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张字条让邓小平掐灭了香烟?
邓小平出名的爱烟,烟史长烟瘾大,一度一天抽十数支。但是,曾有一张14个字的小纸条让这位“老烟民”看后,立刻掐灭了手中的香烟。
什么字条,有如此威力?
1988年4月8日,恰是第一个“世界无烟日”翌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大会,在主席台就坐的邓小平习惯性地点燃了一支香烟。
会场中的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看在眼里,马上写了一张字条:“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收到台下递上来的字条,邓小平随即笑着掐灭了香烟。
这段轶事,流传甚广,至今仍常常为人提起。这位中共领导人闻过则喜,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胸怀度量,让他赢得敬意。
其实,认真倾听来自民间的声音,虚心接受意见和批评,一直被这个来自人民的政党视为其成员应具有的一大基本修养,自觉接受批评和监督更被中共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并正式写入党章。
“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也十分重视来自民众的“意见”和“呼声”,他曾多次强调党内领导干部要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2021年初,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习近平为“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上的“开学第一课”,又提醒他们“要涵养虚心接受批评的胸怀和气度,胸襟开阔、诚恳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回望中共百年历史,从善如流、闻过则喜,不仅是个人修养、胸襟雅量,更是治党治国、兴邦立业的重要法宝。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乡针对部队个别人没有认真执行群众纪律的问题提出意见。毛泽东听闻后直言:“批评我们就是帮助革命”,并鼓励群众多提意见。为了让领导干部明白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引用历史故事加以阐发,还援引楚汉相争的事例,指出项羽落败是由于他“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
在习近平看来,“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则是执政党应有的胸襟。面对党外人士,他希望他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积极建诤言、作批评,强调“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要求,虚心接受意见、认真对待批评、倾听人民声音,正从中共的优良传统和经验,进入到制度规范层面,力图通过一系列制度化设计,最大限度用好“群众意见”这把评判工作优劣“最好的尺子”。
在“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中共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这在中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还是第一次。草案收到的意见建议超过101.8万条。其中许多建议,被文件起草组采纳,写入了最终的规划。
从一张字条的故事,到凝聚民智的百万条建议,从善如流、倾听民声,是这个百年大党的传统,也是她面向下一个百年的坚守。
除夕夜,这支队伍为什么宁变“雪人”也不进屋?

罗厚福
对于中国人来说,除夕夜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天寒地冻时,若能在暖和的屋里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饺子或热气腾腾的汤圆,那滋味再美不过了。可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一群新四军战士却在大年夜宁可在室外冻成“雪人”也不进屋,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1942年的腊月三十的晚上,湖北孝感季店乡马家湾的夜色中,一支队伍顶着风雪走来……
第二天清晨,村民马大爷为图吉利起了个大早,刚一推开门就吓了一跳。他发现屋檐下、草堆旁,蹲着一尊尊“雪人”。看到马大爷,“雪人”一个个“活了过来”,老人仔细一看,看到了熟悉的灰布军装。原来这些“雪人”是新四军的一支部队。
大年三十晚上,因为要执行紧急任务,部队行军路过马家湾时稍作休整,带队的指挥员严令战士们不得叫门进屋。战士们哪怕一个个冻得浑身发抖脸色发紫,也没有一人去敲老百姓的门,硬是在风雪中熬了一夜,变成了活生生的“雪人”。
可能有人要说了,这样做是不是太“不近人情”也太不“爱护将士”了?可你要是知道带领这支队伍的是开国将校中唯一一位以大校军衔获得三枚一级勋章的功臣罗厚福,还会有这样的疑问吗?要知道,罗厚福当年可是出了名的能征惯战爱兵如子啊!
罗厚福绝不是不爱护麾下的将士。他是部队的指挥员,但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之所以下达这样的命令,是为了坚决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想在大年夜里打扰乡亲们。
纪律对于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的意义毋庸赘言。曾经,解放军战士和衣而眠,露宿上海街头的照片令全世界赞叹;邱少云烈士在烈火中永生,长津湖血战中的“冰雕连”成为中国人心中不倒的纪念碑。今天,不论是刷爆网络的子弟兵地铁排队照,还是抗洪抢险中“人在堤在”、抗震救灾时“保证完成任务”的铮铮豪言,都一次次证明纪律严明已深深烙印在了人民军队的军魂之中。
而比严守纪律更让人感动的,是罗厚福和新四军战士对群众发自内心的体恤与爱护。只有真正把百姓利益摆在最重要位置的军队,才会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也不肯有丝毫“扰民”之举。古往今来,纪律严明的军队或许有许多,但像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这样爱民恤民,又被老百姓发自内心拥护支持的军队,恐怕是绝对没有“分号”的。
重温革命历史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
虽然战争年代已成历史,但身负民族复兴的大任,面对新征程中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仍需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继续发扬军爱民、民拥军光荣传统。
为什么毛泽东建议把《红楼梦》当历史读?
《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集大成者,毛泽东一生反复阅读,并曾多次向身边人推荐。他有个特殊的读法,“《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
用林黛玉的话“东风压倒西风”比喻国际形势;用丫环小红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言明事物发展规律;告诫青年“不读一点《红楼梦》,你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毛泽东借《红楼梦》评时势讲道理的例子不胜枚举。
他还从这部“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中看到封建社会的宗法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阶级关系,读出封建社会的兴衰规律,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中国的现实,探索“新中国”的方向。
读史明智,知古鉴今。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历代中共领导人都一再强化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观念,强调中共官员“懂点历史”的基本素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中共对历史学习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字里行间,也付诸行动。
延安时期,全党掀起学习研究党史热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史文献研究机构壮大。十六大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线”,多次安排历史类主题学习。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探访西柏坡等红色地标、曲阜孔庙等文化地标,在关键节点参观《复兴之路》等主题展,在中共最高学府的开学典礼上谈史论今,会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等历史见证者,推动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共以多元化的载体重温历史、铭记历史,实现历史的继承与呼应。
中共重视的历史学习,既包括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斗争史,也包括中共的奋斗史、新中国的发展史和世界历史。
习近平特别强调,“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在不同时期,中共均致力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革命年代,中共聚焦如何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28年间及时梳理进退得失,“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终于建立了新中国。此后,中共推动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紧扣如何解放思想、治党治国的命题,在“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等共识中厘清困惑,轻装出发,通过学习历史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与时俱进。
进入新时代,中共聚焦科学执政、民族振兴的命题,以史无前例的观念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沿着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从今日之中国,走向未来之中国。
中共之所以成其大,亦不得不提其开放的气质。中共领导人都极为重视世界历史这一参照系,推崇“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这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尤具现实意义。
百年历程,筚路蓝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曾告诫,“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中共“为什么能”“怎样更好地能”,答案或许就在历史的肌理之中。
戎马半生的陈毅元帅为何“马门立雨”?
提到陈毅,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对,十大元帅之一——杰出的军事家、外交家。其实,他还是一名诗人,一个擅长与知识分子打交道的儒雅文人,其中“马门立雨”的美谈广为流传。
1952年4月,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因劳累过度、身体不适来到杭州休养。想到一代大儒马一浮先生就住在本地,他便特地去西湖蒋庄看望。
陈毅一行到达时,恰逢马一浮午睡未起。马一浮的家人不知客人是谁,便说主人正在休息,等一会儿再去通报。陈毅当即嘱咐不要惊动老人,自己稍后再来拜访。他在附近的花港公园转了一圈,折回时,马一浮依然未醒,此时下起细雨。马一浮家人邀陈毅一行进屋稍候,陈毅说:“未得主诺,不便遽入”,坚持站在门外等待。马一浮睡醒后,得知有贵客等在门外,还淋了雨,连声道歉。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马一浮只痴心于学问,不问世事。
此番蒋庄初见,马一浮与陈毅相谈甚欢,十分投契。陈毅趁机邀他出山,为国家做些事情。最终,马一浮改变终生不仕的想法。
其实,“马门立雨”不过是陈毅与知识分子做朋友的一个例子,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据陈毅长子陈昊苏透露,陈毅与郭沫若有诗歌赠答。郭沫若曾写道:“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则向这位中国白话诗的巨人回赠了一首很长的白话诗,赞美他在人民革命事业中建立的文学功勋。
陈毅和柳亚子先生也有诗词交往,柳亚子赞誉陈毅“兼资文武此全才”,陈毅则视柳亚子先生为令人尊敬的前辈。
……
陈毅虽戎马半生,却时时散发着书生本色:为人谦逊,忠厚宽容,真诚待人。他对许多知识分子及其家属都多有关照,如留在上海的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等。广为流传的,还有他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的故事,受到广泛好评。
戎马倥偬,提笔写诗;身居要职,礼贤下士……陈毅与知识分子之间的无数佳话,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知识、对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重视。
“知识分子有思想、有主见、有责任,愿意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就工作和决策中的有关问题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欢迎他们提出批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同知识分子打交道,做知识分子的挚友、诤友。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
来源:共产党员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