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海:重美术馆开馆展”展览现场
北京重美术馆
重美术馆筹建于2021年,坐落于北京石景山区的北重科技文化产业园区内,由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公司全资创办,是北京石景山区的第一座新生的民营美术馆。重美术馆集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国际交流功能于一体,旨在为观众提供拥有全球化视野、多元化体验的艺术展览、研究和公共文化活动。







“时间的海:重美术馆开馆展”展览现场
北京重美术馆
关于展览主题,魏祥奇在展览前言中谈到,时间贯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是一个既日常又超验、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从宇宙大爆炸到太阳系的诞生,从生命的萌芽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间的尺度是浩瀚的、无限的。时间的本质是运动、变化,是人类感知、认识、描述世界万物创造的一个术语。没有人类的时间毫无意义,并不存在。时间无法脱离空间和物质单独存在,传统时间被呈现为连续、不间断的形态。重美术馆也是一座在历史建筑上重获新生的新美术馆,其自身即涵盖着对既往的重构与再造。沧海桑田,历久弥新,时空在此回响。“时间的海”,也正是在向重美术馆这座焕发新机的工业建筑致敬。

展览篇章
即兴篇章展出刘索拉/于捷、隋建国、王光乐的作品。即兴是直觉,是瞬间的感受和表现。即兴是灵光乍现,是艺术家内在涌动的生命力的迸发。即兴是不确定的状态,是随机而动、自由生发,是控制的失控、有序的无序、理性的非理性,是中间的形态。即兴是身体性的,原生性的,身体是媒介,动人心魄。即兴,过程性远重要于最后作品的形态。中国传统思想史中有北宗渐修和南宗顿悟之别,即兴,累近于顿悟,是塑空的状态。




刘索拉/于捷《鸡赶庙会》
视频部分截图
传统篇章展出陈琦、康海涛、王舒野、向阳、杨泳梁、叶剑青、周吉荣、朱建忠的作品。传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追溯与再造。老子和庄子主张的虚、静思想,精神的超越性,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传统是被激活的。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翻译和引入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同时,很多学者也在梳理和重置传统。中国文化精神是鲜活的。艺术家内在之中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的感召,文化的主体性融入其创作意识之中,展现出新的博大的中国文化精神气象。










左 朝戈《两座山》
右 苏新平《红之十一》
前 刘展《照耀你 No.1》
后 刘商英《荒原计划8号》

抽象篇章展出陈若冰、陈文骥、冈本信治郎、沈忱、田卫、王永学、小清水渐、张羽、志村姐弟的作品。抽象是现代艺术的重要主题,其核心是对人内在精神世界的重塑。艺术创作脱离对他者的描绘,走向对内在自我生命意识的发明。抽象是至上的形式,是眼见心会,是理性、精确的提炼与归纳,大道至简。抽象,是生命意志,是节制、极限,是对本质的探究。抽象,时间被折叠,重复劳作,是缓慢的推荐,是对自我本真状态的展现。抽象,是神秘的新视域,是超时空之门,是心门。



左 陈若冰《2212》
右 田卫《风雅》


感觉篇章,展出的是展望的空间艺术作品。感觉,是感受、感知,觉悟、觉醒。感觉,是时间的叠积形态,是时间记忆与时间知觉的并置。感觉,是快速的综合性判断,是知识经验、思想经验和社会生活处境复杂运算后的答案。人拥有自主意识并不容易,大部分的时间里,人都要遵从理性、秩序、规则,自我约束。感觉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造成了人对时间、空间和万物的感觉差异极大。



拟象篇章,展出蔡磊、恩里科·巴赫、侯子超、冷广敏、欧阳苏龙、童昆鸟、王志渊、于林汉的作品。拟象,拟自然世界之象,拟虚拟世界之象。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镜像,是对现实时间的扩展,也是一种反叛。在虚拟世界里,时间是可以不断重启的状态,它是永恒性、超限性的。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新媒体、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涌现的信息让时间加速了。艺术家借助新媒介和数字艺术语言展开新创作,开始关注和表现这种新视觉景观,形成对虚拟现实议题的新拓展。未来已来。


中 王志渊《斜光#3》
右 冷广敏《交错的鸟类社会》

左墙 冷广敏《交错的鸟类社会》
右墙 侯子超《新树与旧树间通行》《喷鲜得胆休真火麻散》

左 恩里科·巴赫 《COO》《ZSNR》
右 欧阳苏龙《消失的物No.1》《消失的物No.2》

童昆鸟《种子基建站》
图片来源:北京重美术馆 摄影师:董林

展览时间
展览地点
艺术家|谭彼得 Tan Bide

虚拟人生

元宇宙公民的肖像

六位国外80后女艺术家的画
艺术家 | Peter Doig 苏格兰
艺术家 | Marcel Broodthaers 比利时

艺术家 | Jeffrey Smart 澳大利亚

艺术家 | Mark Leckey 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