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華睿投资企业合作大会”现场
華睿投资董事长宗佩民作了《新结构调整带来的风险与机会》为主题的演讲,同时邀请12位优秀企业家,围绕数字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企业出海等作主题分享。
華睿投资董事长、创始合伙人宗佩民
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光伏专委会秘书长吕芳
吕芳秘书长首先向大家介绍了2022-2023全球及中国光伏市场,她表示:“2022年全球新增装机230GW,同比增长35.3%,其中中国新增装机87GW,约占全球新增装机三分之一,并将持续引领全球光伏市场的迅猛发展。在出口方面,2022年我国光伏出口额约512亿美元,欧洲依然是主要出口市场,约占出口总额的46%”。
对于中国光伏行业面对的外部挑战及目前全球产业布局方面她提到:“2022年中国光伏行业共遭遇贸易壁垒政策12项,其中7项来自美国,3项来自印度,2项来自欧盟,其中于2022年6月美国海关依据‘强迫劳动’法案一度扣押了3GW自我国出口的光伏组件,给我国企业造成较大损失。光伏产业全球布局的特征从以中国为中心,逐渐转向全球化与本土化并存,中、美、印、欧为主要对象”。
在全球供应链新一轮博弈中,吕芳秘书长作为IEA PVPS全球七位副主席之一,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提出了以下建议:“要特别关注2022年8月生效的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简称为 IRA法案)以及2023年5月出台的实施细则,以及类IRA政策,比如欧盟的净零和工业法案。这些以产业补贴为特征的政策,加之以能源变革的内生需求,以及绿色壁垒,形成组合拳,目标指向从海外‘制造业空心化’,变为‘制造业回流’,因此我们看到美国和欧盟都宣布了2030年分别打造本土50GW、100GW的光伏产能目标”。
“美国IRA法案细则发布,加大本土制造竞争力,进而对我国甚至全球的光伏供应链带来深远影响,并在长远期影响中国光伏的全球定价权,亟待关注”。针对这些问题,吕芳秘书长提出了三点应对建议:
一:提升光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穿越市场壁垒。加强我国光伏技术的自主创新和迭代能力,保持中国光伏产品更突出的性价比优势,即便中国光伏产品较美国本土产品可能存在生产和税收抵免以及额外的10%奖励补贴,也能弥补差距,持续具备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协作重构海外光伏产业链布局。一是海外贸易壁垒促使我国光伏企业近年来加快了布局海外一体化产能的步伐,辅材辅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鼓励国内产业链上下游在海外区域集聚发展,发挥协同优势,重构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产业集群。二是邀请专业的涉外律师团队、国际行业协会组织和光伏龙头企业代表,深入了解和研究美国以及欧洲等地区相关政策法规走势,科学研判全球光伏产业链多元化、本地化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加强对市场壁垒、管制政策等敏感信息的监测,重点关注“外国敏感实体(FEOC)”的延迟定义和名单变化,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三:扩大内需进一步巩固国内光伏产业链优势。我们还需进一步扩大内需,深耕国内多场景、高比例的光伏应用潜力,通过提供绿色金融、产业政策等,扶持国内光伏产业链信心;夯实国内光伏产业大后方和根据地,助力已经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的新兴光伏产业基地继续做大做强,比如嘉兴秀洲、安徽滁州等地,维护坚强、有弹性的国内光伏供应链能力。
文章来源:ECOP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