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发布|江苏出台省园艺博览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指导意见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5-18 13:28:06     7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做好省园博会组织筹办工作,在多轮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5月12日,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组织委员会办公室、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印发了《关于省园艺博览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指导意见》

LANDSCAPE·ART·LIFE

园林·艺术·生活


内容全文

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组织委员会办公室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省园艺博览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指导意见

2000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园博会”),园博会从起初单一的园林园艺展会,逐渐发展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产生显著综合效应的行业盛会,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也是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综合实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做好省园博会组织筹办工作,进一步发挥园博会在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作用,建设更多与时代发展同步的高品质园林,推动园博会在理念、思路、模式、路径等方面的转型与实践,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秉承“探索、创新、示范、引领”的办会宗旨,探索园博会的转型举办,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营造贴近生活、功能复合、人文与自然相宜的绿色空间,筹办百姓喜闻乐见的活动,推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提升绿地系统碳汇效能,增强城市安全韧性。

坚持承继创新,注重传统园林文化的时代传承和当代表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精心设计、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建设兼具当代美学特质和时代人文精神的园林精品,让今天的建设成为明天的文化景观。

坚持以会兴业、以业富民,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和新动能,让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

(三)总体思路。进一步发挥园博会对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功能品质提升、园林文化传承、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促进作用,以“会”、“展”、“园”为主要载体,积极回应城市更新、绿色城乡建设等要求,弘扬发展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精髓,创新营建绿色生活空间,使其成为绿色城乡建设的综合实践和样板工程。

拓展“会”的维度:从办会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参会对象等多个维度进行拓展,打造行业盛会和城市节庆新品牌,推动形成策划、建设、评价全过程管理机制;形成以点带面,多点融合并与其它赛事、展会、活动等城市大事件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支持、大众参与的全民机制,打造“全城园博”。

丰富“展”的内涵:面向行业和社会,以丰富的展会活动为园博会持续注入活力,为行业交流提供多元平台,打造江苏“园林•艺术•生活”系列活动新品牌。通过多元的主题策划,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应用数字媒体、艺术等,鼓励行业跨界融合,借助多样化展会空间和平台,以室内展览、室外展示和云上展会等多种形式,打造“活力园博”。

活跃“园”的形式:扩大办会视野,面向公众生活,营造多样场景,实现生态价值转化。控制建园规模,打破空间边界,从单点到多点,从单一建园转向系统串园,以绿道绿廊、林荫道、风景路系统串联城市山水林园等生态空间和自然文化等特色资源;以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和口袋公园等公园绿地,缝合织补城市空间,让绿色渗透城市,让城市融入自然,打造“无界园博”。

(四)主要目标。试点推动第十三届省园博会在建园、办展、活动与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转型实践,在建园上做“减法”,在活动上做“加法”,探索形成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打造一届城园相融、绿色低碳和无界共享的多维盛会。到2035年,基本形成长效办会机制,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绿色生态网络更加系统完善,绿色开放空间更加普惠宜人,绿色综合效益更加复合多元。通过办会,建成一批新时代高品质园林精品和绿色开放空间,落地一批典型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项目,产生一批可推广的园林绿化行业新技艺,涌现一批创新型优秀设计与施工人才,“江苏园博”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具有引领性和创新性,打造一届比一届有特点、有活力的园博盛会。







二、 精心谋划选题与选址


(五)因城而异,强调多元性。根据承办城市实际,园博会选题与主会场、分会场等展区的选址不限于以往博览园建园模式,可打破“园”的界限,向街巷、周边区域延伸,充分结合城市更新、生态园林城市、“乐享园林”、海绵城市、城市林荫系统、城市绿道等建设,精心谋划、统筹推进,实现建园、办展、活动形式多样化,功能多元化。

(六)因地制宜,注重生态性。落实科学、生态、节约的要求,结合地域特征、城市特色和场地条件,通过办会为城市完善多维生态绿网,拓展绿色碳汇空间,提升滨水生态质量和生物多样性,建设绿色海绵体,营造近自然园林空间,以生态修复、空间织补、功能完善等方式提升园林绿化绿色低碳的生态功能。

(七)普惠于民,体现参与性。贴近百姓生活,鼓励公众参与,让园林园艺成为服务人民群众的公共艺术。注重生活化内容展示与体验,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发挥园林园艺在扮美城市生活、传播绿色健康理念、提升生态文明认知、提高大众审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园艺走进家庭,开展庭院、阳台、露台、街道、社区等各类生活空间的绿化美化活动,使园林园艺产品成为公众消费新趋势、品质生活新元素,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 统筹推进建园与办会

(八)存量更新,突出集约性。聚焦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优先考虑生态建设的薄弱区域,鼓励结合生态修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统筹推进建园与办会,合理控制新建展园、展馆规模,通过对低效用地、存量设施等的科学评估、产权归集和运营策划,集约利用存量土地资源,活化利用低效土地和存量资产。

(九)弹性规划,强化复合性。鼓励采用灵活、多样的办会模式,通过加强业态、展示及活动策划,注重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用地使用永久性与临时性相结合,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突出用地、设施的功能复合性和兼容性。

(十)持续利用,重视生长性。加强“会、展、园”的事前策划和事后利用。统筹园博会专项投入与城建计划投入的关系,注重前期投入与后期收益的测算与分析,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全生命周期的系统谋划,结合城市重大活动和发展战略,从短期展会向长期连续性、常态化活动延伸,培育和打造新的旅游目的地。







四、 积极开展活动与宣传



(十一)百花齐放,坚持开放性。鼓励“一主多辅,百花齐放”的综合办会模式,不限于常规园事、花事活动,积极推进以园林绿化行业为主体的跨行业交流互鉴,推动与企业、高校、团体等的多方合作,以及与设计竞赛、技能竞赛等各类赛事、节事活动相结合的联合办会模式,放大“园博+”效应。

(十二)多方参与,凸显综合性。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对园博会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开展多元主体参与的行业交流、文化推广、技能竞赛、技艺展演等活动。结合各地园林绿化实践成果征集,公布一批“最有人气的绿道”“最美花街/花墙/林荫路”等优秀案例,丰富展评内容,展示建设成果。







五、 组织与保障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园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做好组织协调工作,通过联席会议、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研究、指导和督促园博会的申办、承办、规划、建设和策展等活动。参展城市根据组委会统一部署,加强城市间协作和部门联动,认真完成相关参展任务,抓好工作落实;鼓励参展城市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园博会各项建设。

(十四)加大政策支持。完善对承办城市、参展城市和社会参与方的激励机制,对符合条件且具有良好公益性、四新技术应用示范性的项目鼓励积极申报省级相关专项资金。加强优秀参展方的行业推广,鼓励社会参与,促进园林绿化行业和市场的良性发展。

(十五)增强技术支撑。加强园林绿化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突出绿色、安全、智慧导向,重点开展园林绿化碳汇效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乡土植物繁育、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攻关,推动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成立园博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技术支撑。强化相关技术培训,提高设计、施工、养护人员专业能力,完善园林绿化行业技术工种体系及相关评定机制。

转自园林艺术生活公众号

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

扫码关注我们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