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博览 | 多地发布“奶牛养殖节本增效技术指南”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6-23 14:40:49
40
奶牛场节本增效饲养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鲁牧牧函字〔2023〕1号
当前,我省奶牛养殖遭遇“奶价下行、成本高涨、经营亏损”的生产困境,为了帮助养殖场户节本、提质、增效,渡过难关,山东省畜牧总站协同省畜牧协会奶业分会联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CARS36)、省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并结合2022年农业主推技术——“奶牛节本增效营养调控与精准养殖关键技术”,特提出本技术指导意见,以供业内参考。1.高产奶牛适宜进口苜蓿用量:使用进口苜蓿等优质粗饲料有利于奶牛的高产和健康,但盲目增加用量拉高饲喂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综合有关试验研究结果,建议日单产40千克的高产奶牛,进口苜蓿日喂量控制在2.3千克/头,全株玉米青贮最大喂量控制在24千克/头(鲜样)。2.秸秆草粉替代优质牧草:粗饲料的主要作用是给奶牛提供粗纤维,防止瘤胃酸中毒。优质与中低品质粗饲料的主要差别是中低品质粗饲料不利于消化,导致营养摄入不足降低产量,可通过粉碎加以控制和改善。将品质良好的麦秸、玉米秸(注意不能发霉)加工成草粉颗粒可以饲喂日单产30千克左右的泌乳奶牛,最大日喂量500克/头,可替代1.5千克进口苜蓿。3.固态发酵陈化玉米替代常规玉米技术:陈化玉米经固体发酵后可替代常规玉米。发酵剂为乳酸菌和酸性蛋白酶,发酵条件为:含水量42%,乳酸菌接种量7×108培养菌落数(cfu)/克,酸性蛋白酶添加量0.51%,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20 d。固体发酵陈化玉米可等量替代常规玉米,饲喂日蛋白35千克奶牛有一定提高产奶量效果。4.低蛋白日粮技术:泌乳奶牛的日粮粗蛋白水平过高既增加成本,也增加粪尿氮排放,对奶牛的健康也有不利影响,以控制在16%为宜。可考虑补充赖氨酸和蛋氨酸提高产奶量和乳蛋白产量,对于日产奶30千克的奶牛,每天赖氨酸补饲量为190克/头,蛋氨酸补饲量为74克/头,应使用过瘤胃保护产品。5.提高TMR加工质量,降低损耗:一是严格投料管理,要求工人准确称量后投料,避免养分波动。检查方法是连续3天抽样测定每批次TMR的养分含量,优质TMR的干物质、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波动不超过3%,粗蛋白含量波动不超过1%。二是粒度分布合理,用滨州筛测定,四层筛由上到下饲料量分布分别为:6-15%、25-45%、30-45%和20-25%。三是含水量,以控制在45%左右为宜。四是将TMR加料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控制剩料量,可以有效降低饲喂成本;在加料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避风措施,每班次上料结束后及时清扫回收洒落的草料,减少在TMR制作过程中的浪费,可降低8%精饲料损耗。6.提高奶牛舒适度:加强卧床管理,有足够的卧床空间。一般牛舍中不采食的牛只80%以上在卧床上,卧床上的牛90%以上处于躺卧状态。7.提高犊牛成活率:一是加强初乳哺喂管理,对提高犊牛成活率极为重要。控制的关键点:(1)母牛产后1小时内要收集初乳,对初乳质量要进行检测,优质初乳IgG含量在50g/dL以上(折光仪读数20以上,密度计在绿色范围内);(2)犊牛生后1小时内喂3-4升初乳,12小时后再喂2升。二是给犊牛提供干燥、松软、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生活环境。三是要用专门的开食料,不能随意用成年牛精料喂犊牛。生后1周可开始喂优质干草,自由采食。四是犊牛能随时喝到清洁的饮水。8.进一步优化牛群结构:面对目前大宗原辅料价格较高,养殖成本升高,部分牧场可能存在无价值牛只,且占比较多,牛群结构不合理,牛群健康度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导致牧场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牧场加强无价值牛只梳理,加大老弱病、低产、空怀天数长牛的淘汰力度,优化牛群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牛群整体生产性能,实现降本增效。9.科学选用公牛冻精:坚持做好个体登记、DHI测定等育种基础工作,选择种公牛以总性能指数等为主要指标的同时,兼顾产奶量、受胎率、长寿性等指标,建议当前使用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公牛冻精;没有扩群需要的母牛场,可增加常规冻精的使用,以降低繁育成本。10.加强繁殖管理提高繁殖率:做好母牛的配种工作,包括发情监测、及时妊检、同期发情等技术,提高母牛受胎率,减少产后母牛空怀天数。注重选配,严格控制近交,近交系数小于7%。做好产前、产中、产后保健护理工作,提高产犊成活率,减少产科疾病的发生。(来源:山东省畜牧总站)
奶牛养殖节本增效技术指南
在当前奶业市场低迷、生产成本上升等严峻形势下,为帮助奶牛养殖场化解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组织省奶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专家研究,提出了奶牛养殖节本增效实用技术,供奶牛养殖场参考应用。全株玉米青贮是性价比最高的饲料。全面提升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种、收、贮、用等技术水平,确保全株玉米青贮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干物质大于30%,淀粉大于3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小于50%,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大于50%,乳酸含量大于6%,丁酸含量为0%”的品质标准,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全株玉米青贮用量,替代昂贵进口苜蓿草和燕麦草,青贮用量可从目前每头牛每天30公斤增加至35公斤以上。玉米能够为奶牛提供大量的淀粉,是奶牛日粮中的重要能量饲料之一。玉米籽实湿贮技术可减少玉米在贮存和干燥过程中的营养损失,既可以节能又降低原料成本,同时可以抵御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我省垦区规模化牧场在使用湿贮玉米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确保湿贮玉米的质量,建议使用乳酸菌制剂或防霉剂,使湿贮玉米发酵的关键指标,如氨态氮含量小于5%,酸度值小于4.5。由于湿贮玉米淀粉在瘤胃中降解速度快,建议日粮蛋白原料不使用过瘤胃豆粕,在泌乳中后期湿贮玉米用量可以取代50%的干玉米并停止使用压片玉米,泌乳早期牛最好不使用湿贮玉米,尤其注意湿贮玉米必须和优质粗饲料配合使用以防止乳酸中毒。我省具有丰富的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资源。从饲用角度看,秸秆饲料属于低质粗饲料,需要通过切短、揉丝、蒸汽爆破等物理法,酸碱处理、氧化、氨化等化学法以及微生物发酵等生物学方法处理,降低木质素、纤维含量,提高秸秆饲料适口性和营养价值。我省牧场可充分利用秸秆饲料资源,在控制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前提下替代羊草等粗饲料,加大奶牛、育成牛饲喂量,降低饲养成本。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的《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实现“一降两增”目标,即:豆粕用量占比持续下降、蛋白饲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持续增强、优质饲草供给持续增加。尿素是重要的非蛋白氮原料,因其成本低,来源广,含氮量高,被广泛应用于反刍动物的饲喂。因此,我省可推行缓释尿素技术,或应用脲酶抑制剂等手段,替代部分豆粕,其建议用量(按尿素计)精料中小于3%或全混合日粮中小于1%。同时加大杂粕的用量,合理使用性价比高的杂粕蛋白质饲料,通过科学配方满足奶牛对有效营养物质的需要,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的饲养目标。利用电脑配方软件设计有效营养指标都达标的营养平衡日粮,通过改变日粮组成,充分挖掘饲料潜在营养成分。牧场要观察配制日粮适口性,适当调整利用粪便筛情况,使动物处于正常的生理代谢前提下进行个性化定制精准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从而降低养分流失,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减轻养殖环境污染。建议牧场除缓冲剂外尽量少用或不用非营养性添加剂,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在当前市场不利的情况下,奶牛场要及时调整牛群结构,淘汰低产奶牛或难孕牛。提倡使用优质冻精改良后备牛,提高奶牛繁殖率,培育优质后备牛群,为市场好转做好充分准备。(来源: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
2023年奶牛场节本增效饲养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当前,奶牛养殖面临“奶价下行、成本高涨、经营亏损”的生产困境,为了帮助养殖场户有效应对养殖效益低迷的局面,实现奶牛养殖节本、提质、增效,现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以供业内参考。1.适当调整苜蓿用量。使用苜蓿等优质粗饲料有利于奶牛的高产和健康,但盲目增加用量提高饲料成本,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奶牛场应结合奶牛产奶阶段和产奶量,合理调整苜蓿用量,优化营养结构,达到精准日粮营养目标。2.本地秸秆替代部分优质牧草。粗饲料的主要作用是给奶牛提供粗纤维,防止瘤胃酸中毒,可选择本地品质良好的玉米秸、麦秸、稻草秸、芦苇草等替代部分优质牧草用于饲喂低产奶牛、干奶牛和后备牛。3.应用低蛋白日粮技术。泌乳奶牛的日粮粗蛋白水平过高既增加成本,又增加粪尿氮排放,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蛋白水平以控制在16%为宜。建议使用过瘤胃保护氨基酸产品,通过补充赖氨酸和蛋氨酸提高产奶量和乳蛋白产量,一方面可以降低饲料的蛋白,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蛋白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产奶量。1.提高泌乳牛TMR日粮制作效果和质量,降低损耗。一是严格投料管理,按照日粮配方准确称量后投料,减少TMR搅拌不准或投料错误,加料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避免养分过大波动,确保TMR的养分含量稳定性和均衡性,优质TMR的干物质、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波动不超过3%,粗蛋白含量波动不超过1%。二是确保颗粒度和均匀度分布合理,颗粒度主要靠日粮宾州筛检验,分别检查新鲜日粮、剩料,再对比新鲜TMR和剩料每层差别,建议宾州筛四层筛由上到下饲料量分布分别为:6-10%、25-45%、30-45%和20-25%。均匀度也可以用宾州筛来检验,可选取日粮料槽前中后三段取样,比较每层比例差异,建议差异不超过1.5%。三是控制原料水分及TMR水分,以控制在45-48%为宜。四是做好投料、推料、匀料和剩料管理,减少TMR制作和饲喂过程中的浪费,有效降低饲料损耗。2.加强卧床管理,提高奶牛舒适度。研究表明奶牛躺卧时间每增加1小时,产奶量增加大约1.67kg,因此,加强奶牛卧床管理,勤换卧床垫料,提高奶牛舒适度十分必要。泌乳奶牛要有足够的卧床空间,一般不采食的牛只80%以上在卧床上休息,卧床上的牛90%以上处于趴卧状态。3.重视应激管理,减少应激造成的影响。应激管理是奶牛生产管理中重要的内容,过度的应激反应,给奶牛生产带来很大影响。应激管理涉及冷热应激、换料应激、饲喂挤奶时间变更应激、停水停电应激、驱赶应激及拥挤应激等。在夏季来临前,应提前做好风扇、喷淋等设施设备的安装调试,尤其关注泌乳奶牛、围产期奶牛防暑降温工作,减少奶牛热应激;科学合理转群,尽量减少转群频次,降低转群应激;日粮发生换料调整时,要合理过渡,不可激进调整;关注断奶犊牛饲养环节,做好断奶过渡期饲养管理,减少断奶应激;总结驱赶奶牛经验,最大限度降低驱赶应激;其他日常管理中也要尽量避免打破奶牛日常生活规律造成应激。1.进一步调整牛群结构,淘汰低产奶牛。面对饲料原料价格持续高位,养殖成本升高,从养殖成本控制的角度,加强无价值奶牛梳理,淘汰繁殖障碍和生产效率低下的奶牛,加大老弱病、低产、空怀天数长奶牛的淘汰力度,优化牛群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牛只,同时加大繁殖和后备牛培养,提高牛群整体生产性能。2.注重哺乳期犊牛饲养,提高犊牛成活率。一是加强初乳饲喂管理,犊牛在出生后1小时内,应按照出生体重10%计算初乳饲喂量,尽早人工饲喂质量合格初乳(优质合格初乳IgG含量在50g/dL以上,折光仪读数20以上,密度计在绿色范围内)。二是给犊牛提供干燥、松软、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生活环境,犊牛舍每周至少消毒一次。三是哺乳犊牛3日龄后,要用专门的开食料,及时清理更换新料,防止犊牛采食发霉变质饲料,30日龄后可适量饲喂燕麦草。四是3日龄后,开始自由饮水,应保证饮水设施清洁,水质干净卫生。3.科学选种选配,加强繁殖管理。优秀的遗传品质是奶牛高产高效的基础,繁殖繁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奶牛场要坚持做好个体登记、DHI测定等育种基础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选种选配工作,筛选建立核心母牛群。选择种公牛以总性能指数为主要指标的同时,兼顾产奶量、受胎率、长寿性等指标,科学选用性价比较高的公牛冻精,没有扩群需要的奶牛场,可增加常规冻精的使用,以降低繁育成本。做好母牛的配种工作,应用发情监测、及时妊检、同期发情等技术,提高母牛受胎率,减少产后母牛空怀天数。做好产前、产中、产后保健护理工作,提高产犊成活率,减少新产牛疾病的发生。(来源: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畜牧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