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点击蓝字 轻松关注 《聚芳斋名石工艺》
博览 | 雅集 | 聚芳 | 艺海
汉•巧色白玉蝉
玉蝉
商
河南安阳白家坟西墓葬出土
商代 绿松石蝉 江西博物馆藏
蝉,也叫知了。在演化变为成虫之前生活在泥土之中,等脱壳变成蝉后,飞到树上,饮露鸣唱,可谓出污泥而不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对“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的高洁极为赞赏,这也是人们喜欢以蝉的形状作成饰品的缘故之一。
玉蝉盛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多用作敛葬中含玉,放置于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绝俗,复活再生的意义。
玉蝉,秦,长4.8,宽2.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藏
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池头村出土
人们认为蝉在秋凉之时从树上钻入土中,等春暖花开之时,再从土中钻出爬上树,能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因此死者口含玉蝉寓意为由蝉引路而获得重生。
玉蝉,西汉,长4.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江苏省盱眙县出土
西汉 玉蝉 三峡博物馆藏
汉代 黄玉琀 故宫博物院藏
东汉 白玉蝉
河北博物院藏
西汉 蝉形玉蝉
扬州博物馆藏
秦汉玉蝉,线条简练,以直线为多,琢磨平整,锋芒锐利,刀法粗犷有力,故有“汉八刀”之称。其后历代所制玉蝉,与之相差甚远。
除了刀法、包浆之外,玉蝉的头部形态也是鉴别其具体制作时间的依据,如:平头玉蝉大多为西汉早中期所制,圆头玉蝉大多为西汉中晚期所制,而眼珠突出廓外的玉蝉大多为西汉晚期制品。此后历代玉蝉也都有其不同的代表性形制和特征。
玉蝉,商代,长1.9厘米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出土
商周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象征身体部位。
玉蝉,西汉,长6.2,宽3.1,厚0.95厘米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藏
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保安山出土
两汉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蝉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蝉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汉代玉蝉造型规整,变化较少。
玉蝉,东汉,长4.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江苏省盱眙县出土
南北朝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
玉蝉,六朝,长6.4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出土
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
玉蝉,东晋,长6.3,宽3.1厘米
南京市博物馆藏
江苏省南京市中央门外郭家山出土
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
蝉蛹从土中爬出,蜕壳羽化,高栖树干,鸣唱一夏,流响声远的生命历程,很早便被古人关注和认知,并视为精灵神异,甚至挂钩联想到人的生死往复。于是,早在五千多年前,古人便拿玉来制琢蝉的形象,佩戴身上,期待拥有蝉的灵气与禀赋。最早的玉蝉,出于良渚文化,形象朴拙,背面钻有牛鼻孔,缝缀在衣物上,可强化巫觋上天入地、事神求福的法力。降至商周时期,玉蝉仍时有所见,除了装饰佩戴,还出现了放入死者口中作为口琀使用的玉蝉。
汉 清宫旧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温馨提示:图文来源网络,本文仅限于交流与普及知识,不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第一时间删除撤销。
-----------

推荐阅读
长按二维码 关注聚芳斋名石工艺( jfz51888888)
聚芳斋主人
手艺狐
工艺美术师
期待与您结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