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中轴带” 丨启程
探秘草原钢城 博览多彩包头
7月16日,北京工商大学2023年学生暑期实践团以“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感悟最美中轴带为主题,奔赴包头、太原、西安、咸阳、宜昌等地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是依托地理、历史、文化、生态、发展“五大逻辑依据”,旨在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国精神、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创新爱国主义教育为目标,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实践增强文化自信。本次实践将围绕中国地理几何中心中轴线展开,“最美中轴线”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功能独特,有许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富强民主文明生活的物质文化遗存,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活载体、活教材。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将围绕地理风貌探究、寻古历史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多个维度,通过“青学践悟,追溯红色记忆”、“青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青思成就,体悟发展成就”、“青聚同心,探寻历史文明”、“青护生态,感悟绿色发展”五方面开展调研。

01
启程



7月15日,实践团召开行前会,学校团委书记付仕伦与实践团成员们布置行程、交流思想、明确纪律,希望大家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新时代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出行前,各小组成员们先后十余次召开小组会,对各自的工作内容以及调研方向进行规划设计,拟定调研提纲以及调研问卷,为取得高质量的实践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2
齐心协力建包钢,持续奋斗新时代


7月16日,实践团参观了包头钢铁博物馆,探索钢铁工业对包头城市发展和文化的影响。包钢是国家“一五” 期间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4年筹建,1959年建成投产,成为当时全国三大钢铁企业之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
实践团成员在馆中了解了包头钢铁工业的历史、发展和技术。通过讲解员对展品、图片和文物的解说,感悟包钢的独特魅力:包钢的建设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建设边疆的历史见证,是各民族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的和谐乐章,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结出的绚丽之花。
“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给予了实践团成员深刻的启迪:我们要紧紧跟着中国共产党,与党用心,听党指挥,坚定历史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能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成就一番伟业。










03
深入生产一线,感受科技力量


全体实践团成员在包钢轨梁厂车间首先观看了宣传片,感受“包钢钢轨,中国速度”的骄傲和自豪。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们详细介绍了轨梁厂生产的重点工艺、精准参数、卓越品质、广泛用途等。在连轧流水线,钢梁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经过反复轧制生产成为成品,实践团成员被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深深地震撼。
大家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包钢赓续“齐心协力建包钢”精神血脉,建设现代化新包钢的强大思想武器。回顾包钢的建设与发展,重温“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红色岁月,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要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不断重温红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积极弘扬“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奋斗精神,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作出新贡献。






04
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7月17日,实践团来到了包头市土右旗美岱召镇河子村王老太太故居,王老太太是土默川上的革命英雄,抗日战争时期,她带领全家上大青山抗日,是名扬解放区的英雄母亲,人们亲切的称她为“王老太太”。
通过学习王老太太一家三代人的英雄事迹,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鱼水关系这一优良传统,和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出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05
坚持党建引领,感悟乡村振兴


实践团成员与美岱召镇村民开展调研,成员们了解到美岱召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解决基层重点难点问题,创新工作方法,以“党委管总+体系支撑”工作模式,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激活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扎实推进乡村全面发展。实践团成员认识到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通过美岱召镇的参观和走入农户实地走访调研,实践团成员上了一堂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大家立志要把先辈的革命精神化作前进动力,肩负时代重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学习生活和实践中,锤炼意志品格,增强能力本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廖承禹 韩云鹏 苏彦博
照片:李尚儒 芦溪涛
视频:王颖萱 赵梓宇
排版:曾晓琴 鲍卓然 梁昕楠 薛浩
审核:付仕伦 曹璐婷 王若冰 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