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三大物流装备行业展,对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有哪些启示?

作者:本站编辑      2023-05-04 04:05:39     48

第3272期

全文共计 2820 字 / 阅读时长约  7 分钟

海外重头展已结束,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该如何思考?

来源 | 中国叉车部落(ID:forklift-friends

作者 | 刘世宏

原文标题《海外重头展已结束,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该如何思考?》


全球最著名的5个物流装备行业展会中,上半年的美国ProMAT芝加哥展和欧洲的LogiMAT展已经结束,期间德国的汉诺威博览会也有中国企业参与。(还有两个大展为9月的日本东京物流展和年末的上海的汉诺威CeMAT亚洲展。)

美国芝加哥ProMAT展,是中国企业和全球物流企业疫情之后的第一次正式展会。中国企业没有完全回过神来,国门初开,各种参展和观展都比较仓促。

而德国的LogiMAT展算是火力全开,参展和观展的中国同行放量打开。尽管LogiMAT展会的展位爆满,许多中国企业无法订到展位,依然有多达50多家的中国企业直接报名,还有30多家中国企业由海外公司名义参与了总计1500多家参展商的行列。国内到欧洲的签证还不是很顺畅,依然有中国的组团观展阵营抵达参观。

数年前,LogiMAT斯图加特展在物流科技创新板块超越汉诺威的CeMAT展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物流展会,而汉诺威的CeMAT物流展并入汉诺威工博会之后,更加专注在国家战略的智能制造和工业4.0概念,许多没有搭上LogiMAT展会的中国物流企业也参与了汉诺威工博会的物流板块。

不管如何,踏上欧洲大陆,就是跨出国门,步入全球市场。

那么,从“2+1”的物流展中,我们看出什么端倪?如何去看待市场和趋势?

1)物流机器人企业没有突破技术。AGV和AMR的产品基本定型,边界已经不明显,导航技术可以自由选择。

无人叉车和AGV/AMR的产品高度雷同。整个展会创新产品不多,物流机器人企业,欧洲向高精尖的利基市场走去,中国向大众市场铺开。

永恒力在LogiMAT推出的AGV产品,包括欧洲其他诸多品牌的AGV产品从设计逻辑和产品逻辑上,无法成为大规模的市场。简单的说,就是这个东西便宜不了。


2)中国的物流机器人企业的创新力,来自于场景应用,发展节奏更快。

几家获得资本投资的物流机器人大企业,不断从产品和市场进行强制的推广。各种小团队的物流机器人的创业公司,从一个小技术的转化到小产品的创新开始蚕食细分市场。这实际上不是按照正常套路出牌的套路。

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低成本的转化能力都很强,试错能力也很强,因此产品的迭代也很快。

行业投资人董中浪说:“没有经历过中国内卷历炼的物流机器人企业,很难在市场上有规模化的能力。”

3)微型履约仓的MFC板块,正在成为一种潮流。

Autostore, Ocado, Eoxtec等密集存储模式成为主流市场模式,无论从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都逐渐走出发展扩张的路径。

中国旷视机器人战略和海外市场副总裁陆建萍,是国内最早研究MFC的专家。她认为,MFC将是物流机器人的一个很大的市场,旷视的托盘四向穿梭车已经完成欧洲认证,开始出海。巨大的全球市场中,旷视有望代表中国有所突破。

以MFC为核心业务的Autostore的2022年财报数字显示在2021年之前的亏损,在2022年实现盈利并保持高毛利状态。

3)料箱机器人是中国产品的市场和天下。

极智嘉、海柔创新、牧星智能、快仓智能的产品,占据了柔性料箱分拣的绝大部分市场。并且,已经逐渐被海外的大型系统集成商接受并纳入项目之中。

4)柔性分拣机器人,中国的立镖占据绝对市场。

无论是美国ProMAT 和德国LogiMAT展会中,均是多个展位出现立镖小黄人的身影。显示,这一产品已经被市场认可。


Locus,灵动科技和姜歌等人到货的分拣机器人中,Locus以全球2万台的部署规模为该产品建立了市场地位,产品也逐渐在柔性化分拣中获得场景应用。

美国展会前,中国的姜歌机器人与美国Tompkins Robotics战略合作。

5)AMR和顶升式AGV,中国品牌已经占据全球影响力。

中国的海康机器人,极智嘉、快仓、华睿机器人、嘉腾等已经可以完胜欧洲高价位的AGV和MIR等市场。

这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产品类别,未来两三年,该系列产品将是一个放量剧增的市场,很快将从目前的数万台的量级转入数十万级的市场。这其中的场景规划和软件调度是核心。

重载AGV,由于电机驱动等核心组件还是欧洲的市场,中国企业进行超越尚需要时间。

6)无人叉车,中国企业万马奔腾,在各细分市场的深挖突破,带来了规模化的市场需求,为新技术的落地带来机会。

这次包括未来机器人、海豚之星、仙工智能、塔斯克、劢微机器人等中国无人叉车企业在欧美展会亮相。比起欧美的老牌无人叉车企业,中国企业在成本和大规模应用上居于领先。

中国新能源锂电和光伏产业为中国无人叉车和AGV提供了全球最大的规模化市场,这为物流机器人弯道超车提供了应用市场。


7)跨系统调度和跨品牌跨品类无人叉车AGV的调度控制,中国更深入。

尽管中国没有像欧洲VDA5050那么步调一致,但是在系统的融合和集中调度的能力上,中国企业在应用中快速发展,多家物流机器人企业在集中控制调度上走得更快。

欧洲物流机器人市场上,跨品类的多产品融合没有中国企业开放,因此无人叉车、AGV、AMR、异形AGV等的转化速度明显较慢,VDA5050依然还是很漫长的过程。


8)资本推手的巨大催生、多品种融合的市场推力,唯快是破的快速迭代节奏,是推进中国物流机器人快速发展的推力。

中国智能制造的专家林雪萍说,中国的市场是一个独特的市场。中国的发展速度是数倍于海外的市场,老外们很难理解这个状态。

林教授举了个例子,在锂电池的检测摄像头仪器需求上,中国企业需求是高速识别,美国的康耐视和日本基恩士两大巨头的海外研发部门都感觉不理解,中国需要的辨识速度要这么快吗?

实际上,中国的企业已经在应用层面超越老外。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快递分拣技术上。由于中国巨大的快递包裹数量分拣需求,中国包括德马、金锋、兰剑等的分拣技术已经全球领先。

9)“技术+产品+商业模式“形成市场能力。

我们在研究物流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中,发现单一产品很难引爆市场,产品集群、技术集群将成为市场主导者。

这一点,在和木牛流马的王平总交流时,他认为,Plus的概念会越来越重要。无人叉车Plus AMR,Plus机械手,Plus中央集控调度,Plus制造能力,Plus场景等,依靠自身的技术和产品加上场景化的商业模式,可以筑高行业门槛。

木牛流马在场景盒子和Plus概念的规划中,尝到甜头、2023年的上半年订单量将超过去年全年,人均产值将在行业中据领先地位。


10)“海外打渔”能否给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机会?

从这几场展会来看,许多中国企业把未来的市场机会寄希望于海外市场。这次,我们看到包括塔斯克的托盘搬运机器人,灵动科技的AGV和无人叉车,海豚之星的无人叉车系列产品都走到海外。

中国出海打渔,如何防“海外内卷”?如何与国外的系统集成商合作是敌是友?是开辟新战场还是搬过去的旧战场?中国文化差异和供应链的本地化等是未来将影响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走出去的瓶颈。

一次展会只是一个海外营销的开始,接下来的工作更艰巨,如何从战略布局,人才招募、销售渠道搭建、广告营销的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产品体系认证、文化差异融合等多方面形成海外能力,这是中国物流企业在海外战略的思考。

这是一个经历高度内卷历炼的行业。从创新到竞争到雷同,时间窗口很短,产品转化和迭代的速度远超欧美。常规的产品盈利模式在中国很难有生存空间。

物流机器人行业是一个大研发小产出的行业。不同于化工行业的大研发大产出,服装行业的小设计大产出,物流机器人是花着几个亿的研发做着几千万的销售生意。这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开局。

物流机器人企业为了提升销售体量,又必须把利润让出来,把成本降下来。中国物流机器人的内卷就此展开。

一个被外界普遍看好的黄金产业,硬生生给做成了一个赔本赚吆喝的大路货。

由于大研发小产出的特性,国外的物流机器人企业日子也不好过。几年前统计信息显示,欧洲的AGV无人叉车企业几乎没有盈利的。无人叉车领域,海外最大的公司Balyo,和纳斯达克上市的物流机器人代表企业Berkshire Grey Inc,2022年的财报都显示一直无法达到盈利。

“凯撒归凯撒,上帝归上帝。”物流机器人的发展,一切都还是要回归到商业本质。长期不盈利,自我造血功能不足,终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发展。

物流机器人是一个大产业大趋势,大家可以都看到未来它的大拼图。如何能够坚持到那个未来,并且在那个未来的节点你还有生命力,这是当下玩家们战略思维的关键。



本文经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出处;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运联立场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