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世界博览】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和他的“孤独之地”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8-16 20:27:41     22
浪漫主义是文学、音乐、美术领域的一种大“思潮”,追求的是内心情感的强烈外化,感性占据上风,因此相关的文艺作品主要表达直觉、感受和想象力,追求的是“主观真实”,而不是拘泥于所谓的“客观现实”。
在文学领域,浪漫主义有歌德、拜伦、雨果、普希金这样的文豪;在音乐领域,浪漫主义则起步于贝多芬晚期,肖邦、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都属于这个范畴;在绘画领域,浪漫主要表现为“奇绝” “幻想”“悲情”“灾难”“梦境”,代表作有契里柯的《梅杜萨之筏》,透纳的《暴风雪:汽船驶离港口》,戈雅的“聋人屋”黑色系列……一幅幅看过来,这些浪漫主义的名作其实很不“浪漫”,反倒是残酷、恐怖、绝望的。
浪漫主义发生在启蒙运动之后,是对理性占据绝对话语权的一次人性“反击”,浪漫主义并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种风格,或者说是一种美学观。浪漫主义的关键词是“崇高”,这个词和“浪漫”一样,很容易被误读。
01
风景中的“崇高”力量
最能通过风景的“崇高”来展现人之渺小的画家,就是德国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在浪漫主义之前,风景画的地位并不高,排在宗教画、历史画和肖像画之后。之前的风景画也只是表现自然风光之美,或者在古典主义的“艺术公式”里呈现古希腊、古罗马式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是一种标准化的完美。
弗里德里希发掘了风景画的另一种可能。

弗里德里希自画像,苏富比拍卖行供图。

02
厚重的阴影
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完工,重启后的第一个国际交流大展就是来自德国的“启蒙的艺术”,大展中展出了弗里德里希的《雪中石冢》,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说实话,即使当时有老师的讲解,也看不太明白。后来去国外的博物馆参观次数多了,看到弗里德里希的作品也多了,慢慢也就体会到了画中所表达的含义。
弗里德里希的代表作《雪中石冢》。
《雪中石冢》是弗里德里希早期的风景画,并没有直接的宗教元素。在天寒地冻的山上,一片雪地中兀立着三棵枯树,稍远处也有几棵小树,再远的地方就被寒雾笼罩,分辨不清了;右前方树下的一侧有一只不起眼的小鸟飞过,黑色的羽毛越发显示出季节的严寒和森林的空寂;三棵树几乎以等距的方式排布,有一种均衡、稳定之感,三棵树的颜色也根据距离观画者的远近,呈现出不同深度;三棵树中间有几块石头,其中一块很大的石头在最上面,压住了下面的几块小石头,给人一种叠放的感觉,不太像是自然形成的,没错,这就是一个石冢,而包围着它的三棵树似乎护佑着逝者。画家并没有刻意去制造风景的美感,画中透出的神秘与静谧,与死亡的主题十分契合。
石冢(也叫“支石墓”)在全世界各地都有,欧洲北部比较常见,是一种史前坟墓。这种坟墓本身就有很强的神秘感,石头摆放的造型类似于一种秘符。
枯树的画法很像中国的山水画。枯树只呈现线条,视觉上也远比繁茂更有张力,更何况“寒林”本身就意味着萧索与凄清。

《人生的阶段》是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于1835年创作的一幅寓言油画。这幅画在他去世前5年完成。

弗里德里希的另一个标志化形象——背影。在德国,就有一个专门的画种叫“背部人物”,在英语中叫“rearview figure”,译为“后视图”。

03
背对着世界
从早期的创作开始,弗里德里希画中的人物就大多是背影。有天地之间渺小的背影;有幅度稍微大一点的群像式的背影;更为人熟悉的是“顶天立地”式的大比例“背影”。

《雾海上的漫步者》,德国汉堡博物馆藏。

《雾海上的漫步者》(1818年)是弗里德里希的代表作,这个伫立山巅眺望远方的背影也是艺术史上的经典形象,是“浪漫主义”的代言人。
背影画有个最大的好处,因为没有了具体的面孔,他就不再具体指代谁,因此可以直接进行情感投射,观看者可以把背影替换成想象的任何人,甚至就是自己。
《雾海上的漫步者》中这个登临山巅的绅士,穿过雾海、穿过重山,望向遥远的云之彼端,颇有一种“临碣石、观沧海”的气度、“山高人为峰”的豪迈,但也有一种未知的神秘——他是谁?为什么要爬到山巅?他在看什么?他会向往远方更高的山峰吗?
有人说这是献给已逝的萨克森步兵团少校的画,更多的人认为这是画家的自画像。
在这幅顶天立地的人物背影画中,风景并没有失去它的重要性,他以古典化的构图手法,精心构建了山峰、云雾、人之间的位置关系。无论是画中人、脚下的悬崖巨石,还是远处看起来陡峭的石壁(尤其是画右侧远方那块兀自耸立的巨石),隐隐表达着信仰的坚定。
很多风景画都会将风景(尤其是山景)放置在“须仰视才见”的位置,这幅画中自然景色从高高在上转移到了平视的角度,甚至被踩在脚下。中景的岩石呈现出山峰的形状,远景的平川看起来反倒更为和缓。这样的风景构图使人被抬高了,传达出了一种空旷辽阔、一马平川的感觉,也让人成为一个可与自然平等对话的主体。
这幅画也很好地诠释了浪漫主义的“崇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壮美”。人在高处往下看本来就会产生非常符合“浪漫”概念的恐惧,这种“安全”的恐惧带给人一种有益的刺激。而且,伫立山巅的只有一个人,这也让画中的“茕茕孑立”直面“莽莽苍穹”有了特别悲壮的美感。
《在帆船上》,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1818年,除了《雾海上的漫步者》,弗里德里希还创作了《在帆船上》。帆船是他特别喜欢的绘画主题——大多数画中帆船的桅杆高高耸立,刺向天空,而纵向的桅杆与横向的桅杆还会形成“十”字,这也是弗里德里希喜欢的一种宗教隐喻。他的故乡是著名的港口城市,在这里长大的人,都懂得帆船意味着什么、桅杆意味着什么。《在帆船上》是一幅双人背影画,画中一对男女坐在帆船的船头,望向远方海岸的教堂尖顶。这幅画是在他婚后完成的,想要表达的意思,不难理解。
这里有个小攻略与您分享,在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总参谋部大楼(冬宫广场的对面),其中一个展厅里有弗里德里希的多幅画作,包括这幅《在帆船上》。

在弗里德里希生命的最后15年里,他的声誉不断恶化。早期浪漫主义的理想已经过时,同时代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孤僻而忧郁的人。如今,作为观者的我们站在“他”的背后,那一刻,他不再孤独。

本文节选自《世界博览》杂志2023年第14期

责编:马南迪

 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世界博览》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