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古来文气重。以故唐朝偏爱,将五座帝陵安于斯。旧时自县城西门以入,牌楼两列,崔巍森然,七十二座,星罗棋布。有士自长安来,不由惊呼:此西京王气之所系也!于是一步一拜,虔诚之至!
蒲人重文气,尤重气节。朝代更迭,沧海横流,愈显蒲人本色。如明之王道纯、单允昌、秦一藩、和鼎,清之屈复、王鼎、周爰诹,近世之井勿幕、李元鼎、杨虎城、李仪祉等,皆邑中翘楚,节烈士也!
惜乎世事沧桑,历代文献多有散佚,致蒲邑仁人志士、名儒硕彦之史迹,之著述,颇多残缺之憾。幸得周爰诹先生,首倡“文献征录”,于荒烟蔓草中,稽古钩沉,“旁及见闻,博访友朋,间求與论,但期实录”(见《蒲城文献征录·序),编辑刊成《蒲城文征录》《蒲城献征录》《蒲城文献续录》《蒲城诗征略》多种。周爰诹先生实为我蒲城文化积累之莫大功臣!
嗣后,百年以降,世风遽变,故纸飘零,国粹见弃,我辈后学,情何以堪?今有原县志办主任、乡贤赵可公,追周太史遗风,白发耄耋,不坠其志,殚精竭虑,搜求拾遗,又校注正误,孜孜以求,不知老之将至!计校注清康熙五年《蒲城志》、康熙五十三年《蒲城县续志》、乾隆四十七年《蒲城县志》、光绪三十一年《蒲城县新志》、民国三十七年《蒲城县志稿》、屈复《弱水集》等多部。又赖蒲籍乡贤王少峰、许石林,爱心学者问永宁,以及刘增良、蒋建章等人,或策划指导,或包装设计,或资助出版,方促成上述典籍得以重刊于世。传承之功德,山高水长,我蒲人当永怀感念且颂扬之。
赵可公在以上典籍校注中,唯《弱水集》着力最多。《弱水集》为屈复代表作,亦是我蒲城之优秀文化遗产。屈复系清初著名诗人和诗学大家,与沈德潜、袁枚旗鼓对垒,高倡“寄托说”,纵横海内四十年,赫然独树一帜。屈复一族,为蒲望族,世食明粟。吴三桂屠城时,其叔父蒙难,国亡家破。屈复虽生于康乾之世,却负有国仇家恨,以故《明遗民录》将他列入其中,堪称“准逸民”。屈复追慕“关中三李”气节,一生誓不仕清,过着一种“似隐非隐,似狂非狂”的生活,却诗名满天下。屈复长于律体,诗风沉雄浑厚,气格高昂。他以“弱水”命其诗集,借用《禹贡》“弱水既西”之典,隐晦曲折地表达了其反清念明之思想。
《弱水集》内容大多咏史记事,旅游酬答,但不少作品亦表现出故国兴亡之感慨。在《长安怀古》《洛阳怀古》等记游咏怀诗中,亦流露出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在大兴文字狱的康乾时期,屈复亦难免罹祸。乾隆四十四年,《弱水集》被列入禁书。军机处奏词是:“《弱水集》诗中多违悖语,应请销毁。”指摘《曹荔轩织造》一诗,有“诗书家计俱冰雪,何处飘零有子孙”诗句,影射康熙皇帝第十六女(传说第十六女系曹雪芹之母),以故《弱水集》与《石头记》同时被禁毁,此即严重影响了《弱水集》的流传,以致后世散佚缺失甚多。据赵可公调查,今乾隆原刻《弱水集》版本存世极少,蒲城县图书馆仅存清末诸生徐澍鍼手抄《弱水集吟诵》六册残本,韩城市司马迁图书馆存有《弱水集》十五至二十二卷,大荔县文体广电局存有《弱水集》十一至十二卷。这次校注《弱水集》,主要依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类集·弱水集》复件为蓝本,参考存世的乾隆七年《弱水集》原版残卷和道光年间出版的《十家诗钞·弱水二》,以及清末蒲城徐澍鍼手抄《弱水集吟诵》残本,努力做到完璧。赵可公历十数春秋,呕心沥血,披阅校点,始完成这一浩繁之文化遗产工程,可喜可贺!
横渠四句中有云:“为往圣继绝学”。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亦倡言:“大丈夫生当斯世,宜……为民族存正气。……为祖先留生气,为民族续命脉。”赵可公们自觉自愿、无怨无悔地珍惜国粹,整理国故,即是秉持了这种信念。
作者:李高田
编辑:田佳琦
审核:张乐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