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爱上“预制菜”




市场交易额持续上涨



自热食品VS预制菜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米、小麦粉、杂粮等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只需简单烹制即可作为主食,具有食用简便、携带方便、易于储藏等特点的食品都被称之为方便食品。由此可见,自热食品与预制菜都属于方便食品。又因为自热食品也属于预包装成品或半成品食物,所以,也有观点认为自热食品就是一种预制菜。其实从食用方法进行比较,自热食品和预制菜还是有差异的。

自热食品是由现代工艺技术制成的可以长期储存的米饭或蔬菜包,只需使用自带的加热包进行加热即可食用,具有高度标准化,可以实现长保及更长的运输距离。但预制菜是针对制菜程序繁杂的一些菜肴,运用现代标准化流水作业,对菜品原料进行前期准备,简化制作步骤,经过卫生、科学包装,再通过加热或蒸炒等方式形成的便捷菜品。由此可以看到,自热食品比起预制菜更便捷,不用经过厨房、烹饪就可完成,但预制菜往往还需要经过简单的烹炒。
近几年来,大家对自热食品的热情正逐渐消退,但是预制菜却开始一路上扬。德勤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的市场规模约5500亿元,未来5年的复合增速有望达到13%,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万亿。“同样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方便、快捷的需求,还能为消费者带来在家做大菜、享用美食的多重体验,预制菜的火热势必会影响到自热食品。”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如此强调道。

并非“有你没我”的竞争关系
预制菜洞察认为,预制菜和自热食品并非“有你没我”的竞争关系。
首先,预制菜和自热食品的目标消费人群并不完全重合。天猫方面数据显示,自热火锅的消费群体中18—24岁的人群占到47.75%,25—29岁人群占到19.61%,大学生和刚入职场的白领阶层占比近五成。因为不用火、不插电,可随时随地吃等便捷属性,自热火锅更契合懒人经济和快节奏生活。而预制菜的主要消费群体(这里仅指C端消费群体)是会做饭、注重健康,对食品安全要求高,生活质量相对较高,对价格相对不敏感的群体。其中,有家庭和孩子,更注重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都市人群占大多数。
其次,两类产品的应用场景也是大不相同的。一定程度上,预制菜和自热食品都是人们方便、迅速解决一顿饭的方案。但消费者选择吃自热食品,多是在独自进餐、加班熬夜、外出旅行等场景下;而预制菜则更多出现于家庭用餐、聚餐等场景下。所以,相对自热食品,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期望会更高,希望“吃好”的这一诉求会更明显。
从预制菜的市场销售情况也可见一斑。京东、天猫等多个平台数据显示,目前销量较高的预制菜多是一些餐桌上常见的“硬菜”,如梅菜扣肉、猪肚鸡、酸菜鱼、佛跳墙等。有业内人士评价称,预制菜消费,体现了消费者在生活便捷基础之上对消费升级和品质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见,预制菜和自热食品面向的人群不尽相同,能够满足的需求也略有不同,两者并不是绝对的竞争关系,预制菜想要完全取代自热食品也基本不可能。

“预制菜”喜得东风

在政策支持下,预制菜已经迎来了发展的东风。2023年,“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随后,广东、福建、河南、山东等多地出台政策支持预制菜规范发展。预制菜作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正发挥积极作用。
面对这个万亿规模的蓝海市场,行业企业摩拳擦掌,争相竞逐。这其中既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餐饮企业,也有许多新入局企业。味知香、圣农发展、广州酒家、双汇发展等多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表示,预制菜未来市场空间广阔,看好其发展前景,将加大投入力度。
预制菜虽然方便,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随着消费者饮食认知的提升,饮食健康已从“食饱阶段”、“食好阶段”发展到“营养阶段”。“预制菜跟现做的菜确实可能在营养成分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称,预制菜要发展需要符合食品安全的标准、符合产品质量的要求。

未来发展的关键


截至 2022年底,中国预制菜相关企业7.6万家,较2021年新增3470 家。长期来看,中国预制菜相关企 业注册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整体行业存在小、散、乱的问题,行业集中度较低。从技术发展层面,未来预 制菜需求端量和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企业的生产规模与品质也面临更大的考验,龙头企业优势也将逐步显现。从近期预制菜行业收购事件来看,安井食品收购湖北新宏业食品和湖北新柳伍等企业等。未来龙头企业产业链布局将逐步加快,行业集中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