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博览群书 | 一触即破的“万历中兴”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5-11 19:33:49     39

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皇帝希望创建这样一个万古流芳的时代,官员希望在这样顺遂的时代大展宏图;百姓渴望在这样开明的时代安居乐业。可叹的是,真正流芳百世的时代寥寥无几,每位怀揣宏图壮志的皇帝,在日复一日的自我禁锢与外在禁锢之中,屈从现实,尚未明朗的开明盛世被多方压力无情扼杀。

万历年间就是这样一个悲哀的例子。万历十五年,表面上看似乎是四海升平、井井有条,实际上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的边缘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通过聚焦明末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年份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借助对皇帝朱翊钧和首辅张居正、申时行以及文官海瑞、武将戚继光、思想家李贽这6个代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历史人物的点评,描绘出了明王朝衰落的一个瞬间。《万历十五年》以新颖的视角,用一个又一个传记式的章节,勾勒出一个外表华丽、内里却早已腐朽斑驳的大明王朝,鞭辟入里地指出“持之以恒”腐蚀这座外表华美的大厦的各种因素。

万历皇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万历皇帝像(1573—1620年)
图源:故宫博物院

多方制擎,四面楚歌让流芳百世的渴望从万历皇帝的指间流逝。无可否认,万历皇帝朱翊钧本是一位志向远大的帝王。幼年时的万历皇帝,在首辅张居正以及大伴冯保的严厉督导下,无论是在学习经史典籍方面还是在处理政务方面,都勤勤恳恳,一丝不苟。

幼年继位的万历皇帝,胸中充斥着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情壮志,希冀着自己坐拥的帝国海晏河清、四海升平。然而,身处外表华丽、内里腐朽的空壳中,一腔豪情壮志注定被无情的现实击碎。


此时的明朝,在前12位皇帝的统治下,制度已然成型,章法已然僵化。万历皇帝的童年被多方监督,多方限制,没有玩伴,爱好被剥夺,一切都是依照一个帝王的标准在教导,单调而枯燥。这时的他被首辅大臣张居正限制在条条框框之中,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决断。亲政后的朱翊钧逐渐摆脱了张居正把持朝政的阴影,却又无法摆脱各方大臣的限制。此时的皇帝,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监视着,一旦有任何不合祖训礼法的,就会被以各种形式劝谏。

万历皇帝佩戴过的金翼善冠  

图源:国家典籍博物馆

皇帝下达的每一个命令,都会被官员指出各种不妥之处与预防性的批评。若想实施一个政策,必须有面对各种质疑的气魄和平衡各方势力的能力。显然,万历皇帝并不擅长。在他看来,君主已经是一个高度程式化的角色,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即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依旧壮志难酬、郁郁寡欢。

祖宗礼法对万历皇帝的禁锢在立储之事上达到顶峰。立长不立幼,但长子却不合心意。以祖宗礼法为本的大臣派和以改变扭转为据的皇帝展开了长久的拉锯战。僵化的体制与僵化的思想背景下,皇帝一人孤军奋战,成败早已成定局。这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他从小开始就没有一天体会到自由的意义,也不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而获得臣下的尊敬,所以就难怪乎他不能向臣下提出明确的主张了。……积多年之经验,他发现了最有效的武器乃是消极抵抗,即老子所谓的‘无为’。”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如是描述道。

万历皇帝服饰“大碌带”

图源:国家典籍博物馆

万历皇帝的各种愿望难以实现,最终只得以一种决绝的形式爆发出来——拒绝会见群臣,拒绝任命官员,拒绝批阅奏章,晏居深宫30多年不视朝政——以一种幼稚的方式与现实,与祖宗礼法做决绝的对抗。万历皇帝以漠视一切的独特方式销蚀着大明帝国的实力,使之滑向混乱无序的深渊,是大明亡朝走向灭亡的开端。

万历皇帝也曾想做一个励精图治、开明有为的君主,开创一个“万历中兴”的新时代,但作为制度设计的金字塔框架的顶端,他被禁锢在宫闱深深的紫禁城大院中,循规蹈矩地履行皇帝的职责。万历皇帝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都难以实现,志向及锋芒消磨殆尽,逐渐在绝望中淡出朝政,沉溺于酒色和敛财之中,醉生梦死。万历皇帝虽然活着,但他与死去的祖宗没有什么区别,无法一展拳脚,他只不过是僵化制度下帝王宿命的再次循环演绎罢了。

张居正:劝君莫学虚富贵,不是贤人难变通

张居正塑像

图源:张居正纪念馆

刚过必折,独断专行使张居正扭转乾坤,拨乱反正的希冀化为乌有。万历皇帝6岁时立为太子,9岁时当上了皇帝,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尚在懵懂无知的时期就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因此,一切只能依靠身边的辅助大臣。

万历初年,内忧外患,社会危机严重。张居正承担着教导并辅佐朱翊钧的重任,同时利用职务之便大胆进行各项改革,以期为这锦绣河山添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善朝廷的财政状况;礼贤下士任用名将戚继光,防御鞑靼贵族的攻掠;裁汰冗员,执行考成法,提高了行政效率……上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明末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状况。

身前的张居正是显赫的,他在亦师亦父亦臣的角色中,借皇帝之名实现了自己的宏伟抱负。但死后的张居正被皇帝一点点抹除了所有的功绩。多年的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蒙蔽了张居正的双眼,使他忘记了这是皇权社会,没有人可以越过高高在上的那个人。权力的膨胀,欲望的增长,使他独断专行,奢侈铺张,使他消磨掉了对皇权的敬畏之心,失去了谨言慎行,小心谨慎的本分;使他被其他官员厌弃。因此才有离世后的张居正被群起而攻之,不断被弹劾,遭到各种各样的指责,背负各种各样的骂名。

从另一方面看,刚过必折,不懂变通也是张居正生前心血付诸东流的主要原因。张居正的继任者申时行对其评价最为精准而有力,张居正的根本错误在于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作出必要的让步。张居正的十年新政本意是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但却过于严厉,不近人情,招致了“不满”横生。腐朽的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彻底改变的,而张居正利用权力职位之便,以独断专行的气度强行改革,触犯到了大多数主体的根本利益,这在他生前可以用权力勉力开展的行为,在他离世后,各种曾经牵涉到的人就开始进行反击,否定张居正生前的一切作为,否定他颁布的一切法令,最终使其心血付诸东流。

张居正的本心或许是将皇帝教导为一位足以支撑起整个国家的明君,因此处处限制、时时督导,但他却不了解神宗内心对这些条条框框的抵触,对四面八方压制他的牢笼的愤恨。很明显,张居正在皇帝眼中就是规矩和牢笼的实际化身。张居正离世初始,皇帝还可以念着曾经亦师亦父亦臣的功绩对其有所宽宥,有所缅怀,但随着越来越多似是而非的弹劾,越来越多真真假假的证据,一点点消磨掉皇帝对他的情分,反而激起了皇帝渴望摆脱他的禁锢,脱离他的束缚,实现自己抱负的渴望。

他的政策一条一条被废除,他的政绩一点一点被掩盖,他生前为挽救这个朝代、扭转贫困腐败所进行的改革,随着他的离世一起走向死亡。从某些方面说,这些政策的取消使本就腐朽的明王朝更加摇摇欲坠,真正陷入随时都有可能坍塌的风险之中,明王朝随着张居正的离世开始变得苟延残喘。

申时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申时行 墨笔山水图 轴

图源:苏州博物馆

心有余而力不足,治标不治本让申时行锦绣河山的梦想成为泡影。作为张居正的门生,申时行无疑比曾经的老师更加聪明,他进退有度、谦和有礼,没有了之前张居正的张扬跋扈、肆意妄为。他努力做好一位首辅大臣的职责,尽职尽责地向皇帝提出规劝。同时,他又费尽心力地维持皇帝与官员间的平衡,让这个王朝摇摇欲坠的华丽外壳能支撑得更长久一些。即使如此劳心劳力,皇帝的阳奉阴违、官员的两面三刀,都将他置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

他也曾感叹“王师未奏康居捷,农扈谁占大有年”,但现实不是凭他一人之力能改变的,他只能尽绵薄之力维持住摇摇欲坠的现状。作为首辅大臣,施加于他身上的枷锁更为繁杂沉重。

申时行《行草七律金面扇面》
图源:苏州博物馆

枷锁源自道德的束缚。申时行必须主持举行一月三次的经筵,学习礼仪经典,接受传统道德的教化,纵然这些经筵单调无聊而又枯燥乏味,但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却又不可停止。

然而,申时行付出的心力并非始终与达到的效果是等同的。皇帝开始阳奉阴违,为自己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缺席经筵,而申时行在明知是假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去相信皇帝的一戳即破的理由。在此境遇下,他需要维持既有的传统,却达不到这些规矩带来的预期效果。申时行做好了他的本职工作,却无法左右皇帝的行为,自然也无法扭转腐朽和悲剧的根源。因为中庸之道所能维持的,不过只是表面的平静。

申时行是张居正之后的继任首辅。他身处高位,看似走向了权势与地位的巅峰,但却更加高处不胜寒,他的言行举止被更多的人注视,他的行为必须能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些限制都是始终背负在他身上的框架,他的动作与行为注定也只能在一个不触及深层次利益的小范围中有所施展。他努力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折中调和,小心谨慎地维护整个文官集团内部的利益平衡,使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因为他清醒地知道:皇帝必须依靠官员执行各种任务,而官员只能依靠皇帝才能获取权力与利益,二者之间只能相互依附,任何一方的失控都会打破这个平衡,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

申时行墓

尽管谦和的申阁老用自己的中庸之道、阴阳调和之理处理帝国各类危机,但他唯一能做到的也只是为腐朽的内在尽力维持好表面的华丽。
综上所述,万历年间强调君权至上,皇权却又被封建制度牢牢束缚。尝试改革,改革却又不得不以维持文官集团的稳定和利益为前提,政策法令全部被束缚在框架之中,只能维持王朝外表的光鲜,无法改变内里的腐朽,矛盾而冲突。

可以说,腐朽的社会状态摧残了思想,禁锢了发展,限制了改变,从各个方面渴望对社会有所改变的人,其结局也都沦为制度的牺牲品。制度的僵化与腐朽,注定了大明王朝走向衰亡的事实,注定要被新生力量所取代

本文作者汪隆宇,中国能建财务公司员工,阅读兴趣包含:人文历史、经济理财、科学技术等。曾在农业农村部网站、《农产品市场》等发表 《我国苦荞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我国蜂蜜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我国红茶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等文章。


 征稿启示 


《博览群书》栏目致力于打造能建人自己的“半亩方塘”。欢迎投稿,与书相关的短评、故事、读后感、书荐等题材皆可,作品需原创,投稿邮箱:rwnj@ceec.net.cn。

编辑:李艳芳

校审:姚孟乐

往期回顾


博览群书| 我与书的故事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