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室友以为我在追剧 其实我在偷偷学估值

作者:本站编辑      2025-11-11 10:17:07     0
室友以为我在追剧 其实我在偷偷学估值

室友以为我在追剧 其实我在偷偷学估值

深夜戴耳机盯屏幕,在室友眼里是“追剧上头”,实则是沉浸式啃估值干货——不是为了死记公式,而是想摸清那些动辄百亿的估值定价,是怎么一步步算出来的。
今天推荐这5部高分神作,全是真实案例拆解,信息密度拉满,不煽情、不说教,只还原估值逻辑。

? 1.《估值的艺术:华尔街的定价密码》
直击投行核心定价现场。镜头跟随高盛估值团队,从尽职调查到模型搭建,拆解特斯拉、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的估值逻辑。你会看到:DCF模型的参数如何调整,可比公司的筛选标准暗藏哪些门道。看完才懂,“合理估值”从来不是精确数字,是博弈后的平衡。

? 2.《IPO定价战》
你以为IPO定价是算出来的?本质是多方博弈的结果。这部纪录片跟踪某独角兽企业赴美上市全流程,记录投行、发行人、机构投资者的拉扯:投行如何平衡“发行价”与“承销风险”?机构如何通过询价影响定价?适合边看边思考:估值的本质,是对未来的共识。

? 3.《并购估值:千亿交易的幕后算盘》
拆解微软收购动视暴雪、迪士尼收购福克斯等经典案例。没有空洞理论,只有硬核细节:协同效应如何量化计入估值?商誉减值风险如何提前预判?换股并购中的估值调整机制怎么设计?重点看估值师如何在“高估”与“低估”之间寻找安全边际——今天的大额并购,都在重复这些逻辑。

? 4.《初创公司估值迷局》
聚焦硅谷初创企业的估值乱象。从种子轮到IPO,记录初创公司如何通过用户数据、商业模式讲故事,推高估值。你会看到:天使轮估值凭“感觉”,A轮看“增长”,B轮拼“盈利预期”。尤其适合理解“市销率(PS)”“用户终身价值(LTV)”这些估值指标背后的商业逻辑,建议配合估值模型实操一起学。

? 5.《中国资产估值逻辑》
少有的聚焦中国市场的估值纪实。镜头深入券商研究所、私募机构,拆解茅台、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的估值方法。为什么消费股看PE,周期股看PB,科技股看PS?为什么注册制下,估值体系正在重构?看完你会重新理解“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底层逻辑。

? 我的观片方法论:
• 固定时间看
• 建立“估值案例库”笔记(用Notion分类:科技股/消费股/并购/IPO)
• 输出倒逼输入(每月仿写一份简易估值报告,梳理核心假设)

这些片子不教你死背公式,但教你理解估值的底层逻辑。
而在金融圈,看懂估值逻辑的人,才能看透资产的真实价值。
#估值 #纪录片 #金融知识 #CFA备考 #cfa学习#cfa资料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