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信息

葡萄藤下的华夏佳酿(二)

作者:本站编辑      2025-04-14 07:15:37     4
葡萄藤下的华夏佳酿(二)

葡萄藤下的华夏佳酿(二)

长安月下\n胡商驼铃悠扬\n夜光杯沿琥珀荡漾\n一口琼浆\n醉梦一瞥半个盛唐\n \n“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n \n?葡萄酒向来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王翰豪放的诗句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反映出唐代葡萄酒的繁华盛景。彼时,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葡萄美酒随着西域商队流入中原,成为宫廷宴饮的珍品。葡萄酒不仅承载着异域风情,更在诗酒风流中,书写了一段璀璨的历史。\n \n?根据《唐会要》的记载,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长安城已经开始种植马乳葡萄,并且掌握了葡萄酒的酿造技术。这表明唐代中原地区已经具备了自酿葡萄酒的能力,且其口感得到了认可。然而,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在唐代确实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主要因为这一技术最初是由胡人掌握并保密的,他们通过手工作坊或酒店经营获利,不愿意轻易传授给汉人。这种技术垄断限制了葡萄酒在中原地区的普及和推广。\n \n?葡萄酒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还被用作赋税和贡品。高昌回鹘文文书和《新唐书•地理志四》的记载都表明,葡萄酒在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可以起到等价交换的作用,也是官府征收的重要赋税之一,甚至是西州交河郡(吐鲁番)的例行常贡物品。然而,随着“安史之乱”后中西交通受阻,以及中唐时期政府对酒类生产和销售的严格控制(如“榷酒”政策),葡萄酒的酿造在中原地区逐渐衰落。这些政策严厉打击私酿,导致葡萄酒的生产和消费在中原地区萎缩。\n \n?总的来说,唐代葡萄酒的兴衰反映了技术与文化传播、经济政策以及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尽管葡萄酒在唐代一度兴盛,但由于技术垄断、交通中断和政策限制,它最终未能在中原地区大规模普及。\n#行慢文食诗酒 #艺术与美酒#酒文化 #酒知识和文化 #葡萄酒知识 #古人的浪漫 #古人的生活 #唐朝 #葡萄酒 #葡萄酒世界

相关内容 查看全部