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第十九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暨第七届东方耐药与感染大会(OCAMRI)联合会议于2023年6月4日在沪圆满落幕。在“共筑感染防线,共创美好未来”的大会主题下,5000余名线下参会者、350余位讲者,演绎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饕餮盛宴。SIFIC创始人之一、大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教授在接受《感染医线》的采访中,介绍了本次SIFIC大会的亮点,并分享他在本次大会上报告的《感控人的微生物专业素养与精准感控》《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诊治思考》相关话题。
共筑感染防线 共创美好未来
2023 SIFIC大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SIFIC大会创办于2005年,迄今已经举办了19次精彩的感控盛会,形成了良好的会议品牌效应和学术影响力。今年是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后,SIFIC大会首次迎来充分的线下办会,受到了全国感控界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关注。
从胡必杰教授分享的一组数据可以窥见本次SIFIC大会的人气有多高:
注册参会人数达5047人,再创中国感控学术会议参会人数历史新高;
大会设有1个主会场、85个专场,共计311个学术报告,几乎每一个会场都是座无虚席,氛围浓烈;
大会共邀请了351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带来了感控及相关领域的精彩学术报告或讨论,涵盖感染病诊治、抗菌药物管理、消毒隔离、多重耐药菌防控、临床微生物、患者安全等方面的前沿进展和实践经验。
本次大会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胡必杰教授介绍道,首先是多学科特色非常鲜明。SIFIC大会除了是感控界的年度盛会以外,也有越来越多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同道加入SIFIC大会,包括临床微生物、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不同科室,真正体现了“人人都是科学感控实践者”的倡导理念。
第二个特色是“院长谈感控”,这也是近几年来SIFIC大会的保留节目。“以前我们是把‘院长谈感控’放在分会场,今年则放在了开幕式后的主会场,希望以此唤起大家对感控学科建设的重视。”胡必杰教授指出,“感控工作要做好,离不开各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支持。有了自上而下的重视,这项工作就成功了一半。我们邀请了多个省市、不同专业背景的院长或主管副院长,从管理者的角度探讨感控工作的重要性、如何解决感控工作的瓶颈问题,包括感控专职人员的能力建设、职称待遇,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感控发展等。”
此外,这次SIFIC大会还保留了临床大查房、专家面对面、年度TOP10等经典专场,并设置了辩论赛、展区学术角等专场,鼓励大家在实战案例中分析和讨论感染病的诊治和防控策略。




△大会现场采风(图源:SIFIC)
夯实基础 全面发展
感控专业人员的核心能力建设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感染预防与控制专业人员提出了16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建设要求,包括:感染预防和控制项目管理与领导力;医疗机构的建筑环境;微生物学基础;抗菌药物耐药的预防;医疗相关感染监测;标准预防措施;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医疗器械和设备的去污和再处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医院内肺炎预防;医院内感染暴发预防和处置;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教育和培训;质量与患者安全;职业健康。
感控体系和感控人员能力建设是此次SIFIC大会的热议话题之一。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在大会开幕致辞中指出,要把感控作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一部分,进一步完善感控组织架构、落实基本制度,不断提升感控人员的能力水平。
胡必杰教授则在本次大会上带来了《感控人的微生物专业素养与精准感控》的精彩报告。他在我们的采访中进一步强调,“推行科学、循证、精准的感控措施,离不开对感控专业人员的核心能力建设。在16项核心能力中,微生物相关知识是实现精准防控的重要基础,也是对感控专职人员来说最难的知识之一。希望通过全体感控同道的努力,在微生物专业素养方面花更多的力气,我们在与其他感控相关学科交流的时候才能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
“除了能力建设以外,也要加强感控工作的文化建设,增强感控参与者的责任和担当,以‘主人翁’的积极面貌投入到感控工作中,”胡必杰教授补充道,“感控并不是感染管理科一家的事情,而是全体医务人员共同的事情。”
胡必杰教授进一步分享了感控工作的多学科管理经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管理科已实现常态化的多学科参与,包括与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和其他相关临床科室,以及医务处、护理部、院办等职能管理部门,定期举行感控管理工作会议、科研工作会议,进行更好的沟通和磨合,以精准找到感染源头、精准实施预防控制。“要把这么多相关学科的人员聚集在一起并不容易,多学科合作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胡必杰教授说道。
感控学科建设也同样充满挑战和机遇。李大川副司长在本次大会上提出的“五新”、“六坚持”,可以很好地为我们指明方向:“按照构建新体系、引进新趋势、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的要求,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自强自信、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国际交流,从感染防控体系建设、机制建立、队伍建设等方面做纵深思考和有益探索。”
总结经验 谋划未来
疫情后的呼吸道感染诊治思考
本次SIFIC大会是新冠疫情“乙类乙管”、WHO宣布解除新冠全球紧急状态之后的线下会议,也适逢近期我国新冠感染呈上升趋势的时期。新冠病毒、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科学防控和诊治,是本次SIFIC大会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胡必杰教授在这次大会上带来了《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诊治思考》的主旨报告。
胡教授向我们分享道,过去几年来,呼吸道感染病受到许多关注。据2019年WHO数据,下呼吸道感染位居全球10大死亡原因的第4位。新冠疫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是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和散在流行,近期有部分患者出现“二阳”,虽然总体上“二阳”患者症状要轻一些,但我们仍然无法完全确定未来的病毒演变趋势,如果还有新一轮疫情发生,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应对策略。胡必杰教授强调,疫情后的呼吸道感染疾病诊治和防控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建设,例如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非常复杂,我们怎样才能够快速、精准地明确感染的病原体。
“我们需要提升针对呼吸道感染病的诊治能力,尤其是对一些不熟悉的病原体乃至新发突发呼吸道感染病的预警,这样才能充分、从容地应对呼吸道感染病带来的挑战。”胡必杰教授补充道。
来源:《感染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