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方社长的邀请,参加《教师博览》重点作者会暨创刊三十周年优秀作者读者颁奖会。与会者大咖云集,而我一介草根,忝列其中,诚惶诚恐。
出发前,请好友志君挥毫写下我的心声“教师博览 精神家园”,书道有魂,字字箴言,细品来,内心笃定,生出缕缕感念。
我是《教师博览》的读者、作者,如王福强先生所说的“草根情怀”,师范毕业踏入学校的大门,我始终愿意和孩子们在一起,做教育的观察者、思考者和实践者。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花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工作二十多年,带着痴迷与倔强,流连于孩子中间,走过春夏秋冬,不急不缓,岁月尚好。
我的朋友李茂老师说:
世界上只有两类人,一类是做过教师的,一类是没有做过教师的。做过教师的人,有一笔财富是那些没有做过教师的人永远无法拥有的,那就是他的学生。教师拥有的其实也不是他的学生,他拥有的只是他和学生的故事。
几分庆幸,我怀着谦卑在一个个安静的夜里写下和孩子们的故事,记录了一段特别的心路历程。这些故事,陆续在《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等刊物上发表,传递了教育主题词:体恤、倾听、陪伴和激励——这是我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界的一位前辈鼓励我把这四个关键词做成一场“教育的革命”。多年以来,一直在努力,想让自己在场的教育可以好一点,可以一直站在儿童的角度来审视今天的教育,可以成为儿童的代言人,保卫童年,保护儿童,坚定地成为堂吉诃德式的“孩子王”。
感谢《教师博览》为我搭建平台,传递出我对教育的理解。当初,余华编辑的电话打过来,深沉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教师博览》的厚重——不敢相信,会在遥远的地方有编辑在关注我写的故事。
接连几篇叙事发表,我竟也有了几分自信。
余华老师有一次鼓励我说:要做苏霍姆林斯基一样的老师!顿时,生命里一道光闪过——在教育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榜样,回到教育现实,力行不辍,自然拥有不一样的教育人生。
岁月见证品质,深耕铸造品牌。
《教师博览》创刊三十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她是教育智慧的宝库、教育情怀的甘泉、教育思想的摇篮、教师心灵的港湾、教师生命的炬火。
教育需要智慧,《教师博览》中大量来自教育现场的观察与思考,带着作者内在的教育温度,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那种深深的共鸣,是情感,是思想,更是人性的相互信赖与关照。
教育需要情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读《教师博览》,看见教育的困境和迷茫,看见儿童的天真与痛伤,看见教师的使命与担当。万千作者的心声汇聚,汇聚,一份刊物的情怀也便跃然纸上了。
教育需要思想,独立思考的能力始终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品质。在《教师博览》的文字里,真知灼见,熠熠生辉。阅读间,作者与读者的心灵交汇、碰撞,像极了乘一叶扁舟穿越惊涛骇浪,抵达海天一色的辽阔圣境,心性澄明。
如果寻找一份关注教师心灵的刊物,必须推荐《教师博览》。关注人的内心体验,关注人的生命成长,关注人的精神淬炼。在纷杂的世界里,寻找一方安静的地方已经不容易。夜深人静,当你捧读《教师博览》,亲近那些带着生命体验的文字,会不断获得自我慰藉的力量。使命从未束之高阁,初心始终朝气蓬勃,爱孩子,爱教育,每个老师都是“不一样的烟火”。
《教师博览》是教师生命里的炬火,照亮远方,也照亮自我。读《教师博览》,在困顿的岁月里激发前行的勇气,在局促的奔走中安顿疲惫的心灵。生命里要有光,有爱,有希望——正是这份走过三十年的刊物,让无数的中国教师走出彷徨,挺直了脊梁。要相信:追随炬火者,终将成为炬火。
“教师博览,精神家园”,十几年过去,余华主编第一次打来的电话,还时时响在耳畔;“教师博览,人生驿站”,一路走来,方社长每次相聚时的鼓励,会永远暖在心田。
由衷地感谢《教师博览》,感谢各位辛勤的“教师博览人”!祝福《教师博览》越办越好!能够跟随这么多名家名师一起做教育,真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