智慧与文化内涵巧妙结合。可透视的实体锁具模型教具,让观众亲手操作与把玩;锁具开启原理的计算机动画,使观众可透视锁具内部机构作动情形,清楚了解锁具作动原理;精致的古代锁具生动有趣又兼具知性与感性,使观众大开眼界。借由展览,观众不仅可以了解锁具的原理、锁具的制作、锁具新发明等科学知识,还可以感受“锁”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意象和美好寓意,进而感知古往今来一脉相承的文化心理。此外,展览将引进成果与再次创作融会贯通。除前文所述展览亮点外,“无锁不谈”展览的创新之处还体现在展览补充了一批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收藏的锁具,增加了山西古代锁具、锁具与晋商、锁具与民居等内容的展示,使展览更加丰富、饱满,彰显地方特色(图3)。
4、“引人入胜”的展览之道

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博物馆专业能力建设与展览品质提升成为构建博物馆与社会、公众良性互动的题中之义。博物馆应统筹展品、空间、观众三大要素,加强展览的选题研究和学术研究,探索展览策划与展品利用的有效途径,合理构建展览的语境和情境、视点与视觉,妥善处理价值教育和休闲娱乐之间的平衡,打造具有广泛吸引力和持续影响力的精品展览,实现博物馆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4.1  加强展览策划与研究

选题策划是展览谋篇布局的起点和重点,主要以学术成果和藏品资源为依托,探索主题定位与展品组合的实现途径。博物馆首先应重视展览的选题定位研究。展览主题应立足博物馆性质和定位,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价值为使命。博物馆根据自身的藏品情况选择最能体现展览主题的展品,或者通过馆际合作等形式整合藏品资源,最大限度获取展品支持。其次,加强学术研究和藏品研究。学术研究是展览的基石,学术研究越充分、越扎实,展览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藏品是展览的支撑,藏品研究的充分与否影响着展览实施。博物馆如果缺乏对藏品信息的阐释和解读,将导致藏品利用不足,难以实现藏品-展品-主题展览的信息链。博物馆必须积极构建藏品体系,为陈列展览提供有效的展品支持。同时加强对藏品的研究和解读,确保展览策划与展品利用行之有效。

4.2  构建展览语境和情境

展览语境是基于展品本体及其衍生信息形成的,展品是构成展览的基础,信息是对展览内容的注释。理想的展览语境应该是展品与信息的有机统一体,每一件展品既是一个具体的信息点,又是一个能引发联想的信息源。以展品为中心视点传递展示信息,需要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运用视觉传达手段,营造展览氛围,为观众理解展品提供形象化、立体化模式。展览情境即是观众与展品产生共鸣的中介。博物馆需要在展品视点和衍生信息的结构性关联的基础上建立展览语境,赋予展品特定意义和价值,同时以展览情境设计烘托展品形象,为观众创造与展品形象和展览主题相契合的情感氛围,以沉浸式、体验式环境,强化展品与观众的联系,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启发观众在展览时空内进行思考和对话。

4.3  迎合观众与影响观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博物馆应致力于以优质的展览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在迎合观众与影响观众之间寻求平衡,形成优良的展示标准和展览品质。迎合观众是指博物馆需要举办贴近观众文化心理的展览来联结观众、影响观众,展览要最大限度地与观众的认知结构相吻合,以恰当的方式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并促使展览良好的品味和品质的标准形成。影响观众是指展览要为观众创造深入思考和想象的精神空间。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来阅读展览,展览对观众的影响也是多层次的,如愉悦、教育、陶冶、提升等。展览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而是对话,衡量展览效果的标准不是有多少人观看展览,而是展览与多少人进行了对话,展览的价值在于给观众心理带来的变化。

5、结语

博物馆是公益性文化机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博物馆工作中直观展现、直面观众的部分,也是观众评价博物馆品质的重要依据。新时代的博物馆应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发展变化,以更加周到平等、更具亲和力和人文关怀的工作态度服务观众,激发博物馆的活力与创造力。通过展览选题的立意表现、展览内容的精彩解读、展览效果的整体呈现以及展览影响的价值效应等一系列环节,进一步提升展览的专业品质,扩大展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真正发挥精品展览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原标题: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意化表达——基于“无锁不谈:两岸合作交流巡回展”的思考

作者:周墨兰  太原市博物馆

原载于《自然博物》第5卷,第89-95页

微信来源:浙江自然博物院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使用


文章转自 | 策展时代

长按图片识别小程序码 即可购买


-End-

推 荐
阅 读

关于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和雕塑创意赛通知

报名 | 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专业评委报名进行中

2023年度展陈设计师/策划师队伍专业能力认证工作持续进行中

会员案例 | 三星堆1号神树柜的设计、制作与实施

博物馆展览双线索叙事的表达

【做博物馆 ·读懂建筑】香港M+博物馆:一个文化地标的诞生


博展联盟 | 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以行业社群为基础,“共建·共享·共生”为主题,搭建的文博行业协作平台;整合展陈行业资源,提供专项服务解决方案;以行业大数据为驱动力,为平台用户创新赋能;深度挖掘文化IP资源,推动展陈产业升级;促进跨界融合发展,引导行业发展方向。

/ 官 方 网 站 /www.518bwg.com

排  版|博小二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欢迎转发,点下“在看“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