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会展之都“新贵之争”(下篇)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7-19 19:05:10     17

什么是会展之都的“硬指标”?

谁才是“会展之都”新贵?

本文在分析完城市后进行解读,本文较长,也可以直接拉到最后看结论。

青 岛

青岛是全国大型巡回展必去的城市,有4座会展场馆,展览面积也是山东第一,全国领先;青岛是山东实力最强的城市,山东各类产业齐全,也为青岛的“会展之都”带来“先天”产业优势。

2021年青岛市“十四五”专项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青岛将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国际会展名城,建设全国知名的“海洋会展中心和“时尚会展中心

到2025年,力争全年举办较大影响的会展节庆活动550个以上,形成5个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品牌会展活动;培育15个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内品牌会展活动;与50个国内外知名会展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入10个左右区域会展联盟或国际会展组织,胶东半岛城市会展交流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2022年,青岛以加快国际会展名城建设为目标,从顶层设计着眼,制定了《青岛市会展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从政策衔接入手,制定了《青岛市促进会展业发展的10条政策》,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方向、路径以及引导。

2023年上半年,青岛印发《青岛市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一批)》,在优供给扩需求方面提出,发挥展会平台作用,对展览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的贸易类展会和2万平方米的消费类展会给予补助。种种的顶层设计、利好政策加持青岛会展经济能量释放。

据介绍,预计今年青岛举办展会节庆活动300多个、展览面积约400万平方米,较去年增长一倍。

今年2月份,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青岛世博城国际展览中心三大展馆,今年一开年签约及在谈展会面积已达350万平方米,这一数据超过了2019年青岛市全年办展面积的80%。

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坚持把打造海洋特色展会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出台了支持涉海会展相关政策,每年举办10场以上海洋主题会议、展览和节庆活动,推动海洋会展与海洋产业互促共进,形成了有展、有会、有节的海洋会展新格局。

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已成为全球渔业展“龙头”,成为国际渔业贸易的“风向标”。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囊括了国内主要海洋科研机构和技术产品,逐步成为先进海洋科研成果的“检阅场”,日益受到业界瞩目。

在优势产业链上,汇聚了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众多展会;在新兴产业链上,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展会引人瞩目;在现代服务产业链上,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重大展会、节庆活动有力推动现代商贸、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

武 汉‍‍‍

近年来,武汉市会展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武汉作为我国中部会展经济的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已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新名片,目前位居全国会展城市第二方阵前列,连续多年获评中国会展名城“金海豚”奖和“中国会展最具办展幸福感城市”奖。

“十三五”期间,武汉累计举办展会节事活动超过3300场,2016-2019年年均举办展会节事活动超过750场。

武汉会展设施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中上游水平,展览面积30万平方米,拥有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中国(武汉)文化博览中心、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等,其中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室内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

近年来,品牌展会能级逐年提升,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等一批本土展会,逐渐成长为大型品牌展会;“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世界集邮展、《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国际马拉松等重大展会节事活动在武汉成功举办,不仅发展了经济,城市的活力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同时,武汉会展市场主体不断成长壮大,会展企业以展会工程及组展为主,高能级专业企业较少。目前年营业收入过亿元会展企业5个,加入国际组织(UFI、ICCA)会员单位8个,会展类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

近期,《武汉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制定了7章共20条政策措施。其中提出,举办规模每增1万平方米奖10万元、单届最高奖200万元。武汉用近年来最大支持力度,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家会展名城建设。

根据《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武汉要打造中部地区会展产业新高地。

支持健博会、机博会、光博会、桥博会等品牌展会做大做强。办好华中图书交易会、长江非遗大展等文化展会,提升会展策划、宣传、营销等环节文化内涵和创意设计水平。办好中国(武汉)文化和旅游博览会、武汉美术双年展。

培育会展龙头企业,完善会展业相关策划、广告、设计、翻译、旅游、经纪等支撑服务体系,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支持本市文化企业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和承办文化会展活动,吸引国内外知名重大会展落户武汉。

重点支持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车谷体育文化交流中心等会展场馆策划、引进和举办国际国内知名展会。


厦 门‍‍‍

厦门20万平米的会展中心有两个,一个是建发集团旗下的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另一个是国贸集团旗下的厦门国际博览中心,试问除了北上广之外还有谁具备这样的硬件条件,可想而知,厦门的“会展之都不想打造都难。

厦门是国内最早布局发展会展业的城市之一,地理区位优越、城市环境优美、营商环境优良、产业基础扎实、会展配套完善,是热门的商务、会展目的地。 

早在2003年,厦门在国内率先出台实施了展览奖励政策,2008年将扶持奖励范围扩大到会议产业;2014年6月,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出台了《促进厦门市会展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对会展产业的扶持奖励力度,对自主举办和招揽引进的会展活动、在厦门设立会展主体等方面给予奖励。2015年1月发布《厦门市经贸专业展场地租金补助办法》,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会展业的引导鼓励作用。

 近日,厦门市商务局、财政局联合印发《厦门市进一步促进会议展览业发展扶持办法》,围绕展览项目、会议项目、产业会展重大项目、会展主体培育项目、会展人才建设项目、会展业宣传推广项目等六个方面,全力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

并对在厦门举办6000平方米及以上,实际展期不少于3天的经贸类专业展会给予奖补,包含规模奖补和场租补助。 

同时,会展主体培育项目的政策分为承办机构奖励和会展场馆运营机构奖励两部分,最高奖励100万元。会展人才建设项目,则主要分为会展人才落户奖补和会展培训奖补两方面。人才落户奖补按照厦门相关人才政策给予落户和补助;会展培训最高奖补30万元,为会展业发展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厦门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大型现代化的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的会展城市之一。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包括A、B、 C、D展馆及一座拥有248间客房的准五星休闲商务会议酒店。厦门国际会议中心是大型、现代化的综合性会议中心,可以满足各类会议活动的需求。

此外,厦门国际博览中心由展览中心、会议中心、会展酒店等组成。厦门佰翔会展中心及厦门佰翔五通酒店是福建省首家高端酒店与会展中心一体化运营的综合体项目,集会议、活动、休闲、博览、旅游功能及高端会展配套服务于一体。


在厦举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双向投资促进盛会,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等展会是所在领域全球规模最大的展会,此外厦门还承办了国际投资论坛、世界投资论坛、海峡论坛、APEC海洋部长会议及数十场万人以上超大型会议。 

当前,厦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体育制造业为支柱、竞赛表演业为龙头,健身休闲、体育服务、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场地与设施管理等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体博会在厦门举办也为厦门体育产业与会展业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重 庆‍‍‍

重庆也是西南战略布局的二选一之地,又有“直辖市”高规格加身,打造“会展之都”有着很强的“优势”。‍‍‍‍‍‍‍‍‍‍‍‍‍‍‍‍‍‍‍

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区位优势突出、地位重要,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自2017年以来,重庆外贸总值已连续6年保持正增长,年均增速达12%。2022年,重庆外贸进出口创历史新高,在西部地区12个省市中,重庆外贸进出口值继续保持第二位,占同期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1.1%。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古城,先后培育了红岩精神和巴蜀文化,现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科创,航运以及商贸物流中心
 
目前,重庆正大力建设长江上游“会展之都”。
 
2010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文件,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精神,加快把重庆打造成为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形成区域商贸会展中心。
 
2022年2月,重庆印发了《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若干政策》,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支持商业载体示范创建、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培育、支持发展会展经济、支持培育国际物流分拨中心等23条政策。
 
按照《重庆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明确重庆将以建设国际购物、美食、会展、旅游、文化“五大名城”为重点,并开展三大工程(国际消费载体提质、数字消费融合创新、国际展会赛事提能),升级消费载体、创新消费模式、拓展消费空间。其中,国际展会赛事提能在于提升国际会展层级。


重庆会展业已于2023年3月启动华夏家博会、世纪家博会、惠民团车节、体博会、重马多项会展项目。

另外,文博会、西部广告节、西洽会、智博会等诸多重要展会项目扎堆举办。仅就展会举办数量来说,重庆会展业预计恢复到2019年的70%以上。

 

数据显示,重庆已经建成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重庆展览中心、重庆农业展览馆、重庆规划展览馆、三峡博物馆等7个会展场馆。
 
其中坐落于重庆两江新区的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和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是重庆会展业的主要载体。
 
作为重庆会展窗口的悦来国际会展城,截至2023年5月,累计承接展会活动2638场,展览面积1411万平方米。其中10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展览36场、国际展会117场,500人以上会议642场,接待世界客商约2215万余人次,拉动城市消费上千亿元,是重庆建设内陆国际会展名城的核心支撑,承接了重庆75%规模以上的各类展会。同时,悦来还是亚洲唯一连续两年获得UFI奖项的场馆,其智慧化服务水平已迈入全球顶尖行列。

什么是会展之都的“硬指标”?

“会展之都”首先需要这座城市具备从“会展城市”向“会展之都”定位的基础条件。比如城市规模优势,产业聚集优势,区位及交通优势,城市知名度及整体营商环境优势等。‍‍‍‍‍‍‍‍‍‍‍

其次,这座城市是否具备会展竞争力,有没有优秀的专业会展机构,有没有适合展会生长“土壤”,通俗一点说就是本地展会培育是否有空间“长出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市场化专业展会,同时外地落户举办的展会是否可以在这里得到发展并且能“留下来

不仅仅具备各种“先天”优势,“后天”的会展产业服务和管理优势是否具备,“会展土壤”就是会展产业的营商环境,除了配套支持会展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各项会展服务意识是否具备,莫做有“法不依,空悲切。‍‍‍‍‍‍‍‍

再次,本地会展产业链是否完备,这也是会展城市迈进会展之都的重要支撑条件,如果本地没有会展场地及各种服务配套,展会举办承办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这是市场化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最后,就是会展经济的乘数效应如何,是否可以发挥会展长尾效应,比如产业是否支撑展会专业展商和观众,展会举办带来的外地展商和观众是否可以留下来成为产业新的动力。

谁才是“会展之都”新贵?
“会展之都”既是各种量化的营商环境“硬指标”,同时也是不可量化的“口碑”软实力!

在不同的定位和方向面前,或许我们不能简单的从会展场馆规模、举办会展项目数量、展会的规模和规格、参展参会人数等具象的客观会展数据来评定。

本文入选的城市“标准”一是城市的会展主管部门是否将打造“会展之都”作为明确目标,二是是否为打造“会展之都”配套了相关政策。

深圳、成都、杭州、重庆、武汉、厦门、青岛,本文收录这些会展城市中谁才是“会展之都”新贵?

相信每个“会展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当然肯定也有共同的答案。

当然,除了上述将打造“会展之都”或“会展名城”作为主要发展目标之外的会展城市,还有一些没有将“会展之都”定位发展目标的会展城市,但既具备优质条件,也不断努力拼搏发展,也是潜在的“会展之都”新贵。



版权声明:《环球博览》所有媒体端发布内容,除了注明文章来源之外,发布的文章皆为原创出品,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署名并联系我单位授权,违规转载必究。



扫二维码加入「环球博览群」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