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应中科院的邀请,我以童话作家的身份去给一群理工科的研究生做一场报告。讲座开始时,我抛出了一个问题 :“做一张桌子,需要什么?”大概问题过于简单,研究生们面面相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过了一会儿,有一位研究生小声地说 :“木头啊。” 我说 :“很棒!要有木头,还需要什么呢?”
然后,我们一步一步推理,最后推理出一个神奇的答案:“做一张桌子,需要花一朵。”理工科研究生们又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觉得有些神奇,但也确实合理,没有办法反驳。我举的这个例子,正是来自意大利诗人、童话作家罗大里先生的一首诗《需要什么》:
“做一张桌子,需要木头;
要有木头,需要大树;
要有大树,需要种子;
要有种子,需要果实;
要有果实,需要花朵;
研究生们笑了,他们立马明白了什么是儿童文学的思维和逻辑,而这样的思维和逻辑与理工科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思维,前者是一种文学思维,后者是一种科学思维。对于久已习惯科学思维的他们来说,这样的答案让他们眼前一亮,他们笑得很天真,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

认识这个世界,有很多种方式,文学和科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一个无法否定另一个。
后来,我去河南郑州上一堂公开课,台上是五年级的孩子,台下是六七百个语文老师。我也列举了上面那首诗,讲到兴起时,我便说 :“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屁股呀是很幸福的!”那些孩子一听“屁股”,立马来劲了,便兴冲冲地问:“为什么?”我说 :“因为你们的屁股就坐在一朵朵花的上面。”孩子们一听,便明白了,凳子与桌子一样,都是由木头做成的,而最后便会推演到花朵上来。
但是,有个孩子伸手去了摸了屁股后,举手说:“诗哥,不对,我们屁股下面的凳子是铁做的,不是木头做的。”我便一下愣住了,但过了两秒钟,我反应过来了,大声地说:“你们知道大自然中有一种树叫‘铁树’吗?”此言一出,不仅台上的孩子,还有台下的老师,都笑了起来,因为铁树开的花做成的凳子,当然是铁凳子了。“同样,我们也有些凳子、椅子、桌子是塑料做成的,大自然也有另一种树叫‘橡胶树’,橡胶树开花做成的凳子椅子桌子便是塑料的。”然后,我下了一个结论:“花朵是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能否张开诗和童话的眼睛,看见那朵无处不在的花。”

儿童文学能带给孩子们新奇的意象,激发他们的思考。
认识这个世界,有很多种方式,文学和科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一个无法否定另一个。在现在这个科技大爆发的时代里,对于孩子来说,科学思维无疑是重要的,但相比之下,文学思维可能更加契合孩子们的心灵特征,更容易激发他们对世界的虔敬与向往。
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研究发现,6—12岁的儿童拥有杰出的想象力和推理性心智,他们不仅关注微小事物,也喜欢“大数字”,他们既可以进入小到原子的微观世界,也可以走进大到星系的宏观世界。譬如说,我们如果对一个这个年龄的孩子说,在一个针尖大小的地方可以容纳71亿个氢原子,那么,这个孩子可能会对此产生极大的敬畏和好奇,然后通常渴望去对这个事情做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同时,如果我们告诉他,一个银河系的恒星最少有2千亿颗,而整个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最少也有2千亿个,孩子们会表现出极大的震撼,但他们不会被这样巨大的数字给吓倒,反而会表现出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他们会非常渴望探讨这个浩瀚的、美丽的、深邃的宇宙。这种对宇宙的探索,特别适合这个年龄孩子的智力发展。

这些图书还采用了“翻翻页”的互动形式,每页都有可以翻开的部分,里面有更深层次内容的介绍,让孩子们自己揭秘藏在表象下的科学秘密。小小的一些花样,让枯燥的文字阅读变成了一次美妙的读图和探险,神秘的科学知识变得可观可感,更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激发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
这样有意思的少儿科普读物,还有很多很多,譬如《和动物交换身体》《神奇校车》《珠穆朗玛》等,甚至还会有《读懂经济》等听起来枯燥实际上生动有趣的读物。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让孩子在小小年纪就能对宇宙、对世界、对社会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而这样的了解,势必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如果孩子过多地接触科普读物,我担心孩子们的思维会固化起来,因为科普读物更多地提供知识,而非想象力,更不是对心灵的滋养,因此儿童文学作品能拥有科普读物无法比拟的特点。
可以说,这个牙医爸爸是一位诗人。他既让孩子关注到浩瀚的星空,同时也能照看到脚下的路,能品察到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变化,而后者所蕴含的真理,一点也不比前者少,甚至比前者更为重要。因此,在儿童文学作品里,“大”与“小”便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我在拙著《星星小时候》里提出当年的这场宇宙大爆炸是一场“米粥大爆炸”:有个孩子,他的名字可能叫小盘古,因为肚子饿,所以要煮粥,但是又因为打了一个瞌睡而引起米粥大爆炸,白米粥满天飞,溅到了天上,因为白米粥是有黏性的,结果黏在了天上,过了千百年后变成了满天星斗。

绘本《玛德琳》中的一页。
这样的想法当然是胡思乱想了,但是它有没有一点点道理呢?如果没有道理,它只能是胡思乱想了。我很幸运,随后,我为这种胡思乱想找到了一些很神奇的证据:
第一个证据:星星与白米粥形体上比较相似,都是一颗颗,一点点,密密麻麻,如果当中有一个长得很黑,像一坨牛粪那么黑的话,这一切就无从谈起了。长得相似,是这个故事的原点,所有东西都是从这个原点生发出来的。
然后,我很幸运,马上找到了第二个证据:天上有北斗七星,它原是小男孩准备用来吃粥的勺子,发生米粥大爆炸后,勺子也炸到了天上去,但因为那是小盘古的勺子,不简单,所以变成了北斗七星。但我认为,北斗七星的原名不叫北斗七星,而叫勺子星。这个名字更加亲切可爱一些。
随后,我又发现第三个证据:天上还有一个星座,名叫天炉座,原是小男孩煮粥用的炉子。发生米粥大爆炸后,炉子也炸到了天上去,但因为那是小盘古的炉子,不简单,所以也变成了一个星座:天炉座。但我认为,天炉座的原名不叫天炉座,而叫炉子座。因此,亲爱的读者,不知你们是否发现,你们家的厨房,浩瀚得就像一个宇宙。
我还有第四个证据:天上还有一条河——银河。那么,银河从哪里来?它是米粥大爆炸后,粥水四处飞溅,千百年后,粥水又重新汇集在一起,从而变成了一条河。因此,我认为,银河的原名不叫银河,而叫粥水河。
我还有第五个证据:上面说了,关于宇宙的起源,科学家认为是起源于一场大爆炸。那我上面编织的这个故事里也有一场大爆炸,因此,我这个故事也可以有一些科学依据的。不过,科学家并没有说明,宇宙当中究竟因为一件什么事情引发大爆炸,童话作家通过想象力看见了大爆炸前的这个故事。
我在跟孩子们交流切磋的时候,孩子们的想象力也大爆发了,他们提出了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个“米粥大爆炸”,例如太阳和火星上的火来自煮粥用的炉子里的火,水星上的水来自煮粥用的水,天上的雨则来自小盘古被米粥大爆炸吓哭的眼泪,黑洞则是因为米粥把天空炸出了一个黑咕隆咚的洞或有些米粥被大爆炸炸焦了……只要需要,孩子们简直可以提出一百个证据来。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便感受到了:在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有着神奇的联系。

因此,我认为想象力就是“有逻辑的胡思乱想”。没有孩子不喜欢胡思乱想,但他们仅仅停留在胡思乱想之中,没有能够从胡思乱想中发现关系,建立逻辑,把胡思乱想变成奇思妙想。
在一次讲座中,有一个孩子问我:“诗哥,你认为宇宙更大一些,还是想象的世界更大一些?”我回答说:“宇宙很大,但根据有些科学家们的研究,宇宙也是有尽头的,不过,想象的世界是没有尽头的,你认为哪个世界更大呢?”
孩子们一起响亮地回答我:“想象的世界更大!”
责编:栗月静
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世界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