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打算环博会多去两天的,各种事务缠身导致最后只抽出了周四一天的时间。地址在龙阳路新国际博览中心,早上7点出门,9点到会场,从北入口进入,展览馆刚好构成三角形一圈,从N1-N5到E7-E1到W1-W5回到入口的位置,环保大类依次是水—大气—综合环境—固废—给排水。

不是第一次来这边参观展会,却是第一次来参加环保类的展会,所幸有老板带着,时不时指点讲解一番,跟着见了十几家他认识的企业,在此小小发表一下环保新人的浅薄感受。
1、环博会初印象
环保大部分都是跟污水、污泥、固废、餐厨垃圾、废气等有关,要研究如何脱水去盐除味,听起来是个不太“干净”的行业,然而环博会却意外的干净整洁有层次,就跟其他正常展会一般,现场演示的也都是极小范围不扩散传播的内容,比如塑料破碎,药剂污水净化等。


刚开始参观的时候,作为一个环保“小白”第一次见到那么多“技术”和设备,激动地恨不得一家一家看过去,走了两个馆下来资料就拿了一大袋,扶额长叹没有像别人一样带拉杆箱来。后面只能选择性的挑选我要重点负责研究的污水处理膜相关的资料,准备带回去好好研究比较一番。

2、整体感受
早上9点到下午17点,耗时8小时,走了1万4千多步,前面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看得比较多一些,后来一方面时间有限,一方面确实相关知识储备太少更多是走马观花走了一遍。

整体下来的感觉是,市场上无论是买家还是买家都比较谨慎和悲观。卖方指的是技术服务方和设备供应方或者有“卖身”意愿的企业,买方指的是有资源背景有资金有项目的采购方或者寻求资本运作外延增长的企业。
由于目前国内环保行业内真正高精尖技术稀缺,细分领域的高端市场大部分被国外占据,比如涉及到基础化工的材料、精细化零部件等领域,国内中低端市场同质化严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今年同一类型的展馆内做同样设备和服务的企业较去年增加了至少十几家,竞争趋于白热化,许多中小企业在叫嚣难熬,部分上市公司报表业绩已经大幅下滑接近ST边缘。
至于买方这边,手上有几亿到几十亿资金不等的玩家也不少,很多试图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企业也加入了买家行列,有上市公司董事长称经过助理筛选后每天呈现在他面前的项目就不下于5个,但是大部分都不值得他投资,过去几年几乎没有投到过跟目前主业有协同的项目。
当然跟买方比起来卖方更不好过一点,毕竟产品设备卖不出去直接关系到生存口粮了,买家只是发愁手上的现金要怎么花出去和能花在有价值的点上。
在展会上我们跟一家国资控股的环保公司进行了初次接触,交流中得知其手上今年有大额投资指标需要花出去,但是目前环保行业正处于低迷下滑周期,团队缺乏投资与实业结合的经验导致难以正确且快速的进行项目判断,不敢“大手花钱”,来自资金方的压力很大,可谓言辞切切。
一句话,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3、见到的环保人
这次参观交流,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人,其中两位是小企业创始人,一位是一家民营污泥设备公司的销售冠军,之前侯总的公众号文章还专门写过他的专题。
一位是污泥处理设备企业的创始人,学技术出身,据说其在国外设备厂商参观看一眼设备就能仿造出来,可谓是天才级别的人物,为人处世显得彬彬有礼,也是他请了专门的茶艺小姐姐过来展会泡茶;有一定技术头脑,有一定资源人脉,曾吃了一波行业红利,接下来就是考虑在下滑周期生存长久的问题。那么他究竟是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呢,还是想维持老一套的打法模仿制造销售设备,还是说变现走人呢?不得而知。
另一位也是一家环保设备厂商的创始人,技术出身,并没有如其他大部分环保人一样悲观,反而说起细分领域的时候信心满满。当侯总与其聊起关于膜相关工艺设备的时候,他似乎有所启发立马兴奋的随意找了一张纸画出了雏形,并且眼里有光,我们回来以后也一直保持技术交流。做企业需要有技术,有清晰的认知和战略规划,也需要有信心。
还有一位就是我前几天我发过合影的销冠刘勇总,半路出家做销售,而且是在做过工厂管理以后,从零开始摸索销售技巧、方式、方法,硬是一点一点从门外汉开始逐渐超越了其他在行业浸淫多年且经验丰富的销售。除了下笨功夫,同时也有一套自己的系统规则打法和经验总结,确实值得很多人尤其是草根借鉴思考学习。见到他的时候,发现意外的随和安静,没有想象中销售人员的聒噪、圆滑、过渡吹捧、过于热情,反而有点腼腆,当我声称粉丝合照的时候,对方连连说不敢当,却也没有过度推辞,待人处事恰到好处。
这些人都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于自己的定位,对于未来的规划,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如何去实现。认清自己并坚定往前走的人其实活的很充实。
做好当下的事,既要做笨鸟,也要多思考,尽量避免绕远路。

4、其他见闻
从地铁出来进展览中心大门的路上,要么是散发帆布环保袋的,要么是派发签字笔的,都标记着企业Logo,感叹一句企业品宣真是不容易。
相比起其他展会来,可能环博会算是我见到的相对没那么浮夸的,有的企业请了专门的茶艺师来给客户泡茶(有幸喝了一杯哈哈),有的在线直播抽奖,有的请礼仪小姐姐们高举企业标牌绕场游行,最高雅的可能是某企业拉来了小提琴师现场演奏,大部分还是规规矩矩的展示交流。

跟我以前做二级行研的时候比起来,这种跟企业家直接面对面相对坦诚恳切很多的交流让我看到了企业更真实的一面,也可能大家现阶段所处的位置和诉求不同,不过我还是因此受益良多,视野也因此变得更宽阔多元。
接下来就是专注眼前事,继续深耕环保相关研究,做到更专业化、细分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