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就是这样一个悲哀的例子。万历十五年,表面上看似乎是四海升平、井井有条,实际上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的边缘。
万历皇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多方制擎,四面楚歌让流芳百世的渴望从万历皇帝的指间流逝。无可否认,万历皇帝朱翊钧本是一位志向远大的帝王。幼年时的万历皇帝,在首辅张居正以及大伴冯保的严厉督导下,无论是在学习经史典籍方面还是在处理政务方面,都勤勤恳恳,一丝不苟。
幼年继位的万历皇帝,胸中充斥着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情壮志,希冀着自己坐拥的帝国海晏河清、四海升平。然而,身处外表华丽、内里腐朽的空壳中,一腔豪情壮志注定被无情的现实击碎。
此时的明朝,在前12位皇帝的统治下,制度已然成型,章法已然僵化。万历皇帝的童年被多方监督,多方限制,没有玩伴,爱好被剥夺,一切都是依照一个帝王的标准在教导,单调而枯燥。这时的他被首辅大臣张居正限制在条条框框之中,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决断。亲政后的朱翊钧逐渐摆脱了张居正把持朝政的阴影,却又无法摆脱各方大臣的限制。此时的皇帝,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监视着,一旦有任何不合祖训礼法的,就会被以各种形式劝谏。
万历皇帝佩戴过的金翼善冠
图源:国家典籍博物馆
皇帝下达的每一个命令,都会被官员指出各种不妥之处与预防性的批评。若想实施一个政策,必须有面对各种质疑的气魄和平衡各方势力的能力。显然,万历皇帝并不擅长。在他看来,君主已经是一个高度程式化的角色,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即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依旧壮志难酬、郁郁寡欢。
祖宗礼法对万历皇帝的禁锢在立储之事上达到顶峰。立长不立幼,但长子却不合心意。以祖宗礼法为本的大臣派和以改变扭转为据的皇帝展开了长久的拉锯战。僵化的体制与僵化的思想背景下,皇帝一人孤军奋战,成败早已成定局。这也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万历皇帝服饰“大碌带”
图源:国家典籍博物馆
万历皇帝的各种愿望难以实现,最终只得以一种决绝的形式爆发出来——拒绝会见群臣,拒绝任命官员,拒绝批阅奏章,晏居深宫30多年不视朝政——以一种幼稚的方式与现实,与祖宗礼法做决绝的对抗。万历皇帝以漠视一切的独特方式销蚀着大明帝国的实力,使之滑向混乱无序的深渊,是大明亡朝走向灭亡的开端。
万历皇帝也曾想做一个励精图治、开明有为的君主,开创一个“万历中兴”的新时代,但作为制度设计的金字塔框架的顶端,他被禁锢在宫闱深深的紫禁城大院中,循规蹈矩地履行皇帝的职责。万历皇帝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都难以实现,志向及锋芒消磨殆尽,逐渐在绝望中淡出朝政,沉溺于酒色和敛财之中,醉生梦死。万历皇帝虽然活着,但他与死去的祖宗没有什么区别,无法一展拳脚,他只不过是僵化制度下帝王宿命的再次循环演绎罢了。
张居正:劝君莫学虚富贵,不是贤人难变通
张居正塑像
图源:张居正纪念馆
刚过必折,独断专行使张居正扭转乾坤,拨乱反正的希冀化为乌有。万历皇帝6岁时立为太子,9岁时当上了皇帝,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尚在懵懂无知的时期就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因此,一切只能依靠身边的辅助大臣。
万历初年,内忧外患,社会危机严重。张居正承担着教导并辅佐朱翊钧的重任,同时利用职务之便大胆进行各项改革,以期为这锦绣河山添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善朝廷的财政状况;礼贤下士任用名将戚继光,防御鞑靼贵族的攻掠;裁汰冗员,执行考成法,提高了行政效率……上述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明末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状况。
身前的张居正是显赫的,他在亦师亦父亦臣的角色中,借皇帝之名实现了自己的宏伟抱负。但死后的张居正被皇帝一点点抹除了所有的功绩。多年的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蒙蔽了张居正的双眼,使他忘记了这是皇权社会,没有人可以越过高高在上的那个人。权力的膨胀,欲望的增长,使他独断专行,奢侈铺张,使他消磨掉了对皇权的敬畏之心,失去了谨言慎行,小心谨慎的本分;使他被其他官员厌弃。因此才有离世后的张居正被群起而攻之,不断被弹劾,遭到各种各样的指责,背负各种各样的骂名。
从另一方面看,刚过必折,不懂变通也是张居正生前心血付诸东流的主要原因。张居正的继任者申时行对其评价最为精准而有力,张居正的根本错误在于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作出必要的让步。张居正的十年新政本意是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但却过于严厉,不近人情,招致了“不满”横生。腐朽的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彻底改变的,而张居正利用权力职位之便,以独断专行的气度强行改革,触犯到了大多数主体的根本利益,这在他生前可以用权力勉力开展的行为,在他离世后,各种曾经牵涉到的人就开始进行反击,否定张居正生前的一切作为,否定他颁布的一切法令,最终使其心血付诸东流。
张居正的本心或许是将皇帝教导为一位足以支撑起整个国家的明君,因此处处限制、时时督导,但他却不了解神宗内心对这些条条框框的抵触,对四面八方压制他的牢笼的愤恨。很明显,张居正在皇帝眼中就是规矩和牢笼的实际化身。张居正离世初始,皇帝还可以念着曾经亦师亦父亦臣的功绩对其有所宽宥,有所缅怀,但随着越来越多似是而非的弹劾,越来越多真真假假的证据,一点点消磨掉皇帝对他的情分,反而激起了皇帝渴望摆脱他的禁锢,脱离他的束缚,实现自己抱负的渴望。
他的政策一条一条被废除,他的政绩一点一点被掩盖,他生前为挽救这个朝代、扭转贫困腐败所进行的改革,随着他的离世一起走向死亡。从某些方面说,这些政策的取消使本就腐朽的明王朝更加摇摇欲坠,真正陷入随时都有可能坍塌的风险之中,明王朝随着张居正的离世开始变得苟延残喘。
申时行: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申时行 墨笔山水图 轴
图源:苏州博物馆
他也曾感叹“王师未奏康居捷,农扈谁占大有年”,但现实不是凭他一人之力能改变的,他只能尽绵薄之力维持住摇摇欲坠的现状。作为首辅大臣,施加于他身上的枷锁更为繁杂沉重。
本文作者汪隆宇,中国能建财务公司员工,阅读兴趣包含:人文历史、经济理财、科学技术等。曾在农业农村部网站、《农产品市场》等发表 《我国苦荞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我国蜂蜜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我国红茶市场与产业调查分析报告》等文章。
编辑:李艳芳
校审:姚孟乐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