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包含猪屠宰、肉制品深加工和调理预制菜等细分赛道。 猪屠宰是养猪的下游行业,直接关系到下游食品质量安全。在产业链中,屠宰厂收购商品毛猪,屠宰后向下游出售白条猪或分割肉品。
当前国内生猪屠宰行业集中度低、产能利用率低。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目前我国生猪屠宰行业 CR5 在 7%上下波动,而欧美发达国家 CR5 普遍在 50%以上。
而根据华经情报网数据,我国生猪屠宰行业产能利用率在 35%以下,相比之下美国生猪屠宰行业产能利用率在 90%以上。
因此,今后生猪屠宰行业仍存在集中度提升、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的机会。 肉制品深加工作为更加靠近下游消费端的环节,具有附加值高、毛利率高的特点。
近年来,肉制品行业规模增长、 结构升级、渠道更新等新机会逐步涌现。从市场规模看,根据欧睿数据,从 2017 年到 2022 年,我国加工肉制品销量从332 万吨增长至 401 万吨,增幅约 20%,零售价值从 760 亿元增长至 984 亿元,增幅约 29%,反映售价有明显增长。
其中,高温肉制品市场规模从 344 亿元增长至约 433 亿元,增幅约 25%,低温肉制品从 249 亿元增长至约 322 亿元,增幅 约 29%。
因为低温肉更新鲜、更健康、更优质、加工技术更先进,口感质量明显高于高温肉制品,所以增速快于高温肉。
目前,英美日韩等成熟市场,低温肉制品占全部肉制品比重达到 90%以上,而我国低温肉市场仅占约 33%,今后仍有大幅增长的空间。
未来具有品牌力、产品力、渠道力的肉制品企业将掌握行业定价权。
从营销理念来看,肉制品围绕低脂、 无添加、无抗肉、黑猪肉等高端原料理念开展营销;从产品趋势来看,众多新型肉制品品类涌现,如培根、鸡胸肉、中 式酱卤等产品形态;从产品消费场景看,零食、小吃、代餐、佐餐、即食等场景持续拓展;从销售渠道来看,C 端线上 有诸多新零售渠道涌现,如抖音等直播电商、小红书等社交电商以及社区团购,线下精品超市和便利店也在部分取代传统商超。
预制菜行业在近几年快速发展,诸多上游农牧、食品企业,下游餐饮、零售企业等纷纷入局。一方面,B 端餐饮连 锁化、标准化发展和外卖规模化发展期待进一步降低供应链和人工成本;另一方面,近三年外部环境催化了 C 端居家消费。
这两方面变化都刺激了对预制菜的需求。尽管已有较快发展,但预制菜在整个食品消费行业中的占比仍然很小。
根据艾媒数据,2022 年预制菜的规模不到 4200 亿元,而餐饮规模超过 4.3 万亿元,这意味着预制菜仅仅是面向 B 端餐饮业 的需求就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此外,预制菜行业格局当前也高度分散,龙头企业体量大多在 10 亿元量级,行业中仍有大 量的亿元以下规模的代工厂。这也造成产品质量差异较大,口味不佳等问题。
总体而言,预制菜行业仍处于蓬勃发展、 机会巨大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