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关系?

作者:本站编辑      2025-11-02 16:36:06     0
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关系?

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关系?

传承和保护是一体两面,不可或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传承,要想顺利传承就要加入保护机制。传承是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获得有序的继承和发扬。保护的目的不是像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让其原封不动。相反,保护的真正目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在传承中不要受到生存的威胁,不要受到外力的破坏。换而言之,保护就是采取一些措施让其存活,并保持传承的活力。过去常常出现传承和保护互相矛盾的地方。那是因为一些专家认为“进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非物质文化是流动的、活态的,像水流一样滚滚向前,川流不息,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点上不变。而非物质文化的‘变’是进化,而不是后退。” 但问题是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时代的改变而改变,钻木取火变成了打火机,这非遗还有意义吗?苑利认为如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非遗是好非遗,为什么在遴选非遗项目时我们不去申报大机械化印刷,而偏偏申报最古老的印刷技术——木版水印年画?为什么不去申报电影《阿诗玛》,而偏偏去申报更加古老的民间叙事诗《阿诗玛》?从事物的发展规律看,自然界存在的非遗只要无人干预,都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如果任其改变,传承了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祖先智慧,就会在我们手中迅速消失。正因如此,2003年文化部义无反顾地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目的就是将这些古老的祖先智慧保存下来。历史将会证明,只要不改才是最好的非遗,才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反之,那些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非遗,显然不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因为它是刚刚被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只能将其称之为“现产”。“遗产”与“现产”的最大不同是,“遗产”是集体创造、集体传承、集体享用的,所以“遗产”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而“现产”是我们中的某个人刚刚创作出来的,所以它只能代表我们中某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要想了解中华文明的底色,不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万万不能的,这才是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意义,因为它是中华文明的根文化。如果我们混淆了“遗产”与“现产”的区别,我们就会将精力放到保护自己刚刚创造出来的“现产”上,那我们民族的根又由谁来保护呢?这样做是不是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心呢?#非遗申报 #非遗 #非遗代办 #非遗餐饮 #非遗手工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