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新发展、共创新时代”第九届中国国际殡葬设备用品博览会将于6月10日在山东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据说自1995年起中国殡葬协会已成功举办8届。
作为一个常常和读者们讨论死亡话题的公众号,出于好奇,今年也莅临殡葬展。
展会主要是对行业内的性质(不过普通民众应该也对“死亡”避之不及吧。),可以看到导览上有相关的行业协会演讲和当地殡仪馆参观的联动活动。
作为一个非殡葬行业的从业人员,又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行业展会,一早做好功课出发。地址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
门口记录着展会人流量的数字,实话说在参加之前,骨架里最帅的威廉想过殡葬行业的热度必然远不如婚博展、旅游展、酒店用品展,但是确实比想象的要少。
或许是避讳“死亡”的特性,而且殡葬行业也有一定的从业门槛,所以从业者还是属于少数群体。来到展会门口大屏幕在播放着国际友人关于殡葬行业的发言,进入展会舞台上在表演着中式殡葬礼仪。
展会的展商基本都是来自不同城市的殡仪馆整体方案及产品设计供应商。
现场随处可见不同型号风格的棺材、骨灰盒、高新科技焚化炉产品,从产品手册和现场广告墙可见,赛博祭拜、无人遗体运输与生态葬是将来的行业趋势。
其中赛博祭拜包括了网络公墓(具体可参考旧文:清明节特辑:我给自己申领了个赛博墓地?)、现场电子显示祭拜(屏幕会显示先人的仪容、生卒年、相影视记录等)。
不知道是殡葬从业者越来越少的缘故,还是为减少人为工作出错可能,无人运输尸体系统非常受欢迎,许多人聚集在展台咨询,无人科技同时运用在殡仪馆守灵所需的餐饮解决方案中。
场馆还有全国殡葬摄影展,摄影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殡葬行业工作照、家属哀悼、民族悼念祭祀等等,其中一等奖的摄影作品较为动人。
展会最佳最大的展台位置是上海市福寿园国际集团,这里展示着生命晶石(将骨灰做成晶石饰品)、生前契约、火葬殡仪等业务。
其中生命手杖书是福寿园近期推出的一款产品,它是一本引导个人对自身生命重要议题进行练习与书写的笔记本。
生命手杖书一共有200页,其中70页是生命练习页。
结合了叙事疗法NT、正念认知疗法MBCT、认知行为疗法CBT、接纳承诺疗法ACT、积极心理干预PPI、表达性创作EW以及生命回顾LR于一体。
是一本能够帮你思考生命、积极对待死亡与哀伤的辅助手账。
人生无常,我们总说要为死亡做准备,但是具体到底该思考什么许多人却灵感匮乏。所幸这本手账清晰地展示着相关的提问,有表格也有问答题等形式一一引导。
首先是整理你的基本信息,包括你的个人信息——姓名、昵称、职业、年龄、心理年龄、出生地、居住地、精神故乡;
也包括你的生命履历——生命中的荣光时刻、生命中曾经历与克服的重大挑战、最珍视的人们、对你而言最有意义且始终希望保留的物件是哪些、自我评价等等。
其次是重要物件与信息记录,你可以将你的银行账户、收藏物品、个人心愿等托付一一书写下来(记得收好自己的小本本),这些准备可以帮助你在后续思考身后事的安排。
关于生命的回顾有书写答题也有绘画答题,旨在鼓励和肯定我们的一生。
其中最喜欢哀伤絮语版块,在生命长河里哀伤难以避免,生命手杖书鼓励书写者将丧失的感受和情绪记录在可撕开表格中。
它一边陪伴我们正视这些情绪变化,一边鼓励我们终有一天撕掉它们并释怀。你可以将一片片方块收藏在安全的地方,也可以选择丢掉。
在善终30问中凝结哲学心理、医疗护理、临终安宁领域专业人士与临终病患的梳理与心声,帮助使用者面对生死、学会放手、认真规划、充实生活。
30问无需一口气填完,毕竟有些问题需要更漫长和冷静的思考。
比如当初与疾病与生命末期,是要积极治疗还是选择安宁缓和疗护?比如在最后的日子里希望哪些亲朋好友陪伴身边,哪些人最好不要出现?比如亲友给予的白事份子钱,我希望如何处置?
又比如我的一生中有什么是想要子女亲友传承下去的?我是否已写好遗嘱并告知遗嘱继承人?我会担心那些亲友无法接受我的离去,该留下什么安慰的话?临终之际想要得到具体的哪一些项目的护理?......
由于没收广告费,如果读者还想 更多产品信息可移步福寿家生命社区公众号查询。
《神州殡葬》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主办,神州杂志出版的行业杂志刊物。在其中可以知道最新的殡葬行业资讯与民政政策,有行业风采展示和殡葬人人物文章。
当天下午,还参与了李爱兰女士《生命匠筑》的书籍签赠会,书本讲述了生死建筑设计的创作与思考,它是一本行业的指南,也是一本女性职业成长的记录。
书本分为殡仪馆设计、墓园设计、设计立意与构思、园林景观设计。
乍一看它像是一本复杂的专业课本,但其实文字通俗易懂。殡葬行业的发展需要融入更多生命的思考,以及艺术形式,才能让生死教育更为接近生活,也贴合教育。
李爱兰说:“建筑设计的书大多硬冷。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加入了许多温润感性的文字,融入了女性特有的细腻视角,这是我有意设计的。
殡葬的特殊性,让很多人对它存在偏见,甚至内心排斥。我们设计的作品要有温度,需要展示人性的光芒。
我希望我叙述的文字,也是温暖可亲的。让初学者,让非行业人能够感受我作为一个普通殡葬女性温柔的独白。”
展会还有更多的内容,但基本上都较为单一,相比国外的殡葬行业展缺乏更为多元的内容,可见我们死亡教育的努力和殡葬行业的改革都还在路上。
还有一个迷思,不知道是否影响进步交流的原因之一,现场并非所有展商都允许拍摄和咨询,尤其是涉及到火化新技术的部分,一开始以为是害怕同行竞业打探,但即使告知不是同行也还是被拒绝沟通了。
像设备行业展、电子技术展、烘焙行业展这种针对行业内部,并非针对终端用户的展会,也是非常接纳普通的外行人参观与了解,殡葬行业本就人数不多,死亡的议题也讳莫如深。
想要让更多的人理解葬礼的意义、接纳死亡的思考、参与殡葬的规划,或许相关的行业展会也该想想如何改变陈旧木讷的推销模式,优化策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