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的阅读经历都是动人的,每个人在深度阅读中的感受又是不同的,尤其在如今这格外喧嚣的信息环境下,能够潜心阅读反而成了一场充满可能性的冒险旅程。有人在这里造就一生的童话,有人在这里学会成长,还有的因为阅读结下了美妙的缘分。希望我们可以在别人分享的阅读经验中,找到自己钟意的生活之美。
书来助我
文|韩松落
图|南阳
真正助人的书,都是在节骨眼上实施了精准打击的书。至于它趋向光明温暖,还是阴郁迷离,是让我更振奋,或者更低落,向来不在我考虑之内,我要的只是足够丰富,以倍数叠加的人生体验,是天眼大开,狂风呼啸而至,是分身为亿,破碎虚空。

创作需要外部的帮助,有的时候,这帮助的力量来自山河草木。
爱看书的发作性睡病患者
我也是近几年才知道自己是一个发作性睡病患者的。据母亲说,我在婴儿时期几乎是24小时连睡,根本不需要大人哄,长大后睡眠时间也很长,自然就很少参与群体生活,导致我对现实生活的记忆很少。再加上我对文字几乎过目不忘,所以人生的大部分记忆都跟读书有关。
责编:常凯
阅读的九曲流觞
文|赵小斌
图|南阳
作家萨默塞特·毛姆曾在一篇名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的文中这样赞美阅读:“没有哪一项活动可以像阅读一样自由,随时开始,随便读多久,而要做其他事时也能随时搁下,既方便又简单。养成阅读的习惯便是为你营造一座避难所,可以逃脱人世间几乎所有悲哀。”许多年后,这一赞美被某中文译者取其精髓,用作其编纂的一册毛姆文集的书名,也就让这句话不胫而走,成为毛姆最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自此之后,阅读的任意一种场所,都成了读者或长或短地从俗事中抽离,“生活在别处”的某种所在:无时无刻,也无所不在。
日常阅读时,总在报端书间看古人惜时如金,常引董遇“三余”说,以“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谓无时不可读;或引欧阳修“三上”说,以“马上、枕上、厕上”谓无处不可读。
阅读里的科技与狠活儿
靠阅读放松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图|Emily
回想我的阅读,竟是从字典开始。还不认字时,我喜欢专挑字典里的生僻字,把它们写在田字格里。
阅读的“陷阱”
人生太短,好书太多
随着阅历增加,读者在现实生活中会遭遇更多孤独时刻,如能在阅读中以自身经验去填补文本中的“空白”,才有可能构成新的经验。这份经验会促使读者不断读下去,不断在文字中实现一次又一次心灵的对话。
“书到今生读已迟”,人生太短,好书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