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金融博览》│武松买酒用的是银子吗?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6-13 12:24:45     42

“武松打虎”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这个故事出现在《水浒传》的第23回。武松来到阳谷县,打虎前还在一家“三碗不过冈”的乡村小店喝了酒,后来拿出银子付了酒钱。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年间的故事,《金瓶梅》也是以北宋年间为背景,书中有大量描写使用银子的情节。其实这些古典小说都有一个明显错误,那就是北宋普遍以银子为货币不符合史实。民间普遍用银是在明中后期,在此以前,中国更长的历史中,白银并不是主要货币。

早在先秦,我国就出现各种铜钱(刀币、布币和圜钱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铸造秦半两。汉以后是五铢钱,白银只作为器饰宝藏,不作货币。当时西域各国却使用银钱,如安息(波斯)、条支等,大秦帝国(古罗马)也是如此,“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有利十倍”。(《后汉书·传》)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很早便使用银钱。

从秦汉一直到唐宋,中国大部分地区主要使用铜钱,白银在百姓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将汉朝与西方各国联系起来,东西方贸易逐渐频繁,当时西域使用白银,河西诸郡也开始使用银钱。到了唐代,使用银子更多了,但仍局限于西北边疆和岭南沿海一带,中原大部分地区主要用铜钱。著名诗人张籍(约766—约830年)的好友到南方去做官,他写过一首诗《送南迁客》:

去去远迁客,瘴中衰病身。

青山无限路,白首不归人。

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

一家分几处,谁见日南春。

张籍本人没到过南方,只是听说南方使用银子作为货币,十分好奇,因此将它写到了诗中。“海国”原本指近海之地,此处指日南,即唐代的州,治所在九德县(今属越南)。蛮州泛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指岭南,当时使用银钱。唐韩愈《钱重物轻状》记载:“禁钱不得出五岭,买卖一以银,盗以线出横,及逢令以买卖者,皆坐死。”官方对民间使用银子,有严厉的惩罚。比如《新唐书·食货志四》:“唯银无益于人,五岭以北,采银一两者流他州,官吏论罪。”因此,唐代使用银子的地区十分有限,张籍另有一首《送邵州林使君》,这样写道:

词客南行宠命新,潇湘郡入曲江津。

山幽自足探微处,俗朴应无争竞人。

郭外相连排殿阁,市中多半用金银。

知君不作家私计,迁日还同到日贫。

这首诗作于长庆年间(821—824年),当时张籍任国子博士或工部员外郎。林使君指诗人的好友林蕴(生卒年不详),诗中开头的“词客”即文士,也是指他。这一年林蕴由礼部员外郎出任邵州刺史。邵州是唐代州名,治所在今湖南邵阳市,因为靠近岭南,当时属蛮荒之处,使用银子是可能的。

这两首诗没有特殊之处,也非张籍代表作,但关于金银的描写,却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这说明,一直到唐代,中原基本不用银子。由于唐代经济比前代发达,而岭南一带,海上丝绸之路更为繁盛,东西方联系十分紧密,除了开元钱以外,金银丹砂,连同象牙都用作货币,这些在史书中有记载。张籍的这两首诗以诗证史,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当时南方的货币经济。

到了宋代,白银的使用进一步扩大,但是普通百姓见到银子的机会仍然不多。宋代与唐代一样,官方对民间使用银子有严厉处罚。宋代诗词中也很少出现“银”字,即便有,更多的是指颜色(银白)。而说到银钱,则用“朱提”(音shūshí)指代。两宋之际诗人李正民,就有一首诗《简邦求宗博》:

荆州清德畏人知,况值中原战鼓鼙。

公自南来无薏苡,我从东渡乏朱提。

珍台鹤禄惭非称,别乘瓜期奈久稽。

明日重阳菊花好,且拚痛饮醉如泥。

这首诗题目中“简”指“寄”,“邦求”为其友人的字,“宗博”为官名,是宗学博士的省称,应为这位友人赵邦求的职务。朱提原为汉代县名,属犍为郡,境内有朱提山,产银,其地在今云南昭通境内。后世以“朱提”为佳银的代称。这个典故出自《汉书·食货志》:“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是为银货二品。”笔者在古典诗词汪洋大海般的数据库查阅资料时,花了很长时间,也仅找到宋代这一首与银子相关的诗。李正民这首诗很可能是最早用“朱提”这一典故的诗,格外珍贵。明清以来,诗词中的银钱基本不用“银”字,但“朱提”就比比皆是了。

唐宋诗词中关于银钱的描写不多,笔记中却有一些记载。比如《夷坚志》就有这样一段:“道士掷一物与我,拾取视之,乃银也……将银卖与市铺,其重十两,得钱二十二千,就寄铺中,时取以供衣食之费……是岁绍兴癸酉。”这段记载说明,普通百姓在市场上交易,要先将银换成铜钱才能使用。《夷坚志》是南宋洪迈的作品,我们可以推断,银子不是随时随地能直接作为交易的,南宋尚且如此,北宋可想而知。

日本学者加藤繁在《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一书中认为,金银在唐代已经具备货币的资格,不过在实际中的使用则以上层阶级为主。在下层阶级,金银主要是为蓄藏,除非不得已,一般情况下不用来消费。由于金银的价值很高,下层阶级很少有接触的机会,偶然获得,绝对不肯轻易让渡于人,因此金银的使用于下层阶级而言并不广泛。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武松打虎前买酒不可能用银子。一方面是银子在普通百姓中难得一见,另一方面是官府如果发现,还要严厉处罚。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银子虽然在当时已经充当货币,但其价值很高,武松一人在乡村野店喝个小酒,花不了几个钱,用银子支付并不合理。

有人说,《水浒传》毕竟是小说,情节是虚构的。其实在作者施耐庵(1296—1370年)生活的元末明初,银子在流通中使用也并不普遍,那为什么书里仍有那么多关于银子的描写?这是因为这部小说主体虽然是施耐庵写的,但是后来又经人不断修改完成。

古典文学专家石昌渝认为,在《水浒传》的世界里,人们为适应商品零售小额交易,广泛使用“碎银子”,银子成为一种流通的货币,人们随身携带,这说明白银在当时已经完全货币化了。据《明史》记载,这种情形更像嘉靖初年货币情况的写照,因此《水浒传》的成书时间,最早也不过弘治、正德年间。(参见《〈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考》)那时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有其必然性。生活在嘉靖和万历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王世贞(1526—1590年)曾指出:“凡贸易金太贵而不便小用,且耗日多而产日少;米与钱贱而不便大用,钱近实而易伪易杂,米不能久,钞太虚亦复有溢烂;是以白金(银)之为币长也。”(《弇州史料后集》)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首辅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行全国,白银货币地位进一步加强。

而此时,如果没有另一件巧合的事发生,明朝中后期的白银货币化也几乎是不可能的。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16世纪开始,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据历史学家全汉升估算,1550—1650年输入中国的白银达到2亿两左右,大约是明代自身生产规模的10倍,明代的货币存量由此增加了2倍左右。当时的中国人能生产世界上最好的商品(丝绸、瓷器及茶叶),白银相对稀缺,而欧洲并没有中国人想要的商品,却掌握着新大陆出产的白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体系达到顶峰。这场东西方贸易的结果便是,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白银终于成为最主要的货币。

(作者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3年第6期

投稿邮箱

jrbl2011@163.com

订阅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2-488

2. 电话订阅:010-6326 5031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