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简谈科技馆展览设计模式对科普的影响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8-18 13:59:51     31

*转载自《云南科技管理》2022年第4期

简谈科技馆


展览设计模式对科普的影响


摘要

科技馆是我国科普教育的重要实体场所,其展览设计模式对科普工作的效果影响较大。我国科技馆行业目前过于偏重科学中心模式的建设而缺失了科学工业博物馆的类型,科技馆需要尽快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积累和发展,补强科学工业博物馆类型,将科学技术和历史两个维度都有所建树,在国家层面上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做出贡献。


党的十九大清晰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新要求。新时代,中国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公平普惠等方面发出了明确号召,成为科技馆体系建设的发展指引和根本遵循[1]。

科技类博物馆(我国称为科技馆)作为面向公众、服务社会的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是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场所,也是扩大科技文化交流、展示科学技术成果、创新城市文化的有形平台和重要载体。科技类博物馆的科学建设和发展,是未来我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2]。随着我国国力的发展,全国各地均投入了不同的资金在新建和改造科技馆,经调查,2018年全国共有244座科技馆,发展势头良好。科技馆的硬件是基础,但是展览设计模式是软基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需要科协和科技馆行业增强理论基础,在历史、原则和理论问题上研究清楚,才能用正确的理论指挥实践,办出优秀的科技馆展览,进而在全国的科普工作一盘棋上贡献力量。

01
科技馆的办馆宗旨和理念


1.1历史沿革

首先简述一下科技馆的历史发展演变进程,18世纪自然博物馆大发展,19世界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爆发,20世纪50年代科学中心初露端倪。刘东生院士、吴国盛教授已经将科学博物馆的分类阐述清楚: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三个类型,而这三个类型是历时而且是共时的[3],也就是虽然这三个类型是依次出现的也同时都存在着,后者的出现并没有取代前者,而我国的科技馆大多创建于科学中心潮流勃兴之后,营建思路对标欧美重实践轻时间的教育观念[4]。

1.2我国科技馆的定位

世界上重要的科学工业博物馆例如法国巴黎艺术与工艺博物馆、伦敦科学博物馆、德意志博物馆、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芝加哥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等经常是综合性质的,也就是既有收藏和遗产展示,也有互动科学展品,是合二为一的。世界上重要的科学中心例如旧金山探索馆、安大略科学中心等受科学、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影响而诞生于20世纪后期,这就要提到探索馆创始人弗兰克·奥本海默,他在物理上非常精通,在科罗拉多州的中学任教时去往欧洲参观了伦敦科学博物馆和德国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后发现了能够参与的展品更能够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思考,他深信科学中心的新兴教育形式一定能够增加和发展大众理解科学的能力[6],以后非常多的科学中心是参照这个模式建立的。

我国的科技馆起步很晚,只赶上了科学中心的发展大潮,所以是按照西方的科学中心的模式来建设和运营的,所以就自带有西方科学中心的理念:没有文物,不做收藏,依靠展览为依托,以教育作为展览的最终目的,让观众通过与展品进行互动实践而获得直接经验,旨在向观众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所以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展品雷同,创新困难,对科学技术的理解仅限于科学和技术本身,未考虑到科学技术的社会背景和人文地关联,历史维度淡薄[5]的问题。笔者个人认为中国的科技馆理应是一种“跨界融合”,他既应该有收藏、标本、陈列和叙事方法,也应该有 “体验科学”的互动展品,回归到发展后期的科学工业博物馆的综合属性阶段。


02
科技馆的展览设计模式


2.1我国科技馆的展览设计现状

国内科技馆大多是以学科来定义和划分展览,例如体感、电学、力学、数学、化学、天文、地理、交通、资源、环境等,且设计展品都以传播科学知识、增加趣味和互动为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样的展品仅是制作了大型的模拟该原理的互动装置,并没有与附近的展品和环境相互关联,没有体现出伟大科学家在发现这个远离之前的奋斗过程以及当时的科学与社会文化背景,参观完之后也没有引发观众太多的思考。长此以往导致国内优秀的展览不是很多,众馆雷同。通过学习业内专家的学术成果可以究其原因:我们对于科技馆展览设计原则问题和理论问题没有足够的学习和探讨,用看别人怎么做事就怎么做事的方式来进行展览设计工作,导致了展览鲜有成功的主题样式,我们科技馆行业仍需要大量的理论学习和不断实践来尽快缩小差距。

按照业内专家的归纳,展览设计的正确流程可以定义为基础研究→展示内容设计→展示方式设计3个阶段[7]。这个流程虽然作为行业共同认可的模范流程,但是具体谈到某一个步骤上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基础研究细分为理念研究和文献研究,研究的是调研需求、分析定位和调研相关科学领域的历史和资源,这是科技馆的主业,而在实际中发现,此步骤很多时候被忽略或者由第三方实施,此步骤应由科技馆来完成。展示内容设计这部分也应该由科技馆来完成,此步骤细分为展览总体规划、展览大纲设计和展示内容脚本设计,目标是提出展览和各展厅主题,划分展示内容,提出各知识点、故事线和脚本,如果由展品公司来完成的话,就失去了理论支撑导致,会被已有的成品来替代而变成了复制品。展示方式设计这个步骤主要是对展厅环境、空间分布、展品图纸和文案脚本的落地性展示,所以科技馆团队只要把握好总体要求,在每个步骤上发现偏差并提出修改意见即可,让最擅长绘图和文案的展品公司来进行技术性工作,毕竟科技馆团队是理论和思想策展团队,展品公司是图纸文案落地实操者,互有擅长,不可以角色颠倒。

2.2主题展开式的展览设计模式

展览设计首先应该遵循的就是主题展开式的展览设计模式,展览主题就是展览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旧金山探索馆的创始人奥本海默曾经说过:“一座博物馆好比一段乐曲、一首交响乐。虽然观众不一定了解乐曲的结构,但他们仍会感到它的存在,因为作曲家在写作时严格遵循着他的创作思路,努力使作品首尾连贯。创办科学博物馆的人如果想搞的出色,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主题展览的设计模式于上世界8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在上世纪90年代传到中国,我国部分科技馆受其影响诞生了一些主题展览,受到国内业界关注,但是国内对于主题展览设计模式仍然难以一窥全貌,更不要说能够准确和熟练的进行展览设计,所以业界首先且必须对博物馆学、教育学、传播学、科学史等理论进行补强,才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3科学史在展览设计中的作用

传统的科学工业博物馆是实物、标本和人工制品为主,创新后的科学工业博物馆既有实物、标本和人工制品,也有科学中心形式的互动展品,这两个特征可以在同一展品上体现,有时在不同的展厅分别展示。科学史是以科学家(人)和科学事件(事)为中心的历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自然科学里涉及到的所有人、事、物都是科学史的范畴[8]。想要设计出具有启发意义的主题展览,必须有丰富的科学史素材才能挖掘出真实的历史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展示主题。我国的科技馆如果要想避免将科学技术进行干巴巴的空泛展示,避免让观众不加思考而娱乐化操作展品,就要利用好科学史这个工具来设计展览,让观众能够安静的参观完之后认清科学技术发现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状态、科学家的奋斗精神,最终观众可以带着开放式的问题回到学校和家庭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                               

2.4叙事学的展览设计手段

观众在参观科技馆和博物馆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一方面是因为博物馆的展品处于封闭状态,灯光局部照射的效果营造了静谧的文化氛围,观众不自觉地被展厅环境、历史文物本身和明晰的叙事方式所吸引而安静的参观,参观后能够引起一系列的思索,展览的目的就达到了;而我国的科技馆由于参照科学中心的形式而大量的使用互动性高的展品,环境明亮且观众声音较大营造了欢快躁动的氛围,没有营造出科学文化的体验氛围导致了大部分观众不假思索的为了互动的欢乐而参观,参观之后也很少引起思考。从这个道理上说,除了使用好科技史这个工具,科技馆需要在展览叙事方式上也要及时的向博物馆学习,同时在展厅环境布置上也要适当营造静谧的文化氛围,才能完成展览的教育目的。

提到科技与人文,科技馆对于某种人文精神或哲学思想的表达虽然困难,但可以用叙事即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文化的内在层次,听故事是观众接受信息的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从博物馆的角度来看,通过叙事,将人物、事件、展品捏合在一个故事里进行展示,让文化内核的意义,能够在故事中自动浮现,避免了过于直白和教条化的展示方式[9]。例如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和黑龙江工程学院工程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利用情节化的叙事策略,利用一些或者几组展品的顺序、对比、重新建立语境的方式来完成展览设计,是在叙事方面的优秀叙事展览。



03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普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作为科普行业的重要力量,科技馆应快速提升展览设计理论水平,增加实践经验,提升展览教育能力、补强信息化应能力、完善人才队伍,必然能够给广发人民群众带来极具科普作用的展览,给科普事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殷皓.科普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003.

[2].王康友,李朝晖.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研究报告[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02:5-13.

[3].吴国盛.走向科学博物馆[J].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03:62-69.

[4].沈辛成.博物馆里的科技、时间与历时性——叙事式科技观和我国科技博物馆的新使命[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0,06:15-22.

[5].吴国盛.走向科学博物馆[J].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03:62-69.

[6].王恒. 科学中心的展示形式[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8.

[7].朱幼文.科技博物馆展览资源建设:“人”比“物”更重要[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02:20-28.

[8].黄雁翔.从科学史出发构建展览设计思想[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Z2:9-12.

[9].许捷. 科学文化的博物馆表达[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06:18-25.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