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CACLP展会小结:你还在混IVD行业?人家都去卖面膜了...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6-08 00:42:10     46

有观点,有态度

这是医业观察的第1798-3期文章

来源:竞逐IVD原料江湖

去年的总结文章里(《2022CACLP总结之原料篇》),我曾经随口调侃,“就差卖面和卖面膜的了”,没想到一语成谶,2023年的CACLP上,面膜产品不期而至。下图左是热景的胶原蛋白面膜,图右是博科的护肤品牌佰欧美。

涉足美容护肤行业的当然不只上述两家,近两年化学发光产品和营收大幅精进的普门,其另一支柱业务即是光电医美。

相比IVD,美容行业市场规模大得多,在万亿水平(包括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以同在5月份中旬举办的上海美博会(CBE)为例,参展商超3200家。今年CACLP展商数是1300多家,即便IVD的市场规模按照2000亿(实际上应该只有1000亿出头)的上限估算,我们把市场规模与展商数量的比值作为一种粗略的指标,美容行业的市场空间是IVD的2倍以上,或者说IVD的内卷程度是美容行业的2倍以上。无怪乎热景、博科、普门不约而同的拓展到美容这一兄弟行业。

举面膜这个例子我是想说,相对兄弟行业,我们必须承认IVD不是一个大行业,若不是新冠疫情的影响,可以说它就是一个小众领域。

以Roche为例,其诊断业务的营收数十年来只有其制药业务营收的1/7~1/5,当然也是因为新冠疫情,这个比例有所上升。一方面体量不算大,另一方面玩家数量或者说从业人数持续不断地在增加,一个显著的体现就是,兄弟行业的从业人员大批流入体外诊断赛道,从而加剧IVD行业的内卷。

我的一位发小,原来在外资影像公司负责临床和注册,现在加入国内某分子POCT企业做同样的工作;我的另一位师姐,原是美资肝炎药物巨头的元老高管,2021年转行加入美资分子诊断公司,根本原因在于药品的国家集采。

因为相同的原因,还有很多医药销售代表转行进入IVD领域,如果大家细心留意,我相信各位身边也一定能找到类似的例子。有意思的是,有医药营销团队加入IVD后,喊出“降维打击”的口号,在他们眼中,IVD似乎就是小菜一碟,显然过于简单自信。

个体层面如此,公司层面更不遑多让。伯杰如今大红大紫,新冠前可只埋头于CDC系统;京东方不再局限于显示屏,而是跨界成立了知微生物。在上游原料领域,类似的例子也很多。

纳微科技,上市的时候90%以上的营收来自制药客户,它就是一家填料公司,如今在努力开发IVD的市场而已。这个例子充分说明IVD行业的特点: 小而专。小是相对制药而言,专是指技术壁垒高,市场虽小但推广难度却不小,周期也很长。

还有很多原本服务于生物制药行业的团队加入到IVD原料行业的角逐,为IVD抗原抗体的开发带来了大规模发酵、人源化抗体改造、蛋白测序等成熟技术,当然也加速了此领域的泛滥和内卷。

其它的如义翘神州、近岸蛋白等,都属于从科研试剂行业转战而来。常态化的竞争形势下,它们在IVD市场究竟是风生水起如鱼得水,还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只有自己清楚了。

事实上很多做惯了科研行业的公司碰到IVD是很头大的。年初和一家专注于科研试剂的朋友公司交流,其幻灯片上有展示他们和知名IVD企业的业务往来,仔细询问之下相关业务都已随烟消逝,原因在于周期太长、单价又低,订单放量遥遥无期。放在幻灯片上的客户公司logo纯属噱头。

我认为,其它行业向IVD的人员及企业流入,是加剧目前整个IVD行业,上中下游、头中尾部全面内卷的重要因素。但这是否也提示IVD全行业,应该把眼界放宽,向兄弟行业逆向输出,以便寻找更广阔业务机会和发展空间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此举一定大有可为!正如万泰生物,撑起它近千亿市值的,一定是它的HPV疫苗而非化学发光。

所以,这次CACLP受邀参加菲鹏生物的卫星会上,给我最大震撼的不是900T/h的高速化学发光仪,而是其子公司菲鹏制药丰富的生物药研发管线,且已有单抗候选新药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由诊断而且是诊断上游跨入制药领域,并且在制药的道路上已经如此深入,环顾业界内外,实属罕见,菲鹏的战略眼光让人钦佩。以前我认为菲鹏可能是想成为IVD领域的“药明康德”,现在看来,它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药明康德”。诊断转进制药的当然不会只有菲鹏一家,厦门宝太子公司宝太制药已经投入运营。相信未来这样的案例会越来越多。

其它公司,也有很多在努力向兄弟行业开拓进取,比如我的学姐创办的江苏扬新生物,除了做心肌POCT之外,更有叶黄素、氨钙D等体量殊为可观的保健品业务。

广大的IVD同仁们,既然内卷不可避免,何不把眼界打开,变“内卷”为“外卷”,是时候向兄弟行业发起反冲锋了!

---The End---

欢迎点击关注

喜欢就一键三连,点赞,在看,分享!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